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民族文學的譯介和圣化——以五四時期茅盾的翻譯選擇為例
本文關(guān)鍵詞:弱小民族文學的譯介和圣化——以五四時期茅盾的翻譯選擇為例
【摘要】:茅盾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和主編《小說月報》期間,對弱小民族文學大力譯介和宣傳,并試圖將弱小民族文學譯介合法化或圣化。本研究借用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對茅盾的文學習性、所處場域關(guān)系和采用的圣化方式進行考察,闡釋茅盾為何在譯介方面如此專注于弱小民族文學。
【作者單位】: 洛陽師范學院;
【關(guān)鍵詞】: 弱小民族文學 翻譯 圣化 茅盾
【分類號】:H059;I046
【正文快照】: 一、弱小民族文學譯介概述據(jù)宋炳輝的考證,“弱小民族”這個概念源于陳獨秀的《太平洋會議與太平洋弱小民族》一文。在文中,弱小民族被用來指稱印度、波蘭等殖民地國家(宋炳輝,2007:13)。在20世紀初的話語表述中,類似于弱小民族的稱謂還有“被侮辱被損害的民族”、“被壓迫的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江小角,方寧勝;桐城派研究百年回顧[J];安徽史學;2004年06期
2 楊文昌;“進化論”與五四新文學[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王本朝;基督教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文化和文體資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4 李輝;在商業(yè)和文化之間——論20年代《小說月報》的改革[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5 金普森;何揚鳴;;杭州拱宸橋日租界對杭州的影響[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1期
6 王建輝;中國出版的近代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7 陳定家;中國稿酬制度的變遷及其對藝術(shù)生產(chǎn)的影響[J];江漢論壇;2001年09期
8 劉勇強;魯迅筆下的地獄意象[J];魯迅研究月刊;1990年08期
9 陳平原;經(jīng)典是怎樣形成的——周氏兄弟等為胡適刪詩考(一)[J];魯迅研究月刊;2001年04期
10 趙明;難解百年情懷——五四文學傳統(tǒng)與俄國文學關(guān)系再認識(一)[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周即平;;李大釗與周作人[A];李大釗研究論文集[C];199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李永春;《少年中國》與五四時期社會思潮[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石曙萍;文學研究會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5年
3 李秀萍;文學研究會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制度[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4 孔祥宇;《現(xiàn)代評論》與中國政治[D];北京師范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曹穎群;論魯迅的批判性思維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育的啟示[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2 黃勝昔;現(xiàn)代性的渴望[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3 陳強;從“盜火”到“理水”[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4 牛繼華;近百年來私人書信中稱呼語的社會語言學考察(1919—2006)[D];暨南大學;2006年
5 夏曄;真誠擁抱靈魂的藝術(shù)[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林賢明;閩南普度民俗信仰考察[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玉玲;;他者缺席的批判——“十七年”英美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翻譯研究(1949~1966)[J];中國翻譯;2011年04期
2 王衛(wèi)紅;楊陽;;翻譯文學研究的新收獲——評秦弓《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五四時期卷》[J];孝感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3 陳惠;;阿瑟·韋利詩歌翻譯思想探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韋蘭芝;;意識形態(tài)、詩學與《名利場》翻譯[J];長城;2011年10期
5 耿強;;一幅中國外國文學翻譯史的全景圖——評查明建、謝天振合著的《中國20世紀外國文學翻譯史》[J];中國翻譯;2007年04期
6 于連江;;多維視角下的文學翻譯批評理論體系建構(gòu)[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7 李麗平;羅瓊;;文學翻譯的主體和蕭乾的翻譯[J];雞西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8 蔡春華 ,聶偉;當代多元語境下的跨文化交融——美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2001年國際研討會綜述[J];中國比較文學;2001年04期
9 孫文龍;胡珊珊;何娜;;譯者的個性因素與翻譯文學[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1年10期
10 查明建;文化操縱與利用:意識形態(tài)與翻譯文學經(jīng)典的建構(gòu)——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翻譯文學為研究中心[J];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0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李艷霞;從目的論來看魯迅梁實秋翻譯選擇的異同[D];鄭州大學;2006年
2 唐彤;目的與方法:功能譯論視角下文學翻譯的描述性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7年
3 董瑩;從薩特作品在中國的譯介看翻譯選擇與譯入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關(guān)系[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4 馮麗姣;翻譯選擇中的制約因素[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年
5 秦楠;林語堂漢譯英中的翻譯策略:后殖民主義視角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年
6 魏國珍;從操縱論視角管窺徐志摩詩歌翻譯[D];中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7838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783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