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科學研究方法學探索——以認知神經(jīng)科學為基礎
本文關鍵詞:語言科學研究方法學探索——以認知神經(jīng)科學為基礎
更多相關文章: 語言科學 方法學 認知神經(jīng)科學
【摘要】:心智研究經(jīng)歷了從哲學到認知科學再到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發(fā)展歷程,并且不同階段的心智理論(或認識論)往往體現(xiàn)為不同的語言認知觀;趯Σ煌J識論與語言認知觀之間關系的梳理,我們提出,隨著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發(fā)展,今后的語言研究將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并具有如下特點:(1)突破傳統(tǒng)研究視野,從孤立的語言學擴展到認知科學領域,與其相關學科交叉整合形成超學科的知識發(fā)展模式,共同探索語言、心智和腦的奧秘。(2)突破傳統(tǒng)研究方法,從單一層面和維度的研究方法到融合哲學層、語符關系層、認知行為層、認知心理層和認識神經(jīng)層的多層次、多維度互動的方法論體系。(3)研究手段從哲學思辨、語料內(nèi)省及基于語料庫統(tǒng)計分析、行為實驗等"外部研究",與心理實驗和腦神經(jīng)實驗等"內(nèi)部研究"形成內(nèi)外互動的系統(tǒng)。
【作者單位】: 上海海事大學;
【關鍵詞】: 語言科學 方法學 認知神經(jīng)科學
【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基于認知神經(jīng)學的語言科學研究的三級方法學”(13YS051) 上海海事大學科研基金項目“認知神經(jīng)學視野下的語言科學研究方法學探索”(20120129)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0-05
【正文快照】: 1語言認知研究的發(fā)展歷程現(xiàn)代神經(jīng)科學技術證明,語言屬于人腦的一項高級認知功能。過去,由于缺乏研究腦機制的技術條件,人們(如笛卡爾)要么相信理性思維不屬于人腦的功能,而是來自上帝的天賦,要么只能用“黑箱”法——通過外在表現(xiàn)或行為,推測和構(gòu)擬大腦認知機制的模型(如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郭承銘;;認知科學的興起與語言學的發(fā)展[J];國外語言學;1993年01期
2 梁丹丹;韓笑;;名動分離原因綜述[J];當代語言學;2010年02期
3 韓在柱;畢彥超;;無需語音中介的閱讀理解機制:來自一例漢語失語癥個案的新證據(jù)[J];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2009年03期
4 楊波;張輝;;跨感官感知與通感形容詞研究[J];外語教學;2007年01期
5 周統(tǒng)權(quán);舒華;柯友平;;動詞的復雜性及其對言語加工的影響——失語癥研究綜觀[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06期
6 周曉林,曲延軒,舒華,Gareth Gaskell,William Marslen-Wilson;漢語聽覺詞匯加工中聲調(diào)信息對語義激活的制約作用(英文)[J];心理學報;2004年04期
7 諾姆·喬姆斯基;司富珍;黃正德;沈陽;;如何看待今天的生物語言學方案[J];語言科學;2010年02期
8 楊亦鳴,曹明;基于神經(jīng)語言學的中文大腦詞庫初探[J];語言文字應用;2000年03期
9 楊潔;舒華;;習語理解的大腦半球機制[J];心理科學;2010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文慧;陽志清;;英漢詞匯生成和理解機制的共同特征[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張娜;;西方語言學詞匯研究簡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3 強云;;源語理解和譯語產(chǎn)生的心理過程——從實驗心理語言學看翻譯性質(zhì)[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張春星,張春月;幽默的本質(zhì)與幽默的行為[J];北方論叢;2002年05期
5 陳曉靜;平原;;認知復雜性影響薪酬滿意度的研究綜述[J];商業(yè)研究;2011年04期
6 孟亞;曹巨江;李雙玲;;聚焦老年用戶的代步工具界面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2年04期
7 曾雅霓;;成年人英語閱讀過程中的語義理解過程[J];才智;2011年24期
8 尹德謨;;人腦信息加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化體系初探[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9 張娟;王春莉;;基于心理因素的英語高級聽力訓練教學策略[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1期
10 向銀華;;試析朗讀對外語學習的促進作用[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孫艷;;淺議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2 沈家煊;;人工智能中的“聯(lián)結(jié)主義”和語法理論[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劉箴;;虛擬人社會性非言語情緒交互研究[A];計算機技術與應用進展·2007——全國第18屆計算機技術與應用(CACIS)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4 黃雅X;黃匡宇;;電視新聞聲畫敘述雙系統(tǒng)構(gòu)建的觀念革命[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gòu):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洪朋;優(yōu)秀散打運動員知覺預測過程認知特征與神經(jīng)機制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彭懿;英漢膚覺形容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海波;具象思維作業(yè)的腦電空間與頻域特征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5 趙凌;基于fMRI技術研究循經(jīng)取穴針刺效應的腦功能連接網(wǎng)絡響應特征[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6 張文海;青少年情緒調(diào)節(jié)的ERP和fMRI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7 湯長發(fā);跳躍類動作技能表象訓練的實效性及其機制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郭曉妮;古漢語物氃位移概念場詞_Y系統(tǒng)及其發(fā)展演變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9 張德歲;謂詞性主語與謂詞性賓語不對稱現(xiàn)象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10 鄧杉杉;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案例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賀;漢語歌詞中隱喻應用的認知分析[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于潔;不同情緒刺激下運動員執(zhí)行控制特征及機制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姜娜;不同條件下同音詞效應的眼動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斯丹;為書面表達做準備的法語所寫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趙艷麗;漢英雙語者大腦隱喻理解的事件關聯(lián)電位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6 尹瑞雪;英漢復合名詞的詞義構(gòu)成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梁娜;漢語語境中大學生英語心理詞匯探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年
