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中的修辭研究》專欄編者按
本文關(guān)鍵詞:《方言中的修辭研究》專欄編者按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修辭研究 修辭現(xiàn)象 方言 修辭價值 語法化進程 研究領(lǐng)域 語法現(xiàn)象 特殊性 編者按 困難
【摘要】:正方言中當然有修辭,也當然可以像研究共同語中的修辭現(xiàn)象一樣去研究,可是這看來非常簡單的事情一旦實行起來卻會遇到許多讓人始料不及的困難。既是研究方言中的修辭,總希望所發(fā)現(xiàn)的修辭現(xiàn)象與共同語相比有著比較特殊的價值吧,可是站在共同語的立場上容易觀察到的這些似乎有著特殊修辭價值的現(xiàn)象
【關(guān)鍵詞】: 修辭研究 修辭現(xiàn)象 方言 修辭價值 語法化進程 研究領(lǐng)域 語法現(xiàn)象 特殊性 編者按 困難
【分類號】:+
【正文快照】: 方言中當然有修辭,也當然可以像研究共同語中的修辭現(xiàn)象一樣去研究,可是這看來非常簡單的事情一旦實行起來卻會遇到許多讓人始料不及的困難。既是研究方言中的修辭,總希望所發(fā)現(xiàn)的修辭現(xiàn)象與共同語相比有著比較特殊的價值吧,可是站在共同語的立場上容易觀察到的這些似乎有著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焱;修辭研究的方法和策略[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2 竇融久;;修辭與語言關(guān)系二題[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3期
3 吳家珍;;多角度探視修辭的奧秘——張煉強《修辭藝術(shù)探新》讀后[J];思維與智慧;1993年04期
4 侯友蘭;世紀末我國修辭研究方法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5 徐帥;;如何看待修辭定義的分歧[J];文教資料;2011年23期
6 汪如東;從入聲調(diào)的表達特點看方言修辭研究的重要性[J];咸寧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7 劉媛媛;曾毅平;;學科融通視角下的修辭研究——中國修辭學會2009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修辭學習;2009年05期
8 楊懷波;;修辭學研究對象綜述[J];當代小說(下半月);2010年02期
9 曹德和;;值得稱道的“好車頭”:《中國修辭史》之導言[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10 汪如東;方言修辭研究的必要與方法[J];修辭學習;200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希杰;;修辭研究,修辭學史,修辭學評論[A];走向科學大道的修辭學[C];2010年
2 譚汝為;;修辭研究與“博客”牽手[A];走向科學大道的修辭學[C];2010年
3 陳東;;翻造——一種新的修辭現(xiàn)象[A];跨世紀的中國修辭學[C];1999年
4 王建莉;;內(nèi)蒙古涼城方言中的古語詞選釋[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5 鞠玉梅;;關(guān)于修辭學的兩個基本問題的思考[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6 余求真;;詞義引申中修辭現(xiàn)象的認知解釋[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7 汪啟明;;中上古蜀語與相鄰方言的接觸[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8 王莉;崔效義;李敬陽;馮祖yN;;方言性偽裝語音的聲學特征研究[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9 喬俊杰;;科學的修辭觀和方法論[A];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暨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施發(fā)筆;;探索的歷程 科學的結(jié)晶——評《王希杰修辭學論集》[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續(xù)輯——暨王希杰修辭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星翔;巴中方言與湖廣填川[N];巴中日報;2009年
2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yīng)用研究所中國語言文字網(wǎng) 中國教育報文化社會部;在我國方言還需要“保衛(wèi)”嗎?[N];中國教育報;2005年
3 林 浩;魅力方言,,你該“說”向何方[N];濟南日報;2004年
4 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 袁貴仁;關(guān)于如何處理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方言、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以及與外國語言文字的關(guān)系[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5 本報記者 王樂;“海派清口”難引孩子共鳴[N];文匯報;2009年
6 肖克凡;消逝的方言[N];天津日報;2004年
7 ;方言時尚與地方色相[N];中國文化報;2003年
8 特約記者 邵全臻;普通話與方言能否和平共處[N];社會科學報;2005年
9 文靜;有多少方言正在消失[N];中華新聞報;2007年
10 記者 蘇雁;蘇州確定6位方言發(fā)音人[N];光明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文勝;處州方言的地理語言學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2 崔淑慧;山西北區(qū)方言語音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3 吳為民;漢語性別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Pawel Matulewicz(帕維爾·瑪突來維切);吳語甌江方言韻母演變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5 馬曉紅;陳望道對中國語法修辭研究的歷史貢獻[D];復旦大學;2005年
6 汪如東;漢語方言的語音差異對修辭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3年
7 彭澤潤;衡山南岳方言的地理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8 邱尚仁;方言特殊語匯與民族傳統(tǒng)文化[D];廈門大學;2003年
9 馬彪;漢語狀態(tài)詞綴及其類型學特征[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10 郭風嵐;宣化方言變異與變化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建偉;臨沂(相公)方言語法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2 周建國;唐洋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3 蕭九根;八都方言研究[D];廣西大學;2001年
4 王霜;大長山方言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5 陳昌霞;射陽方言語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姜莉芳;居都仡佬語調(diào)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7 王曉斌;阜寧方言調(diào)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8 黃碧云;雙峰方言“把”字句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9 王志勇;弋陽方言語音研究[D];南京大學;2005年
10 季春紅;如東方言的描寫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7354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735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