傳承發(fā)展,由技及道—當代中國水彩畫藝術家個案研究
本文關鍵詞:傳承發(fā)展,由技及道—當代中國水彩畫藝術家個案研究
【摘要】:在當代水彩畫壇上,水彩畫藝術發(fā)展到了日新月異的程度,水彩畫家倍出,但是在推進水彩畫發(fā)展的途中仍有一些藝術家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他們作為水彩畫界的領軍人物為水彩畫的發(fā)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極大地推動了水彩畫事業(yè)的進步和發(fā)展。本文中,我有意選擇了三位有突出貢獻的藝術家進行重點分析和研究,來探討在水彩畫發(fā)展中繼承傳統(tǒng)、又開拓創(chuàng)新的藝術家們,以及他們在繼承傳統(tǒng)、創(chuàng)新發(fā)展、由技及道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不同的藝術道路--藝術風格、創(chuàng)作傾向和審美情感。這三位藝術家是周剛、陳堅和趙云龍。作為一門重要的視覺藝術形式,水彩畫在繪畫的領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現在水彩畫的藝術市場無比活躍,這些都極大的推動了水彩畫的發(fā)展。作為一名水彩畫藝術家在藝術道路的學習中,一定要重視傳統(tǒng),放眼世界,兼容并蓄,求知求新。了解和參悟水彩畫在中國的各個時期所形成的風格和面貌,融入現代社會的元素,發(fā)展創(chuàng)新,由技及道,不斷深化和提升水彩畫的視覺品質。本文結合傳統(tǒng)水彩畫的發(fā)展特點和現在水彩畫的多元化繁榮局面進行分析研究,重點從三位藝術家個案的研究中分析他們迥異的藝術道路,從而把握水彩畫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精神內涵。在推進水彩畫的發(fā)展過程中,一定要把水彩畫放到大美術之中進行探索,要從繪畫的本質上去研究分析,繼承傳統(tǒng)水彩畫的精髓,由技及道,融入自身的藝術風格,兼容并蓄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
【關鍵詞】:水彩畫 傳承 發(fā)展 技 道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J215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8
- 一、“傳承發(fā)展”與“由技及道”的理論概述8-13
- (一)“傳承發(fā)展--由技及道”8-10
- (二)“技”與“道”的內涵及界定10-12
- (三)“由技及道”12-13
- 二、形式的簡約與精神的深刻--陳堅藝術創(chuàng)作之路13-19
- (一)承傳統(tǒng),展風格13-15
- (二)“深刻的簡約”--藝術創(chuàng)作融貫升華15-19
- 三、周剛藝術創(chuàng)作的韻律美和心物交融的境界追求19-24
- (一)“韻律之美”--藝術創(chuàng)作的堅守和自省19-21
- (二)“由外而內”--藝術創(chuàng)作的生命意識21-24
- 四、水韻特質之美--趙云龍情系寫生24-29
- (一)“情”之所系--“承古人,法自然”24-26
- (二)“水韻特質之美”--“師造化,,中心源”26-29
- 五、“由技及道”--藝術審美“返樸歸真”29-31
- 結論31-32
- 參考文獻32-33
- 后記33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欣韻;;仿古與生態(tài)園林之典范——成都“芙蓉古城”園林設計特色解讀[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年01期
2 師衛(wèi)華;;西方現代景觀藝術對中國園林設計的啟示[J];山東農業(yè)科學;2008年06期
3 蘇勇;內與外的限制——合肥東方國際會議中心設計[J];安徽建筑;2003年04期
4 黃超;;風景區(qū)出入口道路沿線地區(qū)控制規(guī)劃淺析——以九華山佛光大道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14期
5 劉曉晨;宋磊;;作為戶外游憩空間的名勝古跡的設計營造研究——以青島嶗山太清游覽區(qū)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15期
6 陳育德;畫形于無象 造響于無聲——論音樂與繪畫之通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7 唐果;;對《浮士德》的生命美學觀照[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余振齊;;當下:我們能藝術化生存嗎?[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9 洪拓青;;風景油畫中色彩的情感表達[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10 劉玉;;魏晉女性與“越名教而任自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莫先武;;王國維“境界說”對中國百年文論的影響[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趙秀蘭;;論佤族神話《司崗里》中美的原則[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史修永;;從焦慮體驗的角度看表現主義的審美意蘊[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吳曉;王芳;;王辛笛詩歌的禪學意蘊[A];看一支蘆葦——辛笛詩歌研究文集[C];2012年
5 張磊;沈科進;;色彩調和理論探究[A];紀念中國流行色協會成立三十周年:2012中國流行色協會學術年會學術論文集[C];2012年
6 周靜雨;;尋找普魯斯特筆下的自然景色美[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C];2012年
7 郭進華;;劍川木雕格子門裝飾圖案審美——以朱柳村為例[A];中國創(chuàng)意設計年鑒論文集2012[C];2013年
8 李成龍;秦小幰;;室內色彩與空間[A];科學時代——2014科技創(chuàng)新與企業(yè)管理研討會論文集下(企業(yè)管理)[C];2014年
9 林嵐;;禪宗對中國文人畫之影響[A];東方叢刊(2001年第4輯 總第三十八輯)[C];2001年
10 張道葵;;空白與接受——中西審美經驗比較[A];東方叢刊(1994年第2輯 總第九輯)[C];199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任紅敏;金蓮川藩府文人群體之文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胡俊紅;中國家具設計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5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過曉;論作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美學概念的“似”[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7 李杰榮;元四家詩畫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8 潘震;中國傳統(tǒng)情感英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化曉方;西漢散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謝曉昱;科學與藝術的聯姻:水墨動畫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軼芳;葉夢得及其詞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2 胡良偉;論中國書法與山水畫藝術的同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騰飛;水彩畫當懷文抱質——畫面與精神共建[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于湃;色彩藝術在影視動畫中的應用[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耿鑫瑤;用情勾畫靈魂的表現藝術[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朱晶;具象繪畫的抽象意味[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威;場域視角下的抽象繪畫與具象繪畫[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欣妍;論中國民間美術對現代版畫創(chuàng)作的啟示[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苗紅潤;融合抽象畫特質的版畫創(chuàng)作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賈雪霞;“私人化寫作”現象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6324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632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