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的語義分合及解釋規(guī)則
本文關鍵詞:“都”的語義分合及解釋規(guī)則
更多相關文章: 都 全稱量化 話題—述題規(guī)則 等級差別 背景—焦點規(guī)則
【摘要】:本文對潘海華(2006)所提出"都"的語義解釋規(guī)則"話題規(guī)則"(P1)和"焦點規(guī)則"(P2)進行了修訂,并在一個"都"表示全稱量化的大前提下,把"都"的用法細分為兩個次類:"都1"和"都2"。盡管它們都表全稱量化義,但是"都1"的量化域中的成員無等級差別,而"都2"的量化域中的成員有等級差別。同時,"都1"和"都2"根據(jù)語義解釋規(guī)則的不同又各分出兩個小類:"都1a"、"都1b"和"都2a"、"都2b"。"都1a"和"都2a"適用于左向量化的P1規(guī)則,無排他性,"都1b"和"都2b"適用于右向量化的P2規(guī)則,有排他性。修訂后的規(guī)則能夠解釋更多的例句,并且更加符合人們的語感。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文學院;香港城市大學;
【關鍵詞】: 都 全稱量化 話題—述題規(guī)則 等級差別 背景—焦點規(guī)則
【基金】: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焦點理論的現(xiàn)代漢語副詞研究”(項目批準號:HB12YY011) 香港政府RGC資助的GRF項目(CityU 1514/06H,CityU 1501/05H)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H146
【正文快照】: 1.問題的提出目前,有許多學者致力于把“都”的用法用一個統(tǒng)一的語義來概括,比如李行德(1986)、Cheng(1995)、蔣嚴(1998、2009)、潘海華(2006)認為“都”表示全稱量化,黃師哲(1996)認為“都”表加合,林若望(1998)認為“都”表分配,徐烈炯(2007)認為“都”表示達到相當程度,Gia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袁毓林;;“都”的加合性語義功能及其分配性效應[J];當代語言學;2005年04期
2 徐烈炯;;上海話“儕”與普通話“都”的異同[J];方言;2007年02期
3 馬真;關于“都/全”所總括的對象的位置[J];漢語學習;1983年01期
4 徐杰;“都”類副詞的總括對象及其隱現(xiàn)、位序[J];漢語學習;1985年01期
5 王紅;副詞“都”的語法意義試析[J];漢語學習;1999年06期
6 蔣靜;“都”總括全量手段的演變及其分類[J];漢語學習;2003年04期
7 王紅;語氣副詞“都”的語義、語用分析[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8 熊仲儒;;“都”的右向語義關聯(lián)[J];現(xiàn)代外語;2008年01期
9 薛小英;韓景泉;;“都”的語義關聯(lián)及其句法實現(xiàn)[J];現(xiàn)代外語;2009年02期
10 蔣嚴;語用推理與“都”的句法/語義特征[J];現(xiàn)代外語;1998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曉燕;;論敘事語篇中的信息結構及焦點結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2 鐘華;;“才”重讀與非重讀時語義、語用功能差異[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3 賴瑋;李丹;;試論“不論(是)……和”在單句中的功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8期
4 顧鳴鏑;;關于構式承繼及其理據(jù)的可探究性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5 楊迎楹;;否定詞與“或(者)”共現(xiàn)的語義解讀[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11年02期
6 顏力濤;姚海萍;謝曉明;謝靜;;幾類特殊位置上的有被字標志的被動小句[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08期
7 劉國輝;;“王冕三歲死了父親”的認知構式剖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8 何愛晶;陸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構式語法研究概述[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張德歲;張雪濤;;近五年來國內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綜述[J];巢湖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10 左思民;;級差序列用其分類和語用價值[J];長江學術;2008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專;;成語語義非自然式衍變原因淺探[A];第五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程航;;留學生“連……都\也”結構多重信息解碼情況調查研究[A];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論文集[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雷;黎語志強話參考語法[D];南開大學;2010年
3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龍又珍;現(xiàn)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7 李青;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王欣;漢日否定表達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張金圈;漢語單音方位詞與單音動詞的偏正性組配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任敏;現(xiàn)代漢語非受事動賓式雙音復合詞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田潔;現(xiàn)代漢語回聲拷貝式“A就A”結構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尹悅;中韓目的復句的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劉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關變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泓;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的語用推理機制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徐正科;漢語“一量名”結構的句法語義解讀[D];湘潭大學;2010年
7 謝靜;隆安丁當平話副詞系統(tǒng)[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曹書華;“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艷楠;副詞作狀語的移位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10 汪紅英;論讓步連接成分“固然”[D];南昌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伯江,方梅;漢語口語的主位結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2期
2 周守晉;“主觀量”的語義信息特征與“就”、“才”的語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李寶倫,潘海華,徐烈炯;對焦點敏感的結構及焦點的語義解釋(下)[J];當代語言學;2003年02期
4 陳立民;也說“就”和“才”[J];當代語言學;2005年01期
5 熊仲儒;以“的”為核心的DP結構[J];當代語言學;2005年02期
6 袁毓林;;“都”的加合性語義功能及其分配性效應[J];當代語言學;2005年04期
7 鄧思穎;;從生成語法學觀點看“小句中樞說”[J];漢語學報;2005年01期
8 馬真;關于“都/全”所總括的對象的位置[J];漢語學習;1983年01期
9 徐杰;“都”類副詞的總括對象及其隱現(xiàn)、位序[J];漢語學習;1985年01期
10 史錫堯;副詞“都”語義語用綜合考察[J];漢語學習;1990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振平;劉倩;;“都”的句法和語義特征[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2 唐為群;《百喻經(jīng)》中的副詞“都”和“相”[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年03期
3 高育花,祖生利;中古漢語副詞“都”的用法及語義指向初探[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4 連蜀;關于漢語的“都+NP+了”句[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5 葉川;“連X都VP”與“連X也VP”表情達意語用比較[J];南昌高專學報;2004年02期
6 鐘明;;“都+X+了,S?”句式分析[J];科教文匯(下半月);2006年10期
7 史維國;;程度副詞“都”引發(fā)的思考[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年08期
8 王紅;副詞“都”的語法意義試析[J];漢語學習;1999年06期
9 傅滿義;試析總括副詞“都”的語義指向[J];池州師專學報;2001年01期
10 詹衛(wèi)東;;范圍副詞“都”的語義指向分析[J];漢語學報;2004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劉承峰;現(xiàn)代漢語“語用數(shù)”范疇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2 黃健秦;漢語空間量表達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3 黃芳;先秦漢語量范疇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伍曉丹;現(xiàn)代漢語反義對舉的全稱量化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2 侯曉丹;韓漢全稱量化副詞“(?)”和“都”的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3 胡蓉萍;總括全稱量化詞偏誤分析與教學建議[D];暨南大學;2013年
4 孟凡鈴;副詞“才”、“就”、“都”的主觀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5 喬石豪;探討“連…都/也…”結構的語法化過程[D];河南大學;2005年
6 郁梅;對外漢語教學中虛詞“就”、“也”、“都”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7 吳紀新;“每……都”結構中“都”的隱現(xiàn)規(guī)律及其成因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8 吳慧穎;“人人”與“每個人”的比較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9 麥濤;漢語“都”量化的句法、語義研究[D];湖南大學;2003年
10 李佳麗;疑問不定詞語的極性敏感特征探索[D];復旦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6813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681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