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記因果單句分析
本文關鍵詞:無標記因果單句分析
【摘要】:因果語義關系不僅存在于復句中,在單句中也廣泛存在。在語義類型上,無標記因果單句原因項從施事原因到工具原因,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多樣性。一種語義關系,由于動詞及語境因素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說一種語義關系的內(nèi)部往往又可以細分為多種類型,一種語義關系常常與其他語義關系存在交叉關系,體現(xiàn)在人們的理解上就會有歧義存在。而實際上這正是語言對現(xiàn)實的反映。無標記因果單句的主題—述題結(jié)構(gòu)是句子的語用結(jié)果。一方面,原因項和結(jié)果項與主題—述題之間也有對應關系。另一方面,無標記因果單句主語與主題重合,原因項與結(jié)果項為述題,在語言經(jīng)濟原則的作用下,表達因果關系的復句形式,凝結(jié)為表因果關系的復合詞。當然在凝結(jié)時表義的有效性是要恪守的基本原則。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留學生教育學院;
【關鍵詞】: 無標記因果單句 原因項 語法形式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青年)(12YJC740004)
【分類號】:H146
【正文快照】: 人們提到因果單句時,常常想到因果關系復句,但在單句中也存在不需介詞標記的因果語義關系。過去很多學者揭示了謂語動詞和賓語之間的語義關系中存在因果語義類型關系。如李臨定揭示了含有因果關系的動賓句型[1],崔承一分析賓語類型時則提到了原因賓語等[2]。現(xiàn)代漢語中含因果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戴浩一;黃河;;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J];國外語言學;1988年01期
2 儲澤祥;;“謝謝”的原因賓語凝結(jié)式及其南北差異[J];世界漢語教學;1995年04期
3 崔承一;;述語+體詞賓語的語義關系及賓語的語義類型[J];語文研究;1988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小枚;“核心”的流行與邊緣的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5期
2 張德歲;;“V+Num+是+Num”構(gòu)式初探[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汪紅艷;開啟之功 創(chuàng)新之力——略論漢語語法學的草創(chuàng)與革新[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4 宣恒大;;論漢語的具象性[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5 劉開驊;;選擇問句疑問語氣詞脫落的歷時軌跡與內(nèi)在動因[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6 丁凌云;;雙音節(jié)復合詞語序排列中的認知因素[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7 樊友新;;從“被就業(yè)”看“被”的語用功能[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8 俞小和;;傳播學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9 袁衛(wèi)華;;《五燈會元》中帶語氣副詞的測度問句[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10 陳勇;名詞謂語句研究綜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尹晉華;;試析影響法律監(jiān)督的現(xiàn)實問題[A];首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5年
2 姜素紅;;環(huán)境公平價值體系探析[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陳建先;;政府公共決策的利益博弈分析[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陳波;姬東鴻;孫程;呂晨;;基于特征結(jié)構(gòu)的漢語主謂謂語句語義標注研究[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5 徐大建;;社會公平、和諧與經(jīng)濟效率[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6 沈家煊;;“名動詞”的反思:問題和對策[A];高名凱先生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7 安衛(wèi)華;;積極應對入世,建設信用政府[A];入世與政府先行[C];2002年
8 井敏;;服務型政府概念辨析[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9 王立志;;企業(yè)培訓體系建設[A];區(qū)域人才開發(fā)的理論與實踐——港澳臺大陸人才論壇暨2008年中華人力資源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鄭伯承;;世界語與術(shù)語工作[A];2008學術(shù)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gòu)——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下卷)[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職業(yè)女性體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丁宇飛;企業(yè)國有資產(chǎn)管理體制的法律探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遲君輝;國際流失文化財產(chǎn)返還法律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楊石喬;基于語料庫的漢語醫(yī)患會話修正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袁日新;經(jīng)營者集中救濟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9 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元蓮仙;漢韓語言對比研究及在對韓漢語教學中的應用[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藝彬;俄語三價動詞的語義配價與句法模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顧倩;現(xiàn)代漢語否定副詞“不”“沒(沒有)”“別”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烏曉麗;“X+—N比—N+VP”表義功能新探[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謝階騰;我國大學學院運行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王斌;論品牌名稱命名翻譯[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張永斌;論我國量刑程序的相對獨立性[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應云總;論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張雅婷;訴前調(diào)解機制探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馬健;犯罪情境預防的理論與實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程艷;日語被動態(tài)漢譯的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更生;因果·假設·條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79年05期
