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勝似Y”的來源、“勝似”的詞匯化及相關(guān)問題
本文關(guān)鍵詞:“X勝似Y”的來源、“勝似”的詞匯化及相關(guān)問題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X勝似Y” 句式糅合 遞進 詞匯化 語法化 類化
【摘要】:"X勝似Y"最早見于宋代,是由差比句式"X勝Y"與平比句式"X似Y"糅合而成的,用以表達遞進。在韻律制約、語義范疇變化、用頻較高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糅合句式"X勝似Y"中的"勝似"最遲在南宋末期已詞匯化了。從元代漢語直至現(xiàn)代漢語,"勝似"基本上表示差比,極少表示平比,差比義逐漸規(guī)約化了。伴隨著"勝似"的詞匯化,平比動詞"似"語法化為引出差比對象的介詞。由于類化機制的作用,糅合句式"X勝如Y"中的"勝如"也發(fā)生了詞匯化,"如"也發(fā)生了語法化。句式糅合不僅會致使某個結(jié)構(gòu)發(fā)生詞匯化,而且會引起此結(jié)構(gòu)中某個詞語發(fā)生語法化,使之產(chǎn)生新的義項。
【作者單位】: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
【關(guān)鍵詞】: “X勝似Y” 句式糅合 遞進 詞匯化 語法化 類化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項目號:11YJA740110)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號:12BYY086)的資助
【分類號】:H146
【正文快照】: 1引言凡收“勝似”的辭書一般將其解釋為“勝過、超過”,如《古今漢語詞典》(1285頁)、《漢語大詞典(縮印本)》(3947頁。以下簡稱《大詞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1168頁。以下簡稱《現(xiàn)漢》)等!1〕《現(xiàn)漢》甚至標注了“勝似”的詞性:“動勝過;超過:不是親人,~親人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麥耘;;粵方言的音韻特征——兼談方言區(qū)分的一些問題[J];方言;2011年04期
2 沈家煊;;“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兼說漢語“糅合”造句[J];中國語文;2006年04期
3 江藍生;;概念疊加與構(gòu)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對稱的解釋[J];中國語文;2008年06期
4 葉建軍;;疑問副詞“莫非”的來源及其演化——兼論“莫”等疑問副詞的來源[J];語言科學;2007年03期
5 葉建軍;;《祖堂集》中四種糅合句式[J];語言研究;2008年01期
6 馮勝利;論漢語的“韻律詞”[J];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建軍;;疑問副詞“還”溯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2 王潔;;合肥話派生式“子”綴詞初探[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3 袁衛(wèi)華;;《五燈會元》中帶語氣副詞的測度問句[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4 熊仲儒;;領(lǐng)屬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5 王禮正;;兩種復雜被字句的生成:句式糅合[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6 葉建軍;;《祖堂集》中糅合式疑問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8期
7 孫娟娟;;表突顯結(jié)果的“V出O來”構(gòu)式考察[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8期
8 雷冬平;胡麗珍;;再論近代漢語雙音虛詞的概念疊加與詞形整合[J];保定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9 王衛(wèi)兵;;中文分詞連寫可行性考察[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10 劉紅妮;;“枕邊風”的語匯化[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巍峰;主題與主題標記結(jié)構(gòu)的語序類型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鳳杰;漢英對比韻律系學中的若干問題[D];南開大學;2010年
4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朱懷;概念整合與漢語非受事賓語句[D];吉林大學;2011年
6 羅天華;施格語言的形態(tài)—句法關(guān)聯(lián)[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朱俊陽;現(xiàn)代漢語雙事件結(jié)構(gòu)衍生關(guān)系的被動式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8 劉志富;現(xiàn)代漢語領(lǐng)屬性偏正結(jié)構(gòu)及其相關(guān)句法現(xiàn)象[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胡曉慧;動詞后“上”與“下”、“來”與“去”的語義演變及其不對稱性[D];浙江大學;2010年
10 張龍;現(xiàn)代漢語習用語法構(gòu)式句法分析及演變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姚雅寧;漢語“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云付靜;同義副詞A式與AA式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陸曉燕;修辭學視閾下英漢聲韻和押韻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郝敏;現(xiàn)代漢語廣義領(lǐng)主屬賓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新興社會稱謂語“美女”“帥哥”調(diào)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海霞;“繼而”的詞匯化[D];河南大學;2011年
8 趙麗哲;“S比NP還NP”構(gòu)式的認知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9 張剛;現(xiàn)代漢語“V個VP”結(jié)構(gòu)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康錦濤;“V上/下”中“上/下”的分析與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杰;兩種保留賓語句式及相關(guān)句法理論問題[J];當代語言學;1999年01期
2 楊煥典 ,梁振仕 ,李譜英 ,劉村漢;廣西的漢語方言(稿)[J];方言;1985年03期
3 劉村漢;;廣西蒙山語言圖說[J];方言;1985年04期
4 謝留文;重讀《臨川音系》[J];方言;1999年03期
5 覃遠雄;桂南平話的主元音及韻母格局[J];方言;2001年02期
6 丁邦新;;從歷史層次論吳閩關(guān)系[J];方言;2006年01期
7 羅杰瑞;陳秀琪;;從音韻看漢語方言[J];方言;2006年01期
8 伍巍;;粵語[J];方言;2007年02期
9 陳暉;;古全濁聲母在湘方言中的今讀音情況[J];方言;2008年02期
10 潘悟云;;吳語形成的歷史背景——兼論漢語南部方言的形成模式[J];方言;2009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孝斌;;語法化和詞匯化的共同作用——談VV的句法性質(zhì)[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年04期
