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反語研究的語用學視角
本文關鍵詞:言語反語研究的語用學視角
【摘要】:無論是被當作辭格還是交際手段,反語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研究熱點。學者們紛紛從哲學、修辭學、文學、語言學等視角解讀反語?v觀早期語用學及認知語用學視角的反語研究,它們具備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從聽話人出發(fā)理解說話人意圖,建構語用推理機制;二是對說話人的態(tài)度及反語的命題內容認識不足。從反語的詞源說起,對反語語用理論的這兩點進行解釋,可以為反語的語用研究提供一個嶄新視角。
【作者單位】: 福州大學陽光學院;
【關鍵詞】: 反語 言語反語 語用推理
【基金】: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JB12398S)
【分類號】:H030
【正文快照】: 一、引言D.J.Enright(1986)曾這樣描述Irony:無處不在、多種多樣、富有魅力的現象僅體現于一詞,這有點不幸甚至有點諷刺意義。[1]因此,不難想象,對Irony著迷的前有古人后有來者。從古典修辭學到現代語言學,人們對這種復雜的語言現象作過許多的觀察與思考。無論是被當作辭格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張艷花;;“反諷”之反諷——irony在中國的誤讀[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年10期
2 劉正光;反語理論綜述[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3 趙虹;;反諷話語回聲解釋論補釋——以《傲慢與偏見》影視對話為語篇分析對象[J];外語電化教學;2009年01期
4 曾衍桃;40年反諷研究[J];學術研究;2005年10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力;;妙語的語法根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陳茜;陳可培;;試論《圍城》中的反諷翻譯[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3 姚俊;;反諷暗示研究綜述[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4 曲家丹;;言語行為理論與《哈姆雷特》中的戲劇反諷[J];長沙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5 張英慧;;反語言語行為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6 劉穎;;反語認知的概念整合理論解釋[J];瘋狂英語(教師版);2007年10期
7 馬睿穎;林大津;;從表達效果到交際效果:現代漢語修辭觀的語用學轉向[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李尊帥;;反諷話語的語境研究——《紅樓夢》中反諷話語的語境暗示與語境限制[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9 李紅光;;反語的認知機制及使用動機探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年11期
10 李銳;韋靜;;對美國總統(tǒng)辯論語篇中言語反諷的認知語用研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張萌;漢語兒童反語理解的心理學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2 姚俊;漢英言語反諷的形式與功能一項基于電視辯論語料的語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3 趙虹;言語反諷的關聯(lián)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4 黃緬;相鄰關系—漢語反語的認知語用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8年
5 宋雪松;英語句子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6 李美妍;先秦兩漢特指式反問句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7 王明樹;“主觀化對等”對原語文本理解和翻譯的制約[D];西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麗君;基于心理模型語用推理的反語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裴富家;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的風格翻譯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3 付瀅;回聲話語的語用功能及其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11年
4 李娜;語用充實、語用異常及詞匯阻遏[D];西南大學;2011年
5 楊凱華;周作人與“左翼”(1927~1936)[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奉先武;中文熟悉反語心理加工過程:來自ERP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盧喜飛;基于言語行為理論的《傲慢與偏見》中的反諷分析[D];山東大學;2011年
8 蘇彥;《傻瓜威爾遜》中言語反諷的關聯(lián)理論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1年
9 周騫;《飄》中言語反諷的言語行為理論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10 謝志娟;順應論視角下對《傲慢與偏見》中的反諷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涂靖;反諷的語用特征和限制條件[J];外語學刊;2002年01期
2 文旭;反諷話語的語境暗示與限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樊玲;;間接言語行為轉喻中的語用參數[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2 譚小輝;;推理與意圖的語用研究[J];商業(yè)文化(學術版);2009年07期
3 孫安勝;郭紹妮;;從合作原則的違反到語意解讀[J];現代交際;2010年11期
4 張韌弦;熊學亮;;從請求行為管窺兩種語用推理圖式的異同[J];外語學刊;2005年06期
5 陳小明;;試論關聯(lián)理論對會話含意理論的發(fā)展[J];韶關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6 李忠艷;路卿;;淺析關聯(lián)理論語用推理的邏輯整合過程[J];大家;2010年16期
7 李俊妍;張宇;;話語誤解的認知語用學分析[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8 高海龍;;語用推理中的缺省邏輯與常規(guī)關系[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9 阮瑾;話語及話語的理解[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10 肖敏;;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的會話含義解讀[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鄧英;;基于說話人的對話語音分割[A];中國聲學學會2005年青年學術會議[CYCA'05]論文集[C];2005年
2 李斌;陳小荷;;漢語褒貶詞語的褒貶指向問題初探[A];第四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3 艾妮;;諫勸中委婉格運用的“源”與“流”初探[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李燕芳;;從關聯(lián)理論看外交委婉語[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徐盛桓;;語用推理:從原則到模型[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6 ;反問句的功能和語用分析[A];黑龍江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7 王晉瑞;;關聯(lián)理論視閾下的摹狀詞指稱賦值研究[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8 劉根輝;李德華;尉遲治平;;形式語用學研究狀況與展望[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梁在明;霍光利;;間接言語行為的表達與理解[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10 佘晨光;;同傳中的簡潔原則與同傳質量的關系[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引甫;頗具特色的語文工具書[N];光明日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賈婧;口語翻譯:突破語言通訊障礙的“法寶”[N];科技日報;2007年
3 徐家永;要注意三種特殊否定句的使用[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4 丁文曦;說話連“嗯”帶“啊”,口頭語后面的另類道理[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5 李愛軍;面向言語工程的情感語音[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劉洪宇;當機器聽懂了我們的聲音[N];遼寧日報;2008年
7 《語言文字報》原主編 杜永道;正確使用“的地得”[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8 龍圣明;明星也要加強中文修養(yǎng)[N];中國文化報;2006年
9 劉慧英;口語語病的兩個語法成因[N];語言文字周報;2011年
10 朱珉迕;說中文和“拌洋葷”[N];解放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翠;語言學中的預設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2 李劍影;現代漢語能性范疇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3 吳炳章;交際博弈論[D];河南大學;2009年
4 楊子;言語交際的關聯(lián)優(yōu)選模式及其應用[D];復旦大學;2008年
5 陳鴻瑤;現代漢語副詞“也”的功能與認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鄭志進;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及其在話語生成和理解中的認知語用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7 周莉;現代漢語“別說”的語義、功能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8 張s,
本文編號:8067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806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