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繪畫“逸”的維度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12-11 21:02
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逸”是一個極具特色的美學范疇,是古代文人的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的集中體現(xiàn)。元朝時期文人群體性對社會的退避將對“逸”的審美崇尚推到了最高峰,進而開啟了中國畫抒情寫意的新篇章。元朝社會發(fā)展的多元性和思想的開放性,又使得逸的審美意識在此時得到更深層次的發(fā)展。本文從維度的多視角,多空間概念出發(fā),力圖較為全面地論證元代繪畫所表現(xiàn)出的“逸”的精神實質(zhì),以此尋求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的思想基礎(chǔ)。 在這種思路之下,本課題分成五個部分: 在引言部分,闡述了對“逸”這個美學概念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分析研究情況。 在第一章中,從含義界定、書畫中的意識流變、及其思想的根基等三個方面對“逸”進行了具體的分析,解釋“逸”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及中國畫學中產(chǎn)生的影響。 在第二章中,引用“維度”這一數(shù)學、物理學中的概念,對元朝時期繪畫風格中“逸”這一審美范疇的體現(xiàn)進行分析。從元代畫家的生活狀態(tài)、精神境界、審美狀態(tài)三個不同的視角,即三重維度,進行立體式的剖析。 在第三章中,對元朝時期“逸”這一審美范疇所形成的風尚作成因分析。解釋元朝時期“逸”的境界與理學的關(guān)系。理清理學所...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逸"的意識流變
1.1 "逸"的含義界定與概念由來
1.2 書畫中"逸"的意識流變
1.3 莊子與"逸"
第二章 元代繪畫"逸"的三重維度
2.1 "逸"的生活狀態(tài)
2.1.1 歷史背景
2.1.2 社會背景
2.1.3 生活狀態(tài)
2.2 "逸"的精神境界
2.2.1 越名教而任自然
2.2.2 從"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2.3 "逸"的審美范疇
2.3.1 崇冷之美
2.3.2 幽靜之美
第三章 理學對元代畫家的性靈支撐
3.1.宋元時期社會的主流思想——理學
3.2 "兼及"與"獨善"——儒家倫理下元朝文人的隱逸選擇
3.3 心學影響下元代繪畫由自然返歸內(nèi)心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想起的[J]. 范曾. 美術(shù). 1959(06)
本文編號:3719496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逸"的意識流變
1.1 "逸"的含義界定與概念由來
1.2 書畫中"逸"的意識流變
1.3 莊子與"逸"
第二章 元代繪畫"逸"的三重維度
2.1 "逸"的生活狀態(tài)
2.1.1 歷史背景
2.1.2 社會背景
2.1.3 生活狀態(tài)
2.2 "逸"的精神境界
2.2.1 越名教而任自然
2.2.2 從"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2.3 "逸"的審美范疇
2.3.1 崇冷之美
2.3.2 幽靜之美
第三章 理學對元代畫家的性靈支撐
3.1.宋元時期社會的主流思想——理學
3.2 "兼及"與"獨善"——儒家倫理下元朝文人的隱逸選擇
3.3 心學影響下元代繪畫由自然返歸內(nèi)心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想起的[J]. 范曾. 美術(shù). 1959(06)
本文編號:37194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3719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