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今字看相應時段的漢字字形發(fā)展趨勢
發(fā)布時間:2017-09-09 08:31
本文關鍵詞:從古今字看相應時段的漢字字形發(fā)展趨勢
更多相關文章: 古今字 歷時比較 結構方式 結構成分 繁化 簡化 發(fā)展趨勢總結
【摘要】: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已在歷史的長河中綿延了至少三千多年。其間漢字的字形經(jīng)歷了數(shù)次大的改變。從早期的甲骨文到如今通行的楷書,漢字的字形如何演進,最終將會向什么方向發(fā)展等等,一直是我國學界討論的熱點問題。 本文從兩個方面對古今字進行了抽樣調(diào)查:首先分析古今字在結構方式上的演變情況,其次分析古今字在結構成分上的變化軌跡,而主要目的乃是為了揭示漢字字形的歷史演變趨勢。全文由六章組成。 第一章緒論,首先對前人有關漢字發(fā)展趨勢的研究進行了介紹,接著提出本文的預期目標、具體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對古今字歷時比較選用的五部來源語料進行了詳細說明。 第二章概念界定和操作說明,先對文中涉及到的部分專業(yè)名詞進行了概念界定,明確它們在文中的具體內(nèi)涵,再對字形歷時比較的操作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說明,為實際考察的展開做好充分準備。 第三章漢字結構方式演變趨勢的調(diào)查,從結構方式角度考察漢字形體的演變問題,先分步考察相鄰時代間漢字結構方式的變化情況,從漢字結構的傳承、成分的增減、方式的改換四個角度說明問題,再總結從古到今漢字結構方式演變的全貌,描摹出一幅整體發(fā)展圖。 第四章漢字結構成分演變趨勢的調(diào)查,從結構成分角度考察漢字形體的演變問題,與第三章先分后總的考察方法類似,首先具體分析五個相鄰時代間漢字成分變化的情況,再從整體出發(fā)歸納漢字結構成分變化的全景圖。 第五章漢字字形演變原因分析。詳細說明影響漢字形體變化的實際動因,以期對漢字的字形演變形成完整的認識。 第六章結束語,對本文的工作進行總結的同時,也指明文章存在的不足和未來的努力方向。
【關鍵詞】:古今字 歷時比較 結構方式 結構成分 繁化 簡化 發(fā)展趨勢總結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123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緒論9-19
- 1.1 前人有關漢字演變趨勢的研究9-12
- 1.2 本文預期目標12-13
- 1.3 思路和方法13-15
- 1.4 語料來源15-19
- 1.4.1 《甲骨文字典》15-16
- 1.4.2 《說文解字》16
- 1.4.3 《類篇》16
- 1.4.4 《康熙字典》16-17
- 1.4.5 《漢字寫法規(guī)范字典》17-19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操作說明19-27
- 2.1 概念界定19-23
- 2.1.1 字體與字形19-20
- 2.1.2 結構成分與結構方式20-21
- 2.1.3 簡化與繁化21
- 2.1.4 古今字21-23
- 2.2 操作說明23-27
- 2.2.1 古今字考察范圍的界劃23-24
- 2.2.2 古今字比較階段的設定24-26
- 2.2.3 古今字歷時比較的施行26-27
- 第三章 漢字結構方式演變趨勢的調(diào)查27-35
- 3.1 從先秦到漢代27-29
- 3.1.1 結構傳承類27-28
- 3.1.2 增加成分類28
- 3.1.2.1 增加意符類28
- 3.1.2.2 增加聲符類28
- 3.1.3 減少成分類28-29
- 3.1.4 改換方式類29
- 3.2 從漢代到宋代29-31
- 3.3 從宋代到清代31-32
- 3.4 從清代到現(xiàn)代32-33
- 3.5 從先秦到現(xiàn)代全程33-34
- 3.6 漢字結構方式演變基本趨勢34-35
- 第四章 漢字結構成分演變趨勢的調(diào)查35-44
- 4.1 從先秦到漢代35-37
- 4.1.1 未變類35
- 4.1.2 增繁類35-36
- 4.1.2.1 增加線條36
- 4.1.2.2 增加部件36
- 4.1.3 簡化類36
- 4.1.4 變異類36-37
- 4.2 從漢代到宋代37-39
- 4.3 從宋代到清代39-40
- 4.4 從清代到現(xiàn)代40-41
- 4.5 從先秦到現(xiàn)代全程41-42
- 4.6 漢字結構成分演變基本趨勢42-44
- 第五章 漢字字形演變原因分析44-48
- 5.1 漢字性質(zhì)左右了漢字形體發(fā)展方向44
- 5.2 語言特征制約了漢字形體演變的階段性44-45
- 5.3 國家政策決定了漢字的調(diào)整或維穩(wěn)45-46
- 5.4 審美心理貫穿了漢字發(fā)展的始終46
- 5.5 書寫材料影響了漢字筆形特點46-48
- 第六章 結束語48-50
- 6.1 本文工作總結48-49
- 6.2 未來努力方向49-50
- 參考文獻50-54
- 附錄54-68
- 致謝68-69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6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育良;關于漢字早期形聲化現(xiàn)象的再認識[J];安徽大學學報;1999年06期
2 黃德寬;漢字構形方式的動態(tài)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3 沙宗元;百年來文字學通論性著作關于漢字結構研究的綜述[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4 沙宗元;;論漢字發(fā)展和規(guī)范的動態(tài)平衡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5 朱海娟;徐瑞;;試析漢字演變的規(guī)律性[J];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6 馮壽忠;;現(xiàn)行字體法及其標準試說[J];昌濰師專學報;1997年01期
7 王夢華;漢字形體演變中的類化問題[J];東北師大學報;1982年04期
8 楊潤陸;論古今字的定稱與定義[J];古漢語研究;1999年01期
9 _5振林;;古文字中的羨符——與字音字義無關的筆畫[J];中國文字研究;2001年00期
10 王寧;漢字字體研究的新突破——重讀啟功先生的《古代字體論稿》[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靖年;漢字結構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8193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819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