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國畫的平面性及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4-04-26 02:31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是兩大不同體系,從繪畫本身的平面性來看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西方古典藝術追求的是形體與空間在二維平面上的三維“真實”,中國畫舍棄光影、體積、明暗借物詠志,表現(xiàn)內心的意象與志趣,追求一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對意境的傳達是中國畫一直以來的追求,這不僅要求畫家具備超強的造型能力和高超的繪畫技巧,而且還要具備深厚的筆墨功夫和書法、詩文修養(yǎng).畫盡,而意不止;筆止,而勢無窮。師造化卻不拘泥于造化,中國畫一開始就以中國畫特有的東方平面性獨立并超然于現(xiàn)實世界。從國畫語言的平面性作為解讀中國畫繪畫語言的切入點:留白為底、以線造型、隨類賦彩、穿越時空和意象表現(xiàn)是國畫的平面性有別與西方繪畫的幾個基本特征,從這幾個方面闡述分析,尋求國畫語言的平面性及其產生的文化根源,從中國畫的造型、筆墨、以及藝術家的精神觀念對中西方繪畫產生和有可能產生的影響,做出分析和可能性研究,為吸納傳承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精神財富,獨特、深厚、更兼具包容性地呈現(xiàn)中國當代繪畫的新面貌做出一點思考,以體現(xiàn)當代社會環(huán)境下的中國人的文化探索和藝術追求,彰顯當代中國人的藝術理想,人文情懷,為中國當代繪畫以啟示。本文運用文...
【文章頁數(shù)】:2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本文編號:3964575
【文章頁數(shù)】:2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3齊白石《老當益壯》
4是書法成就的結果,中國畫的線如果不是以書入畫靈動、自在、干練、灑脫、從容、無所潤、曲直、長短、急舒的變化和無可替代家個人的筆墨才情和命運,也代表了智慧、從來都是言簡意賅、以少勝多,繁鎖、細圖3齊白石《老當益壯》
圖4清鄭板橋《蘭竹圖》
圖4清鄭板橋《蘭竹圖》2.3隨類賦彩隨類賦彩,作為“賦”的依據(jù),“隨類”并不是具體的色與物。中國畫從來就是形而上的存在,中國人并不追求自然的“真實”更愿意以物抒情通過藝術手段表達內心的志趣與情懷。賦彩與設色不僅是表象與視覺效果的直觀體現(xiàn),更是繪畫平面性的張力所在,因此,賦....
圖5龜茲壁畫
圖7撒馬爾罕壁畫
本文編號:39645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3964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