2 王松茂;略談因果關系的連詞[J];漢語學習;1982年02期
3 劉以煥;;對兩條語法術(shù)語的一點考證[J];語言研究;1985年01期
4 秦堅;對漢語語法范疇的再認識[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5 郭繼懋;;“因為所以”句和“既然那么”句的差異[J];漢語學習;2008年03期
6 宋桂奇;;強加因果 妙用多多[J];閱讀與寫作;2008年09期
7 陳香;;因果單句研究概況[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10期
8 夏迪婭·伊布拉音;;維吾爾族學生漢語語法偏誤量化分析[J];語言與翻譯;2011年01期
9 李經(jīng)緯;回鶻文文獻語言動詞的語法形式與語法意義(一)[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10 張云峰;;《型世言》特殊“被”字句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曉彬;;語法形式在文藝篇章中的審美作用[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6年
2 王珂;;龔千炎語法思想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3 謝愛林;鄒媛;劉紅霞;熊禮淼;;“Ns+V+得+NP+VP”是兼語句嗎[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王振來;;語義功能語法的應用價值研究[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5 劉麗艷;;“N+們”與其他表多數(shù)語法形式之區(qū)別[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6 鐘宇馳;;關于得體性原則的再思考——與孟華先生商榷[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C];2004年
7 鄧小玲;;積極型雙語詞典的例證[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8 湯曉林;;語氣副詞“一旦”及其教學[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霍旭初;;《雜寶藏經(jīng)》與龜茲石窟壁畫——兼論曇曜的譯經(jīng)[A];龜茲學研究(第一輯)[C];2006年
10 吳華英;;仙游話動詞的體和貌淺探[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吳福祥整理;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語言學篇)[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2 江建國;會不會出現(xiàn)“歐洲語”(五洲茶亭)[N];人民日報;2002年
3 賈云;整合詞語對教學有益[N];太行日報;2010年
4 《語言文字報》原主編 杜永道;“源于”跟“緣于”用法有什么不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5 董秀芳 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法化研究:爭議與發(fā)展并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裘江南;漢語文本中突發(fā)事件因果關系抽取方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2 烏仁其木格;《蒙古源流》語言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4年
3 鄭繼娥;殷墟甲骨卜辭祭祀動詞的語法結(jié)構(gòu)及其語義結(jié)構(gòu)[D];四川大學;2004年
4 張旺喜;漢語句法的認知結(jié)構(gòu)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5 王鳳蘭;現(xiàn)代漢語目的范疇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6 蔣靜;小句補語句概念整合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7 王彥;梁山方言音變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8 朱茜;構(gòu)式語法理論框架下“能”的多義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9 樸珉秀;現(xiàn)代漢語方位詞“前、后、上、下”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10 秀花;卡爾梅克語與蒙古語比較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濤;含因果關系單句探討[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金慶愛;韓漢“原因”表達對比[D];延邊大學;2007年
3 徐楊;對休謨因果關系非必然性論證的語言分析[D];山東大學;2007年
4 江波;表示因果關系的語法功能詞[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5 劉楚群;形容詞的動態(tài)性及其語法形式[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6 汪夢翔;因果關系關聯(lián)詞套用現(xiàn)象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7 李偉萍;現(xiàn)代漢語因果關系單句研究[D];遼寧大學;2012年
8 李橋春;劍川白語語法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李爽;《兒女英雄傳》動詞重疊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10 董于雯;現(xiàn)代漢語表達“將來”的手段[D];四川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9311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93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