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繪畫論文 >

敦煌壁畫與高型坐具圖式的融入——以胡床、凳、墩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7-17 13:46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敦煌壁畫在溝通、連接古今中外文化領域中的作用愈加凸顯。通過對敦煌壁畫中胡床、凳、墩圖式的研究與比對,呈現(xiàn)了這三種外來高型坐具在中土的融入狀況與造型、結構特征。這些形形色色的坐具圖式為研究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與民族的生活起居、文化交流提供了鮮活的資料、帶來了別樣的啟示,并成為中華民族特色起居文化的內(nèi)容與象征,也化作世界設計文化的一部分。 

【文章來源】:美術大觀. 2020,(04)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4 頁

【部分圖文】:

敦煌壁畫與高型坐具圖式的融入——以胡床、凳、墩為例


ˉ圖坦卡蒙陵墓折疊式交椅ˉ古埃及第18王朝圖坦卡蒙統(tǒng)治時期(公元前1336年—公元前1327年)

家具圖,雅典,希臘,大理石


就古代中國而言,折疊凳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稱為胡床,因帶“胡”(1)字,表明是從北方、西方傳來的。胡床又稱交床、繩床,在整體上由八根木棍組成,坐面為繩聯(lián)結,可以折疊,張開可坐,合起可提。還能在“馬背”上“扎捆”,且操作簡便,攜帶方便,適合馬上民族使用,因此又叫“馬扎”。從這種特點不難看出,胡床為經(jīng)常遷徙的游牧民族常用,所以這種家具是從游牧民族傳到中原來的。從《后漢書》記載的漢靈帝“好胡床”(2)到《三國志》記載的曹操與馬超作戰(zhàn)時“猶坐胡床不起”,可知這種坐具在東漢后期已出現(xiàn)。隨著胡風東漸,在中原逐漸得到運用。這種使用高型家具的生活起居風氣的傳播開始時是自上而下的,并在胡漢雜居的西北地區(qū)率先為部分漢人(尤其是佛教徒)采用。而到了隋、唐,胡風更甚,這仍和上層人物有關。例如北周周武帝的妻子就是鮮卑人。唐太宗的母親姓竇,唐太宗的皇后姓長孫,而當時長孫和竇都是鮮卑人的姓氏,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還是唐朝名相。唐朝宰相中有23人是胡人,其中主要是鮮卑人。這樣“坐胡床”“穿胡服”“習胡樂”之風氣便日漸流傳開來,各種各樣高型家具也相繼出現(xiàn)。例如這一時期的敦煌壁畫就以較多的家具圖像驗證了這一革新。雖然壁畫中也有很多席、榻形象的描繪,但是以胡床為代表的一些高型家具已以不可阻擋的勢頭占據(jù)了一定的比重,展示了漢民族在接受外來思想文化上的開放精神。

雅典,青銅,博物館,壁畫


在北魏莫高窟第257窟西壁北段壁畫《須摩提女緣品》(圖4)中出現(xiàn)了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胡床形象,也是現(xiàn)存唯一的雙人交足凳形象。敦煌北魏莫高窟第257窟壁畫以描繪九色鹿故事和沙彌守戒自殺故事而著稱,而其西壁北段的《須摩提女緣品》壁畫主要表現(xiàn)須摩提女遠嫁異國而持齋守戒的故事。其中有一幅畫面描繪須摩提女登樓執(zhí)香爐請佛,樓下有婆羅門威脅滿財長者。在漢式闕下有兩人并排垂足坐于一件特殊的長條坐具上。這就是雙人胡床,其結構十分簡潔,兩組交足,共用一個厚實坐面,體現(xiàn)了實用原則,可見早期家具是以功能為前提而發(fā)展起來的。圖4ˉ北魏莫高窟第257窟西壁壁畫《須摩提女緣品》中的胡床


本文編號:328829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328829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cf9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