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漢語非典型動結構式的論元結構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08-12 08:26

  本文關鍵詞:漢語非典型動結構式的論元結構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非典型動結式 構式 轉喻


【摘要】:漢語典型動結式(A類)和非典型動結式(B類)都由表示動作的動詞加上表示結果的補語構成。非典型的動結式有基本式和特殊式,它們在以下兩個方面與典型的動結式有差別:一是沒有受事論元,即沒有變化的主體;二是補語與動詞有更嚴格的選擇限制關系,補語是對動詞的細化。雖然有A類和B類差別,但是在某種情況下也存在競爭關系。對極性程度動結式的考察證明,轉喻機制為A類構式向B類構式過渡并最終B類構式的勝出提供了認知理據(jù)。
【作者單位】: 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非典型動結式 構式 轉喻
【基金】: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青年項目“英漢構式生成與識解的轉喻動因研究”(項目編號:2010EYY004) 同濟大學校文科基金“英漢非典型動結構式的論元實現(xiàn)”(項目編號:1100-219-055)資助
【分類號】:H146.3
【正文快照】: 零、引言動結式由動詞加上表示結果、狀態(tài)的動詞或形容詞構成。典型的動結式意義可以表述為:一個實體因受所處語言結構中動詞所指代的動作的影響而發(fā)生了狀態(tài)的改變,大致可以歸為四類構式,如使動動結式(A1)、自動動結式(A2)、復合事件動結式(A3)和簡單事件動結式(A4)。(參看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進;論“賦比興”的語言結構和修辭系統(tǒng)[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2 沈家煊;轉指和轉喻[J];當代語言學;1999年01期

3 李彬;語言·符號·交流——談布拉格學派的傳播思想[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年02期

4 董秀芳;“不”與所修飾的中心詞的粘合現(xiàn)象[J];當代語言學;2003年01期

5 李勇忠;轉喻的認知語用闡釋[J];外國語言文學;2003年04期

6 張權,張立新;論圖式推論的轉喻理據(jù)[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7 崔玉珍;非受事賓語的產(chǎn)生機制及其語法化過程[J];常熟高專學報;2004年05期

8 宋志強,謝朝群;隱喻與轉喻的認知研究[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9 朱煒,徐曉梅;通感現(xiàn)象的認知性透視[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10 楊海明;“中產(chǎn)階級”隱喻和轉喻的投射[J];修辭學習;2005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建理;;英漢直接致使移動句對比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董秀芳;;領屬轉喻與漢語的句法和語篇[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3 魏在江;;語篇轉喻[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陳君均;;轉喻與話語分析的語用機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陳道明;;借代與轉喻[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6 張韌;;轉喻的構式化表征[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高蕊;;從認知角度談“來”字的語法化——從上古到現(xiàn)代的歷時考察[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8 李潔紅;;論轉喻和隱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異[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9 齊振海;晉小涵;;再論“心”詞語的認知闡釋[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張建理;;英漢“心”的多義網(wǎng)絡對比[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本報記者 龔丹韻;網(wǎng)絡語言何以大行其道[N];解放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勇忠;語言轉喻的認知闡釋[D];復旦大學;2004年

2 吳莉;轉喻與話語的符號—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王霜梅;漢語定中結構的認知隱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4 江曉紅;轉喻的認知語用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8年

5 金美順;空間形容詞“深”的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6 王海峰;現(xiàn)代漢語離合詞離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7 王冬梅;現(xiàn)代漢語動名互轉的認知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胡孝斌;現(xiàn)代漢語雙疊四字格AABB式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9 高航;現(xiàn)代漢語名動互轉的認知語法考察[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10 閔星雅;助動詞“能”和“會”的認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秀明;漢語服飾成語的轉喻和隱喻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彥娟;轉喻理解的認知基礎[D];河北大學;2005年

3 王群;“手”隱喻的認知性分析[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05年

4 王笑菊;轉喻的認知語用分析[D];黑龍江大學;2005年

5 洪振斌;語篇連貫的轉喻視角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6 李理;[D];湖南大學;2002年

7 殷水貴;試論隱喻和轉喻在概念整合中的作用[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8 林正軍;從歷時及認知的角度看“一詞多義”現(xiàn)象[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9 雷志斌;轉喻的認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許們;《莊子》隱喻、轉喻造詞的認知分析[D];山東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66066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66066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417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