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物畫面部圖式類型與技法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4-15 13:52
中國人物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宏富的實踐成果,種類繁多,面貌各異,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品在繪畫理念、制作技法上既有一定的相承性,又顯現出不同的演變痕跡。對這種相同點與差異的分析、比較,在以往的研究性文章中多是就人物整體面貌而言的,如“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兩種風格的區(qū)別主要是從衣紋畫法角度來提出的。面部作為人物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畫法相對固定,但將不同時期的面部圖式放在一起加以比較便會看出,它們在造型、用筆、用墨、設色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將這種差別提取出來層層剖析,在分析技法時挖掘出內含的不同理念,無疑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文本采取了樣式比較、技法分析、個案詳解的研究方法,將構成面部畫法的諸因素在不同時期、不同觀念下產生的種種變化進行了放大式比照與剖析,力求形成一個以面部圖式的區(qū)別來劃分人物畫風格的新模式。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發(fā)現了一些前人沒有涉獵或容易忽視的區(qū)域,本文對這些地方進行了著重刻畫,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和見解,并從一個繪畫實踐者的角度作了獨到的闡述。
【文章頁數】:12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第一章:傳統(tǒng)人物畫造型體系內的圖式與技法演變
一、重"骨"的體系
1、秀骨清像的圖式特征
(1) 瘦、骨的特征顯現
(2) 密體與平面性
2、骨的三個演化階段在六朝繪畫中的呈現
(1) 骨的喻象階段
(2) 骨的結體階段
(3) 骨法用筆階段
3、"以形寫神"的造型方式
(1) 阿睹傳神
(2) 形神兼?zhèn)?br> 4、白描圖式蘊含的新表現力
(1) 早期白畫
(2) 李公麟的白描特征
5、石恪、梁楷的減筆畫樣式
(1) 抒胸寫意
(2) 筆、象的意化重組
6、骨的夸張式顯現
(1) 貫休、陳老蓮的變形圖式
(2) 圈墨與線對面部的平面分割
二、重"肉"的體系
1、"面短而艷"的圖式特征
(1) 佛像的輸入與初步改造
(2) 秣菟羅樣式對秀骨清像的再改造
(3) 面短而艷圖式的形成
2、疏體風格的意義
(1) 疏體的圖式特征
(2) 書畫同筆的三個階段
3、凹凸法的流變
(1) "氣色說"與凹凸法的沖突融合
(2) "體"、"肉"與象真性的增強
(3) 高光法與粉彩法
第二章:傳統(tǒng)圖式與西法的融合
一、傳統(tǒng)造型法則與西畫的初步融合
1、墨骨法積淀的傳統(tǒng)因素
(1) 兩種審美取向的轉化——凹凸法與墨骨法
(2) 生理之骨與立體之骨的分散統(tǒng)一
(3) 染、皴——墨骨發(fā)展的兩個階段
2、墨骨法對西法的借鑒與改造
(1) 科學與程式化造型的初步融合
(2) 固守本位的立體暈染借鑒
(3) 平光法與高染法
二、徽州容像底樣與郎世寧圖式特征比較
1、"乾"、"坤"取象法則的區(qū)別與融合
(1) 傳統(tǒng)畫法與西法的趨同轉化
(2) 兩種造型法則的沖突對比
2、彩繪法與海西法
(1) 容像染色層次的象征性
(2) 用色的程式性與像真性
(3) 色、線關系的反向讀解
三、傳統(tǒng)造型方式的式微
1、從傳統(tǒng)造型觀到現代造型觀的轉化
(1) 泛相術色彩的傳統(tǒng)造型觀
(2) 西畫影響下的現代造型觀
2、"勾勒取神,不假渲染"所昭示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
(1) 以線造型法則的重新確立
(2) 借古開今——線性語言的豐富
第三章:傳統(tǒng)造型法則的改良
一、以"科學"為基準的改良觀
1、"現實"與新造型法則
2、素描對傳統(tǒng)造型體系的瓦解
二、"白描造型"對素描造型基礎的修正
1、以結構代光影的素描表現
2、"骨法用筆"對素描與白描的雙向改造
三、線的兩種價值呈現
1、"惟妙惟肖"與肖形工具
2、筆墨造型的綜合體系
結論
參考圖示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3790983
【文章頁數】:12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第一章:傳統(tǒng)人物畫造型體系內的圖式與技法演變
一、重"骨"的體系
1、秀骨清像的圖式特征
(1) 瘦、骨的特征顯現
(2) 密體與平面性
2、骨的三個演化階段在六朝繪畫中的呈現
(1) 骨的喻象階段
(2) 骨的結體階段
(3) 骨法用筆階段
3、"以形寫神"的造型方式
(1) 阿睹傳神
(2) 形神兼?zhèn)?br> 4、白描圖式蘊含的新表現力
(1) 早期白畫
(2) 李公麟的白描特征
5、石恪、梁楷的減筆畫樣式
(1) 抒胸寫意
(2) 筆、象的意化重組
6、骨的夸張式顯現
(1) 貫休、陳老蓮的變形圖式
(2) 圈墨與線對面部的平面分割
二、重"肉"的體系
1、"面短而艷"的圖式特征
(1) 佛像的輸入與初步改造
(2) 秣菟羅樣式對秀骨清像的再改造
(3) 面短而艷圖式的形成
2、疏體風格的意義
(1) 疏體的圖式特征
(2) 書畫同筆的三個階段
3、凹凸法的流變
(1) "氣色說"與凹凸法的沖突融合
(2) "體"、"肉"與象真性的增強
(3) 高光法與粉彩法
第二章:傳統(tǒng)圖式與西法的融合
一、傳統(tǒng)造型法則與西畫的初步融合
1、墨骨法積淀的傳統(tǒng)因素
(1) 兩種審美取向的轉化——凹凸法與墨骨法
(2) 生理之骨與立體之骨的分散統(tǒng)一
(3) 染、皴——墨骨發(fā)展的兩個階段
2、墨骨法對西法的借鑒與改造
(1) 科學與程式化造型的初步融合
(2) 固守本位的立體暈染借鑒
(3) 平光法與高染法
二、徽州容像底樣與郎世寧圖式特征比較
1、"乾"、"坤"取象法則的區(qū)別與融合
(1) 傳統(tǒng)畫法與西法的趨同轉化
(2) 兩種造型法則的沖突對比
2、彩繪法與海西法
(1) 容像染色層次的象征性
(2) 用色的程式性與像真性
(3) 色、線關系的反向讀解
三、傳統(tǒng)造型方式的式微
1、從傳統(tǒng)造型觀到現代造型觀的轉化
(1) 泛相術色彩的傳統(tǒng)造型觀
(2) 西畫影響下的現代造型觀
2、"勾勒取神,不假渲染"所昭示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
(1) 以線造型法則的重新確立
(2) 借古開今——線性語言的豐富
第三章:傳統(tǒng)造型法則的改良
一、以"科學"為基準的改良觀
1、"現實"與新造型法則
2、素描對傳統(tǒng)造型體系的瓦解
二、"白描造型"對素描造型基礎的修正
1、以結構代光影的素描表現
2、"骨法用筆"對素描與白描的雙向改造
三、線的兩種價值呈現
1、"惟妙惟肖"與肖形工具
2、筆墨造型的綜合體系
結論
參考圖示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37909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3790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