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繪畫論文 >

釋迦牟尼佛像造型特征的比較研究 ——以吐蕃時期西藏、犍陀羅、中原地區(qū)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1-11 23:50
  古老的雪域高原壯美而神奇,勇敢智慧的藏族人民在這世界屋脊上創(chuàng)造了有著鮮明民族特色和獨具地域特征的藏傳佛教造像藝術。藏傳佛教神靈眾多,形象奇異,造像內(nèi)容豐富多彩。造像所用材質(zhì)有泥、石、木、金銅等。而在眾多佛教造像類型中,釋迦牟尼佛造像是為大多數(shù)人們所熟知的。本文亦在通過對釋迦牟尼佛像造型特征的比較研究,來分析闡述不同時期釋迦牟尼佛造像的風格特征。吐蕃時期西藏地區(qū)佛教造像藝術是整個藏傳佛教美術史上極具代表性的造像藝術時期之一。這一時期,吐蕃王朝經(jīng)濟文化繁榮,與周邊地區(qū)的往來密切,一切都呈現(xiàn)出大融合大發(fā)展的趨勢。佛教的傳入也使得西藏的佛教美術由此扎根,繼而展開了一部輝煌的藏傳佛教藝術史。西藏與環(huán)喜馬拉雅山脈各國接壤,隨著佛教的傳入,吐蕃王朝多次派人到印度朝圣取經(jīng)并迎請國外高僧到西藏傳法譯經(jīng),大批外國工匠也來到西藏參與修建寺廟,制作佛像,把技藝傳授給藏族工匠。吐蕃時期,松贊干布與唐朝文成公主以及尼泊爾赤尊公主聯(lián)姻,兩位公主分別帶來了釋迦牟尼佛12歲和8歲等身像。同時,大量原產(chǎn)印度等地的佛像也經(jīng)由各種渠道流入西藏,成為世代珍藏的佛寶。這些都為西藏的佛教造像藝術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 

【文章來源】:西藏大學西藏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7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釋迦牟尼佛像造型特征的比較研究 ——以吐蕃時期西藏、犍陀羅、中原地區(qū)為例


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最早的佛傳藝術作品是在古代印度早期的巴爾胡特(如圖1-2)和桑奇(如圖1-3)

佛陀,犍陀羅,佛像,頭像


佛陀的特征,即三十二相。這一時期佛教的代表作品主要出現(xiàn)在犍陀羅和馬土臘兩個地區(qū)。犍陀羅佛像(如圖1-4)是多種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對后來很多地區(qū)的佛教造像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馬土臘佛陀形象的精神特質(zhì)是從一種肉體的生命力中洋溢出來的。它的雕刻多選用?死锏膸в邪唿c的紅砂巖,色調(diào)熱烈、奔放,富有動感。馬土臘佛教藝術更具有印度本土特色,從而使印度雕刻藝術的本土美感開始散發(fā)出耀眼的光①三十二相,是佛身所具有的三十二種相好特征!跋唷币庵阜鹜忧f嚴的色身中,那些一目了然,較明顯的特征,大約有三十二種,故稱“三十二相”。顯現(xiàn)了佛陀由內(nèi)在的佛德到外在的身像都是圓滿的。八十種好,是佛身所具有的八十種妙相!昂谩币庵阜鹜幼饑赖纳碇,那些細微難見,不易覺察,能使人生起喜愛之心的特征。13

佛像


特別體現(xiàn)在頭頂?shù)娜怊偕。為了顯示這種肉身特征,笈多王朝(公元4世紀前半葉)的兩大藝術中心馬土臘和薩爾納特分別創(chuàng)造了印度佛像的兩種經(jīng)典樣式:濕衣佛像(如圖1-5)與裸體佛像(如圖1-6)。裸體可以使佛陀的肉體特征很好的顯示出來。讓衣衫像淋濕了似的緊緊貼在身體上,通過透明的衣服顯出人物強健的體魄,極富美感。與完美的肉體相一致的是佛陀精神性的規(guī)范化。下垂的眼簾突出了沉思冥想的深邃,微微上翹的嘴唇露出洞悉一切的微笑,平和安詳?shù)拿嫒莩尸F(xiàn)出萬法如一的寧靜。佛像的造型發(fā)展到笈多王朝,無論是裸體還是濕衣,都達到了一種超越的境界,充滿了宗教的圣潔和哲學的睿智,更使得宗教的精神暗喻在民眾的信仰中得到更深的固化。(如圖1-7)(圖1-4)犍陀羅佛陀頭像 (圖1-5)濕衣佛像14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藏傳佛教壁畫[J]. 周喜增.  文藝爭鳴. 2010(20)
[2]佛陀世容下的兩種藝術——佛教文化影響下的漢藏繪畫之差異[J]. 占沛君.  大眾文藝(理論). 2009(14)
[3]印度佛教對中國唐代人物繪畫的影響[J]. 孫玉娟.  大眾文藝(理論). 2009(11)
[4]佛教傳入對漢唐繪畫樣式的影響[J]. 戴杰.  湖北美術學院學報. 2009(01)
[5]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的結構體系及其象征意義[J]. 羅桑開珠.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1)
[6]淺析中國佛教的傳播方式與特點[J]. 戴繼誠.  五臺山研究. 2008(04)
[7]佛教造像與蓮花圖式[J]. 馬延岳,馬新明,成磊.  齊魯藝苑. 2008(06)
[8]藏傳佛教藝術之意象初探[J]. 畢瑞.  佛教文化. 2008(01)
[9]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特點和形式[J]. 索朗卓嘎.  西藏藝術研究. 2006(02)
[10]絲綢之路與佛教文化[J]. 松本伸之,李云.  新疆藝術學院學報. 2006(01)



本文編號:297171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297171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9e6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