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湖北通城方言的入聲韻尾
本文關鍵詞:試析湖北通城方言的入聲韻尾
【摘要】:通城方言入聲韻有-t、l、n、韻尾。分析韻尾演變類型,推測通城方言早期發(fā)生了咸深攝-p尾和曾梗攝三四等部分-k尾韻尾-t化演變,之后來自深臻攝開口三等章組日母、臻攝合口、曾梗攝三四等以章組日母為主的入聲韻-t尾弱化為n。在-t弱化為-n的過程中,各方言走了三條途徑,韻尾鼻音化的程度不同。走不同演變途徑的方言呈現(xiàn)出以縣城雋水為中心的放射性地理分布,離放射中心越遠演變越復雜。放射性地理分布特點顯示了通城方言入聲韻尾因內(nèi)在因素自變時受周邊方言影響改變演變方向的特點。
【作者單位】: 安徽大學文學院;
【關鍵詞】: 贛語 通城 入聲韻尾 弱化 語音演變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語言接觸視角下的宣州吳語地理語言學研究”(12CYY01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漢語方言入聲韻尾邊音化鼻音化研究”(12YJC740056) 安徽大學博士科研啟動經(jīng)費項目“安徽語言資源吳語太高小片有聲數(shù)據(jù)庫研究”(02303319-0117)
【分類號】:H175
【正文快照】: 通城,位于湖北省東南湘鄂贛三省交界處。通城方言入聲韻尾比較特殊。材料顯示,1936年的通城十里市方言(即今五里鎮(zhèn)錫山村石板鋪,在縣城雋水鎮(zhèn)南10華里處)入聲韻尾-p、-t、-k已變?yōu)?l和-,即咸深攝韻尾-t化后與山臻攝-t尾一起弱化為-l,宕江曾梗通攝-k尾弱化為-;其中曾梗攝三四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曹志耘;;湖北通城方言的語音特點[J];語言研究;2011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栗華益;;江西余干方言的入聲韻尾[J];方言;2011年01期
2 栗華益;;試析邵武、光澤方言的入聲鼻音韻尾[J];語言科學;2012年05期
3 張勇生;;鄂東南通城方言入聲韻尾演變研究[J];語言科學;2012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勇生;;鄂東南通城方言入聲韻尾演變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陳有恒;通城入聲的復輔音韻尾[J];咸寧師專學報;1987年02期
2 董為光;;湘鄂贛三界方言的“l(fā)”韻尾[J];語言研究;1987年01期
3 董為光;;湘鄂贛三界方言的送氣聲母[J];語言研究;1989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志耘;;湖北通城方言的語音特點[J];語言研究;2011年01期
2 謝留文;;贛語“公雞”的本字及其反映的讀音層次[J];語言科學;2006年05期
3 許寧云;論交際語言觀的偏頗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4 王功平;;湖北陽新三溪贛語人稱代詞的變音[J];方言;2007年04期
5 周磊;莊初升;;方言語音歷史層次研究的一部力作——讀《贛語聲母的歷史層次研究》[J];方言;2010年02期
6 謝留文;重讀《臨川音系》[J];方言;1999年03期
7 孫宜志;宿松方言的“一VV到”和“一VV著”結構[J];語言研究;1999年02期
8 許寧云;論認知語言觀的偏頗性[J];福建外語;2002年03期
9 周秀林;;淺“談大學語文”課程的弱化與重構[J];教育與職業(yè);2008年12期
10 嚴修鴻;客家方言與周邊方言的關系詞[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章新傳;;余江話的“里”尾[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羅美珍;;客家人及其語言和文化[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3 汪應樂;;贛東北方言古見組三四等腭化考察[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邱尚仁;邱笑宸;;江西概況與江西方言及方言文化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肖放亮;;南昌縣(塘南)方言的人稱代詞[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錢奠香;;漢語方言常用詞“拉”“拿”的共時分布特點和語源分析[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7 游汝杰;;漢語方言競爭力比較(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陳婉婉;規(guī)范語言文字,你做得怎么樣?[N];安徽日報;2008年
2 曾星翔;巴中方言與湖廣填川[N];巴中日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王磊;南方方言 真有文字表達瓶頸?[N];文匯報;2008年
4 上海大學教授 錢乃榮;方言和普通話會不會相互擠壓[N];解放日報;2009年
5 林華東;閩南方言的流播與閩臺文化認同[N];光明日報;2010年
6 本報深度報道組記者 張璐 馬金;高淳古方言瀕臨失傳[N];南京日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陳洪標;浙江方言的田野調(diào)查[N];浙江日報;2010年
8 王忠明;開采安康方言富礦正當時[N];安康日報;2011年
9 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外語教研部副教授 談慧娟;打開贛語言這個文化資源的寶庫[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冬香;湖南贛語語音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2 龍安隆;福建邵將區(qū)方言語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3 姜恩枝;西洋傳教士資料所見近代上海方言的語音演變[D];復旦大學;2011年
4 溫美姬;梅縣方言古語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龍海燕;洞口贛方言語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6 張進軍;中古入聲字在湖南方言中的演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7 唐七元;漢語方言同源詞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8 張燕芬;中古陽聲韻韻尾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的讀音類型[D];山東大學;2009年
9 許們;中古上聲字在現(xiàn)代方言中的演變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10 李立林;東莞粵語語音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小娟;湖南溆浦贛語語音研究[D];暨南大學;2012年
2 昌梅香;吉安贛語的常用后綴[D];暨南大學;2003年
3 何琳珊;南昌方言陽聲韻尾與入聲韻尾演變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4 李永新;湖南寧遠縣中和平話的語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謝毅;安化縣與溆浦縣毗鄰地帶的方言分界[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孫冬梅;淺談漢字的構形理據(jù)及其現(xiàn)實意義[D];吉林大學;2008年
7 曾春蓉;湖南洞口縣黃橋話的語音研究及其系屬問題探討[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資麗君;湖南耒陽城區(qū)話的語音調(diào)查和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9 萬小梅;江西贛語詞匯變音探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黃拾全;皖西南方言語音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8791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879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