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辭林》出版
本文關鍵詞:《中華大辭林》出版
更多相關文章: 海峽兩岸 漢民族共同語 語文辭典 文化交流 中華民族 臺灣 出版社 漢語 大陸 社區(qū)
【摘要】:正兩岸共同編寫語文辭典,是中華民族的千秋大業(yè)。由于六十多年的分隔,大陸和臺灣,以及世界各華語社區(qū)在漢語的語音、詞匯、文字方面難免產(chǎn)生不同。盡管這些不同與兩岸共同使用的漢民族共同語的主體方面相比在數(shù)量上微乎其微,但畢竟會給兩岸民眾的文化交流和溝通帶來一定的困難,對漢語在國際上的傳播也帶來一定的阻力。兩岸共同編寫的詞典,可以規(guī)范和引導兩岸語言的使用,便于兩岸的溝通和理解。有鑒于此,兩岸四地(北京、臺北、福建、香港)的作者和出版部門經(jīng)過17年的共同奮斗,終于在2012年推出了《中華大辭林》,分別在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和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臺灣版和大陸版!吨腥A
【關鍵詞】: 海峽兩岸 漢民族共同語 語文辭典 文化交流 中華民族 臺灣 出版社 漢語 大陸 社區(qū)
【分類號】:H16-5
【正文快照】: 兩岸共同編寫語文辭典,是中華民族的千秋大業(yè)。由于六十多年的分隔,大陸和臺灣,以及世界各華語社區(qū)在漢語的語音、詞匯、文字方面難免產(chǎn)生不同。盡管這些不同與兩岸共同使用的漢民族共同語的主體方面相比在數(shù)量上微乎其微,但畢竟會給兩岸民眾的文化交流和溝通帶來一定的困難,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廖新玲;;海峽兩岸現(xiàn)代漢語詞匯讀音差異比較研究[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祝敏青;林一心;;海峽兩岸辭章學學術交流述評[J];肇慶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3 李世中;海峽兩岸語言對比研究的最新收獲[J];中國圖書評論;2000年10期
4 於賢德,顧向欣;海峽兩岸詞語差異的政治文化因素[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0年04期
5 李潔;馮海霞;;首屆海峽兩岸現(xiàn)代漢語問題學術研討會在天津舉行[J];中國語文;2006年01期
6 海洋;海峽兩岸召開第二次中文信息標準化研討會[J];語文建設;1989年05期
7 許嘉璐;;弘揚中華辭書文化 促進兩岸學術交流——在“海峽兩岸《康熙字典》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J];辭書研究;2007年04期
8 劉青;溫昌斌;;海峽兩岸科技名詞差異問題分析與試解[J];中國科技術語;2008年03期
9 ;海峽兩岸漢語史研討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召開[J];方言;2001年03期
10 SZ;;第二屆海峽兩岸現(xiàn)代漢語問題學術研討會召開[J];中國語文;200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費錦昌;;海峽兩岸現(xiàn)行漢字字形的比較分析[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2 方夢立;;論海峽兩岸人名地名翻譯規(guī)范、統(tǒng)一的必要性[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3 魏勵;;《簡明海峽兩岸對比詞典》的編寫問題[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4 耿虎;;五緣、譜牒文化視野下的兩岸華文教育[A];譜牒研究與五緣文化[C];2008年
5 胡翔;;海峽兩岸詞語差異及其原因——基于《兩岸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典》的詞匯對比研究[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6 李青梅;;海峽兩岸字音比較[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7 梁開華;;關于籌建《新世紀漢語漢字信息同一化》“海峽兩岸文字工作研究與實施工作組”倡儀書[A];2009年中國未來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8 魏勵;;漢字文化圈的書同文問題[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9 包恒新;;讀《臺灣語典》話兩岸語緣[A];海峽兩岸五緣論——海峽兩岸五緣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陳永安;;閩南與臺灣的語緣[A];五緣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包松婭;海峽兩岸《康熙字典》學術研討會在晉舉行[N];人民政協(xié)報;2007年
2 記者 閆躍勇邋新華社記者 劉翔霄;海峽兩岸《康熙字典》研討會在山西舉行[N];人民代表報;2007年
3 劉翔霄;海峽兩岸《康熙字典》研討會舉行[N];人民日報;2007年
4 楊振敏;海峽兩岸《康熙字典》學術研討會舉行[N];團結報;2007年
5 劉宇邋劉翔霄;海峽兩岸《康熙字典》研討會在皇城相府舉行[N];山西日報;2007年
6 潘石;海峽兩岸科技名詞對照統(tǒng)一工作[N];光明日報;2006年
7 汪成法;文化交流的“拿來”與“送去”[N];中國文化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范勇鵬/整理;中西語言文化交流中的翻譯與誤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9 記者 郝中實;政協(xié)委員建議加快漢語“走出去”[N];北京日報;2006年
10 特邀嘉賓: 余中先(《世界文學》雜志主編) 李文。ǚg家) 止庵(書評人) 韓敬群(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 專欄記者:韓小蕙 本期策劃:王保純、宮蘇藝;文學名著呼喚翻譯大家[N];光明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瑩;譯學觀念的演進和沖突[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2 石德富;臺灣卑南語構詞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3 陳天助;《蝕》的文學語言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4 奚念;翻譯在外國文學經(jīng)典建構中的作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5 張素格;海峽兩岸CJK字符集差異字形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6 劉毓民;漢語國際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刁晏斌;虛義動詞論[D];南開大學;2004年
8 田良臣;語文科口語課程的多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周文;《全相平話五種》語詞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10 柏亞東;唐代墓妼詞語通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麗琴;海峽兩岸量詞“個”使用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2 李平;當代海峽兩岸詞語差異比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3 羅菲;海峽兩岸微別字形研究[D];廣西大學;2004年
4 阮文詩;漢字意蘊及其對中越文化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阿孜古麗·阿不都熱西提;維吾爾語伊犁土語中的借詞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8年
6 姜敬槐;海峽兩岸常用差異詞語互動融合研究[D];渤海大學;2013年
7 商鐘嵐;中國大陸和臺灣的日語外來詞對照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8 聶春閣;翻譯中文化傳遞的可接受性[D];上海海事大學;2005年
9 張紅云;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異化與歸化[D];河南大學;2006年
10 劉曉燕;海峽兩岸漢字字形統(tǒng)一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9683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968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