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中“朦朧”的意趣表現(xiàn)
發(fā)布時間:2021-07-22 23:33
本文以繪畫創(chuàng)作中“朦朧”意趣表現(xiàn)為出發(fā)點,通過對“朦朧”的研究與分析,從而獲得新的繪畫認知,更好地引導實踐創(chuàng)作,尋找出自身新的繪畫切入點。清晰反映一種形式的美感,朦朧反映另一種形式的美感,從藝術表現(xiàn)的角度看,朦朧藝術比清晰藝術更富有不一樣的藝術感染力,能激發(fā)觀賞者進入深層次的聯(lián)想與思考!半鼥V”是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視覺特性,是營造畫面情緒賦有感染力的一種創(chuàng)作手段。隨著創(chuàng)作風格和欣賞角度的多元化,此次的研究目的是用今天的視角探詢現(xiàn)象、廓清認識、理清思路,從而更好地運用這一視覺語言。本文運用以下幾種方法:1.文獻分析法:從各種文獻中收集所需要的相關資料。2.作品研究分析法:對有關“朦朧”的中外繪畫作品深入研究與分析,歸納“朦朧”的畫面構成、表現(xiàn)方式、空間關系。3.行動調(diào)查法:除了查閱已有的研究論文、有關統(tǒng)計資料外,也進行一些繪畫實踐,為得出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作方法打下基礎。4.歸納法:從國內(nèi)外美術史的相關理論、畫論等運用歸納總結的方法進行理論實踐研究。5.總結經(jīng)驗法:根據(jù)自身實踐創(chuàng)作,探討如何更進一步的探索“朦朧”的意趣表現(xiàn)。本文通過五個章節(jié)來進行闡述,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簡要概括“朦朧”的成因...
【文章來源】: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市
【文章頁數(shù)】:2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雷諾阿《傘》Figure3-1Pierre-AugusteRenoir“Umbrella”
四川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第3章“朦朧”藝術特征7《煞所呈現(xiàn)的筆觸與色彩的構成并不像古典畫派藝術中對所描繪物象的漸變過渡處理,而是用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的筆法打破現(xiàn)實所呈現(xiàn)的秩序性,讓畫面感開始模糊起來,相較于寫實主義從筆觸上把模糊筆法發(fā)展到了極致。在描繪客觀事物的外形特征時把它們漸漸消融在筆觸和光線、色彩中。印象派藝術更加重視色彩、光線等視覺因素,客觀事物結構逐漸變?yōu)榻鈽,不斷延伸繪畫的多元性。3.1.2米友仁——《瀟湘奇觀圖》中意境構成南宋畫家米友仁繼承并發(fā)展米芾的山水技法,以表現(xiàn)雨后山水的煙雨蒙蒙、山色空濛而見稱,其畫作有《瀟湘奇觀圖》《云山圖》。此次以《瀟湘奇觀圖》(圖3-2)為個例分析,重重疊疊的山峰與云霧構造出淋漓的意境,沒有去刻意描繪山川、樹、云霧的具體形態(tài),而是去表現(xiàn)蒼茫雨霧中大自然獨有的面貌,畫中云海起伏,煙波浩渺,這是一種心靈對自然的直觀反映所營造的意境之美。朦朧意境的一個顯著特征,就在于它的“形態(tài)混茫,神象恍惚”,是無法用言語來描繪的迷茫狀態(tài),使觀看者在欣賞的瞬間進入到一個意境,也許每一個人所感悟到的事物都不一樣,所得到的情感也不一樣。這幅畫作把人們有限的想象誘入無限之中,不單單是局限于大自然事物中的一花一草或者一山一海,而是將所要表達的自然意境全都收于紙面之上,朦朧是以內(nèi)在精神世界為主要的表現(xiàn)對象。圖3-2米友仁《瀟湘奇觀圖》Figure3-2MiYouRen“Xiaoxiangwondermap”
描繪光線、空氣、水霧等事物的方法,用沾有胡粉的毛刷涂抹畫面底色,營造出色彩漸變和明暗朦朧的效果。過去的日本畫中對雨水的描繪是用線條來表現(xiàn)的,“朦朧體”的表現(xiàn)方法是用毛刷整個去營造驟雨狂風下水汽縹緲的視覺效果。以橫山大觀為主的朦朧派們借鑒了印象派、日本淋派、中國水墨畫等表現(xiàn)手法,在“朦朧體”的基礎上衍生出“片暈法”!捌瑫灧ā笔窃诰條的形式上擴展成面,用帶顏色的塊面營造畫面!捌痹谌照Z中有“單側”、“單邊”的意思,“片暈”指暈染“粗線”的單側形成濃漸淡的色面,使物體表現(xiàn)出立體感。圖3-3橫山大觀《恒河之水》Figure3-3GrandViewofYokoyama“WateroftheGanges”橫山大觀的作品《恒河之水》(圖3-3)是“朦朧體”和“片暈法”的典型畫作,畫面通過大面積的筆墨濃淡渲染,營造出在光線下的環(huán)境,顯現(xiàn)出水霧蒙蒙的濕潤感。朦朧派的發(fā)展受西方藝術的引導,取消繪畫固有的結構空間,在技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李商隱無題詩朦朧美形成的原因淺析[J]. 劉秀科,宋琳琳. 文教資料. 2019(33)
[2]“迷遠”之境的藝術表征[J]. 唐玉超. 大眾文藝. 2016(07)
[3]綜合材料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J]. 張江岳. 大舞臺. 2013(09)
[4]《二十四詩品》作者問題新談[J]. 郁沅. 湖北社會科學. 2010(06)
[5]中國畫肌理材質(zhì)的實驗性應用與創(chuàng)造[J]. 李婭娜. 美術觀察. 2009(05)