8 常小梅;飲料補充對間歇性運動后視覺誘發(fā)電位及事件相關電位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曲福玲;個體化作業(yè)療法對腦卒中后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療效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田晏銘;視角改變下面孔識別的ERP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珍;“通感”與英漢感覺形容詞詞義轉(zhuǎn)移的對比分析[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2 褚孝泉;通感考[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3 王金安;英漢“移覺”修辭格探究[J];桂林航天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4期
4 唐桂蘭;論通感的認知結(jié)構(gòu)及語義特征[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5 倪景亞;淺談通感[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6 徐蓮;通感式詞義引申的規(guī)律及其擴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7 吳靜,王局瑛,馮菊莉;概念整合理論與移就辭格[J];南昌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8 王彩麗;通感現(xiàn)象的理據(jù)及功能特點分析[J];外語教學;2004年01期
9 崔剛;布魯卡氏失語癥實例研究——兼談詞匯障礙對大腦詞庫研究的啟示[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01期
10 張輝;認知語義學述評[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1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辛燕;通感的認知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語言科學》稿約[J];語言科學;2003年05期
2 本刊記者;;徐州師范大學語言科學學院成立教育部副部長郝平教授出席揭牌儀式[J];語言科學;2010年01期
3 ;《語言科學》2010年總目錄[J];語言科學;2010年06期
4 廖東平;;語言科學和語言教學的關系[J];當代語言學;1965年04期
5 鄧明以 ,申小龍;信息時代和漢語規(guī)范化[J];語文建設;1986年04期
6 楊自儉;談談語言科學的發(fā)展[J];外語教學;1988年01期
7 楊信川;信息社會與語言科學的教與學[J];廣西社會科學;1999年05期
8 沈家煊;;祝賀《語言科學》創(chuàng)刊[J];語言科學;2002年01期
9 ;《語言科學》稿例[J];語言科學;2003年06期
10 ;《語言科學》2003年總目錄[J];語言科學;2003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繁榮語言科學 促進語言教學 提高語文水平──江西省語言學會及其學術年會簡介[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繁榮語言科學 促進語言教學 提高語文水平──江西省語言學會及其學術年會簡介[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劉煥輝;;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詞(代序)[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陸儉明;;增強學科意識,發(fā)展對外漢語教學[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趙家新;;王希杰的語言觀[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續(xù)輯——暨王希杰修辭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于全有;紀飛;;王希杰先生的語言本質(zhì)觀述評[A];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暨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方環(huán)海;鄭元林;;語言機制與腦區(qū)功能的動態(tài)結(jié)構(gòu)分布關系述論[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譚汝為;;修辭研究與“博客”牽手[A];走向科學大道的修辭學[C];2010年
9 季湘漓;;得體原則與現(xiàn)實世界[A];得體修辭學研究[C];1999年
10 申小龍;;人類語言研究語文學時期的歷史意義[A];2004烏蒙論壇論文集(一)[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楊永林;面向新世紀的社會語言學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3年
2 劉煥輝 江西婺源人 南昌大學教授;言語交際學的草創(chuàng)與重構(gòu)[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龐兆麟;迎來文字改革的春天[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4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教授 馮春田;《羅常培文集》 中國語言學史上的寶貴遺產(chǎn)[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
5 李開 澳門科技大學通識教育部;語言學方法與方法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小潞;漢語隱喻認知的神經(jīng)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2 倪蓉;現(xiàn)代漢語作格交替現(xiàn)象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旦正甲;以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兩部藏語雙語詞典[D];西北民族大學;2006年
2 鄭偉;漢語主、賓語提取關系小句的加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3 王念;現(xiàn)代漢語言新生語言成份的規(guī)范化[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4 安然;英語,漢語和日語的語音對比及其啟示[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5年
5 劉春麗;話劇<原野>中聞者的會話分析[D];武漢科技大學;2007年
6 謝恩臨;都安瑤族自治縣下坳鄉(xiāng)下坳村漢語西南官話與壯語的相互影響[D];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
7 張榮麗;從模因角度看隱喻[D];黑龍江大學;2008年
8 于靜麗;“X說”的語法化與主觀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9 閆楊;日漢新聞語體中模糊限制語的對比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10 韓建奇;現(xiàn)代漢語商業(yè)營銷用語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8575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857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