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人物畫“墨”和“色”的發(fā)展脈絡探究
本文關鍵詞:寫意人物畫“墨”和“色”的發(fā)展脈絡探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傳統(tǒng)寫意人物畫成長在“水墨為上”的時代中,到文人畫時期更是以筆墨語言為其發(fā)展核心,筆墨語言及筆墨技法的不斷成熟,但是寫意畫的發(fā)展歷史中卻忽略了色彩的重要性,使得“色彩”在寫意人物畫中的理論不夠完善。然而西方繪畫傳入中國,其視覺感、形式觀念的強烈刺激,給傳統(tǒng)中國畫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也給傳統(tǒng)中國寫意人物畫帶來新的可能。具有前瞻性的畫家開始對傳統(tǒng)中國寫意人物畫作出改良,引用西方的繪畫語言,并結合中國傳統(tǒng)筆墨語言,將寫意人物畫發(fā)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中國傳統(tǒng)畫論中對墨的定義有“運墨而五色具”的觀念,對“墨”的研究已有很深刻的理論基礎,在文人畫的主導的很長時間里,“水墨”其獨具特色的形式展現(xiàn)抑制了“色彩”在寫意人物畫上的發(fā)展,F(xiàn)在寫意人物畫不再只單純的用筆用墨,他可以承載更多的元素,對待色彩亦是應當和諧交融,傳承中國寫意之精神,拓展新的方向。本文通過追溯寫意人物畫的發(fā)展歷史,探究寫意人物畫發(fā)展與傳承,并對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影響下所產(chǎn)生的傳統(tǒng)色彩觀進行梳理,展現(xiàn)中國色彩觀念形成的文化基礎。再通過社會背景與哲學思想的影響,發(fā)掘畫家從色彩到水墨上的轉變和“水墨興起”與“色彩沒落”的緣由。水墨體系的不斷完善導致色彩始終沒能在傳統(tǒng)寫意人物畫中被重視,反而文人畫主導地位的確立使得畫家們更加偏向于水墨程式化的承襲,成為一種詬病。新時代的變遷,西方繪畫藝術打開中國藝術家的思路,要尋求中國畫改良之路,為寫意人物畫的變革開辟一條新路。結合對“色”“墨”語言探索道路上的先驅者進行分析,“色”與“墨”在寫意人物畫的運用及發(fā)展。以及列舉當今時代在創(chuàng)新用色和用墨藝術語言的代表性畫家,和個人在寫意人物畫中對用墨用色的探索,嘗試挖掘“色”與“墨”在寫意人物畫中的更多的表現(xiàn),對中國寫意人物畫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具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寫意人物畫 色彩 水墨 創(chuàng)新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美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J212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第1章 緒論8-10
- 1.1 研究內容8
- 1.2 研究現(xiàn)狀8-9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9
- 1.4 研究的途徑及方法9-10
- 第2章 傳統(tǒng)寫意人物畫發(fā)展及色彩觀10-15
- 2.1 寫意人物畫的發(fā)展概述10-12
- 2.2 傳統(tǒng)色彩觀的概述12-15
- 第3章 傳統(tǒng)寫意人物畫中“水墨”的發(fā)展15-19
- 3.1 色彩體系的完備與失落15-16
- 3.2“水墨為上”的主導地位16-19
- 3.2.1 莊禪的影響16
- 3.2.2 繪畫理論的導向16-19
- 第4章 寫意人物畫“墨”和“色”的 近現(xiàn)代發(fā)展19-27
- 4.1 寫意人物畫在近現(xiàn)代“墨”和“色”的運用19-24
- 4.1.1 任伯年《寒酸慰像》20-21
- 4.1.2 徐悲鴻《愚公移山》21-22
- 4.1.3 林風眠《仕女圖》22-23
- 4.1.4 楊之光《礦山新兵》23-24
- 4.2 中國當代寫意人物畫“墨”與“色”的繼承與突破24-27
- 4.2.1 田黎明24-25
- 4.2.2 劉慶和25-27
- 第5章 對當代寫意人物畫“色”與“墨”的思考27-29
- 5.1 遵從傳統(tǒng)“寫意”精神拓寬“墨”與“色”的邊界27-28
- 5.2 在多樣性文化中尋求“色”“墨”的和諧28-29
- 結論29-30
- 參考文獻30-32
- 致謝3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淞霖;;周淞霖寫意人物畫[J];美術大觀;2001年04期
2 翁振新;遠取其勢 近取其質——寫意人物畫寫生教學隨感[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3 張文江;張文江寫意人物畫作品欣賞[J];今日科苑;2005年08期
4 龍瑞;;胸中墨象筆底出——評王偉的寫意人物畫[J];美術觀察;2005年11期
5 陳政雄;;現(xiàn)代寫意人物畫發(fā)展的思考與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年05期
6 劉赦;;進退維谷:當代水墨大寫意人物畫之境遇及反思[J];美術;2007年10期
7 鮑鳳林;;試談現(xiàn)代寫意人物畫的筆墨造型要點[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8 張華;;關于寫意人物畫寫生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8年14期
9 宋永忠;;如何在寫意人物畫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08期
10 彭樹平;;中國傳統(tǒng)寫意人物畫在陶瓷綜合裝飾中的探索[J];陶瓷研究;2009年03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隴南市成縣同谷書畫院 王沛強;談當代寫意人物畫寫生[N];甘肅日報;2011年
2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 龍瑞;胸中墨象筆底出[N];中國文化報;2007年
3 汪為勝;一派崇高肅毅之氣[N];美術報;2009年
4 汪為勝;一派崇高肅毅之氣[N];中國藝術報;2010年
5 汪為勝;一派崇高肅毅氣[N];中國藝術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陳張書 通訊員 李曉梅;有形之筆繪無形之心[N];湖南經(jīng)濟報;2007年
7 聶危谷;亦工亦寫 剛柔并濟[N];中國藝術報;2008年
8 徐恩存;耕耘者的辛勞與收獲[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9 劉君;雅逸俊秀 超凡脫俗[N];美術報;2008年
10 賈德江;中國寫意人物畫的一面旗幟[N];中國文化報;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雪松;當代中國寫意人物畫中的泛艷俗性現(xiàn)象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孟慶娣;中國寫意人物畫中的“傳神”論[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洋;淺談寫意人物畫的傳統(tǒng)特征及啟示[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4 劉素之;新疆當代寫意人物畫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7年
5 裴杰;新中國以來寫意人物畫表現(xiàn)語言的演變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羅希;寫意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的情感性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騰;寫意人物畫中造型與筆墨關系的認識與體驗[D];南京藝術學院;2013年
8 焦曉杰;論現(xiàn)代寫意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的形與意[D];河南大學;2013年
9 李宗晗;寫意人物畫寫生中個人探索[D];吉林藝術學院;2013年
10 竇金芳;現(xiàn)當代中國寫意人物畫的筆墨觀[D];山東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寫意人物畫“墨”和“色”的發(fā)展脈絡探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840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284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