[6]試析立法語言的模糊現(xiàn)象[J]. 黃萍. 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 2006(08)
碩士論文
[1]橫山大觀“新日本畫”繪畫藝術及其思想研究[D]. 潘泳春.廣州大學 2019
[2]淺析油畫表現(xiàn)中的朦朧美[D]. 晁盼盼.山東師范大學 2017
[3]中國畫中的新材料和特殊技法運用探討[D]. 何春燕.安徽師范大學 2014
[4]中國畫寫生中的意象性追求[D]. 劉媛.河北師范大學 2013
[5]劉勰“知音”說的鑒賞交流理論研究[D]. 岑亞霞.廣西師范大學 2008
[6]朦朧的示意[D]. 祁韶亮.河南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298123
【文章來源】: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市
【文章頁數(shù)】:2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雷諾阿《傘》Figure3-1Pierre-AugusteRenoir“Umbrella”
四川美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第3章“朦朧”藝術特征7《煞所呈現(xiàn)的筆觸與色彩的構成并不像古典畫派藝術中對所描繪物象的漸變過渡處理,而是用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的筆法打破現(xiàn)實所呈現(xiàn)的秩序性,讓畫面感開始模糊起來,相較于寫實主義從筆觸上把模糊筆法發(fā)展到了極致。在描繪客觀事物的外形特征時把它們漸漸消融在筆觸和光線、色彩中。印象派藝術更加重視色彩、光線等視覺因素,客觀事物結構逐漸變?yōu)榻鈽,不斷延伸繪畫的多元性。3.1.2米友仁——《瀟湘奇觀圖》中意境構成南宋畫家米友仁繼承并發(fā)展米芾的山水技法,以表現(xiàn)雨后山水的煙雨蒙蒙、山色空濛而見稱,其畫作有《瀟湘奇觀圖》《云山圖》。此次以《瀟湘奇觀圖》(圖3-2)為個例分析,重重疊疊的山峰與云霧構造出淋漓的意境,沒有去刻意描繪山川、樹、云霧的具體形態(tài),而是去表現(xiàn)蒼茫雨霧中大自然獨有的面貌,畫中云海起伏,煙波浩渺,這是一種心靈對自然的直觀反映所營造的意境之美。朦朧意境的一個顯著特征,就在于它的“形態(tài)混茫,神象恍惚”,是無法用言語來描繪的迷茫狀態(tài),使觀看者在欣賞的瞬間進入到一個意境,也許每一個人所感悟到的事物都不一樣,所得到的情感也不一樣。這幅畫作把人們有限的想象誘入無限之中,不單單是局限于大自然事物中的一花一草或者一山一海,而是將所要表達的自然意境全都收于紙面之上,朦朧是以內(nèi)在精神世界為主要的表現(xiàn)對象。圖3-2米友仁《瀟湘奇觀圖》Figure3-2MiYouRen“Xiaoxiangwondermap”
描繪光線、空氣、水霧等事物的方法,用沾有胡粉的毛刷涂抹畫面底色,營造出色彩漸變和明暗朦朧的效果。過去的日本畫中對雨水的描繪是用線條來表現(xiàn)的,“朦朧體”的表現(xiàn)方法是用毛刷整個去營造驟雨狂風下水汽縹緲的視覺效果。以橫山大觀為主的朦朧派們借鑒了印象派、日本淋派、中國水墨畫等表現(xiàn)手法,在“朦朧體”的基礎上衍生出“片暈法”!捌瑫灧ā笔窃诰條的形式上擴展成面,用帶顏色的塊面營造畫面!捌痹谌照Z中有“單側”、“單邊”的意思,“片暈”指暈染“粗線”的單側形成濃漸淡的色面,使物體表現(xiàn)出立體感。圖3-3橫山大觀《恒河之水》Figure3-3GrandViewofYokoyama“WateroftheGanges”橫山大觀的作品《恒河之水》(圖3-3)是“朦朧體”和“片暈法”的典型畫作,畫面通過大面積的筆墨濃淡渲染,營造出在光線下的環(huán)境,顯現(xiàn)出水霧蒙蒙的濕潤感。朦朧派的發(fā)展受西方藝術的引導,取消繪畫固有的結構空間,在技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李商隱無題詩朦朧美形成的原因淺析[J]. 劉秀科,宋琳琳. 文教資料. 2019(33)
[2]“迷遠”之境的藝術表征[J]. 唐玉超. 大眾文藝. 2016(07)
[3]綜合材料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J]. 張江岳. 大舞臺. 2013(09)
[4]《二十四詩品》作者問題新談[J]. 郁沅. 湖北社會科學. 2010(06)
[5]中國畫肌理材質(zhì)的實驗性應用與創(chuàng)造[J]. 李婭娜. 美術觀察. 2009(05)
[6]試析立法語言的模糊現(xiàn)象[J]. 黃萍. 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 2006(08)
碩士論文
[1]橫山大觀“新日本畫”繪畫藝術及其思想研究[D]. 潘泳春.廣州大學 2019
[2]淺析油畫表現(xiàn)中的朦朧美[D]. 晁盼盼.山東師范大學 2017
[3]中國畫中的新材料和特殊技法運用探討[D]. 何春燕.安徽師范大學 2014
[4]中國畫寫生中的意象性追求[D]. 劉媛.河北師范大學 2013
[5]劉勰“知音”說的鑒賞交流理論研究[D]. 岑亞霞.廣西師范大學 2008
[6]朦朧的示意[D]. 祁韶亮.河南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2981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3298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