2 王福萍;;“舍得”的成詞過程淺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06期
3 王軍;;“有(一)點兒”的詞匯化與語法化[J];新課程(教育學術(shù));2011年01期
4 胡斌彬;俞理明;;“再說”的詞匯化和語法化[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徐時儀;;“一味”的詞匯化與語法化考探[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06期
6 羅榮華;;“萬一”的語法化[J];宜春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7 張巖;;“進而”的詞匯語法化[J];語文學刊;2010年18期
8 郭璇;;“恨不得”的詞匯化動因與機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9 蘇婷;;淺談詞匯化和語法化兩種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在古漢語中的體現(xiàn)[J];青年文學家;2010年03期
10 劉紅妮;;“一概”的詞匯化、語法化以及認知闡釋[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國輝;;實用虛化 虛用實化——語法化與詞匯化的辯證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2 董秀芳;;句法構(gòu)式與詞匯化[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3 汪如東;;淺析“不差錢”[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4 王世凱;;動賓式時量動詞“為期”的生成[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5 劉芳;;“上去”的虛化進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6 周國輝;隋虹;;語言語境語法化作用的英漢語對比分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王建設(shè);;從明清閩南方言戲文看“著”的語法化過程[A];福建省語言學會200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8 鄒仁;;“了”、“卻”的語法化以及“了”、“卻”的替換[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9 趙學德;;論語法化術(shù)語譯名的標準化[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10 高蕊;;從認知角度談“來”字的語法化——從上古到現(xiàn)代的歷時考察[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福祥整理;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語言學篇)[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2 儲澤祥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儲澤祥:追求理論方法創(chuàng)新是核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謝曉明 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漢語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論語言學著作[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董秀芳 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法化研究:爭議與發(fā)展并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引甫;頗具特色的語文工具書[N];光明日報;2007年
7 東北師范大學 彭爽;現(xiàn)代漢語旁指代詞功能透視[N];社會科學報;2008年
8 ;篆隸研究的標志性成果[N];中華讀書報;2008年
9 宗守云 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教授;語言研究創(chuàng)新要關(guān)注:前沿、文獻、理論與寫作[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肖曉暉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由合至離:語言的類推機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增霞;現(xiàn)代漢語連動式的語法化視角[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李秋楊;漢英思考類動詞語義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王品;人稱系統(tǒng)中詞匯與語法的互補[D];復旦大學;2011年
4 曾丹;反義復合詞形成演變的認知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5 韓春蘭;英漢運動事件語義編碼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陳寶勤;漢語詞匯的生成與演化[D];四川大學;2004年
7 陳麗;漢語轉(zhuǎn)折范疇的歷時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8 陳全靜;漢語并列式雙音時間副詞的詞匯化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羅自群;現(xiàn)代漢語方言持續(xù)標記的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彭育波;“V1著V2”結(jié)構(gòu)多角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新軍;語法化中的重新分析機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2 魏麗;偏義復詞的功能與認知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張蕾;現(xiàn)代漢語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4 孫琦;《顏氏家訓》連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5 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關(guān)“得”字句的演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王韋皓;“據(jù)說”的詞匯化問題和相關(guān)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文星;使、叫、讓在現(xiàn)代漢語兼語句中的語法化[D];河南大學;2004年
8 駱美嬋;主謂插入語的考察[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9 朱艷霞;現(xiàn)代漢語因果連詞“X而”的詞匯化[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向華;漢語中“個”的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9406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940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