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廣州商館漢語教學活動述論
本文關(guān)鍵詞:馬禮遜廣州商館漢語教學活動述論
【摘要】:英人馬禮遜在廣州商館進行的漢語教學,為廣州商館培養(yǎng)了一批通曉中文的翻譯、商務及管理人才。其教學方式、教學語言、教學內(nèi)容對19世紀英國漢語教學乃至英國漢學的發(fā)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對今天的國際漢語教學與漢學研究也有借鑒意義。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
【關(guān)鍵詞】: 馬禮遜 漢語教學 英國漢學
【基金】: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英國東印度公司研究》(批準號:10LSB008) 南京大學人文基金項目《英國東印度公司研究》
【分類號】:H195
【正文快照】: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是英國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受倫敦傳教會(The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奉派,1807年9月4日抵達澳門,成為第一位抵達中國大陸的新教傳教士,被視為新教在華傳播的“開山始祖”[1]9。他在華首倡譯圣經(jīng)、編字典、辦刊物、設學校、開醫(yī)館、印刷出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宋麗娟;孫遜;;《好逑傳》英譯本版本研究——以帕西譯本和德庇時譯本為中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勇;;晚清時期的茶稅與徽州茶葉貿(mào)易[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2 魏霞,劉正剛;明清安徽與廣東的貿(mào)易往來[J];安徽史學;2001年04期
3 劉云艷;劉建華;;論19世紀西方“中國觀”的轉(zhuǎn)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4 李瓊;;馬嘎爾尼使團訪華——18世紀末期中國與世界交往契機的喪失[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年10期
5 梁俊艷;;全球視野下康乾盛世研究學術(shù)史回顧[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歐陽哲生;;英國馬戛爾尼使團的“北京經(jīng)驗”[J];北京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7 韓瑞軍;;略論公行在清政府對外經(jīng)濟中的作用[J];商業(yè)研究;2006年21期
8 滕宏旭;趙崢;;馬戛爾尼使團眼中的清代承德經(jīng)濟與社會史料價值分析[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9 劉強;;重商主義?——十三行時期中國的對外貿(mào)易政策評述[J];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1年29期
10 史曉雷;;圖像證史:運河上已消失的“翻壩”技術(shù)[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王雪萍;;論揚州鹽商的儒賈性[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四輯)——回顧與展望:中國鹽業(yè)體制改革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羅蘇文;;近代景德鎮(zhèn)瓷業(yè)經(jīng)營環(huán)境與瓷都的演變[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3 任智勇;;晚清海關(guān)二元體制沿革考[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10年卷[C];2011年
4 王元林;林杏容;;近代大變局中的紅頂行商潘仕成[A];中國與周邊國家關(guān)系研究[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駱昭東;從全球經(jīng)濟發(fā)展的視角看明清對外貿(mào)易政策的成敗[D];南開大學;2010年
2 高福美;清代沿海貿(mào)易與天津商業(yè)的發(fā)展[D];南開大學;2010年
3 張英杰;北京清代南苑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4 崔華杰;傳教士學者與中國歷史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5 宋桔;《語言自邇集》的文獻和語法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6 武春野;“北京官話”與書面語的近代轉(zhuǎn)變[D];復旦大學;2011年
7 唐海東;異域情調(diào)·故國想像·原鄉(xiāng)記憶[D];復旦大學;2010年
8 杜曉萍;十九世紀外國傳教士所撰福建閩南方言文獻語音和詞匯系統(tǒng)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河;嶺南建筑學派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10 王鈺;利益集團與清末自主開放政策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均利;清代外銷畫表現(xiàn)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09年
2 錢奇石;油畫語言的意象表達[D];北京服裝學院;2010年
3 趙志群;近代“日本中國學”與日本侵華戰(zhàn)爭[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徐靜;鏡像與真相[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戴學艷;中外文化碰撞中的天津形象[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蔣甲琛;晚清民國時期婺源茶商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連星星;美國廣州領事報告與早期中美關(guān)系(1784-1844)[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牟曉林;十八世紀中國瓷繪西洋人物圖像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陳嫦娥;明清珠江三角洲燃料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10 李木謝子;狄考文的漢語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李鵬在接見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與會學者時的講話[J];世界漢語教學;1990年04期
2 王金祥;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 促進對外漢語教學[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11期
3 楊桂芳;對漢語教學的再認識[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4 ;“第二屆中青年學者漢語教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征文啟事[J];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03期
5 何東昌;在國家教育委員會舉行的招待會上的講話[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7年04期
6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舉行會員大會選舉產(chǎn)生第三屆理事會[J];漢語學習;1993年05期
7 高會成,梁云;試論HSK與成人高校漢語教學之關(guān)系[J];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報;1998年03期
8 王阿舒;心理語言學在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語言與翻譯;1999年01期
9 班振林;淺談語用學理論在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語言與翻譯;1999年01期
10 哈力克·尼亞孜;新疆少數(shù)民族中小學的漢語教學[J];語言文字應用;199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秀艷;;西藏漢語教學的背景分析[A];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第10屆學術(shù)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2 王廣州;;MTI教育中漢語教學的針對性[A];2010年中國翻譯職業(yè)交流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呂必松;;漢語教學為什么要從漢字入手?(發(fā)言提綱)[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4 金天一;;韓國學習漢學的歷史概況及當前韓國高校漢語教學態(tài)勢的研究[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周健;;試論漢語教學的語感培養(yǎng)[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6 陳東風;劉彥青;;留學生的宗教文化背景對漢語教學的影響[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7 石羽佳;;經(jīng)濟漢語實踐性教學初探[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王磊;;任務型教學法運用于漢語“第二課堂”的探索[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9 李維佳;;淺析漢語教學中對留學生科學編班的意義和方法[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10 趙峰;;隱含義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A];福建省“對外漢語教材建設問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駐巴黎記者 宋斌;法國中小學漢語教學方興未艾[N];光明日報;2007年
2 耿悅 饒星 忠一;曲萬波和他的“漢宇通”[N];科技日報;2008年
3 記者 陳娟;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在桂林召開[N];桂林日報;2009年
4 本報駐伊斯蘭堡記者 周戎;孔子學院空中課堂進入巴基斯坦[N];光明日報;2010年
5 伊者;讓漢語走向世界[N];中華讀書報;2005年
6 本報記者 盧毅然;從“把人請進來”到“自己走出去”[N];中國文化報;2008年
7 周紅松 杜潔思 張麗輝;33名志愿者將赴印尼進行漢語教學[N];河北日報;2007年
8 記者 顧鋼;中國駐德使館舉辦漢語節(jié)[N];科技日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劉美楨;從“先行”到“示范”[N];福建日報;2006年
10 慕海燕;“我在美國教漢語!”[N];哈爾濱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春曉;蒙漢雙語教育背景下漢語教學的社會語言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2 王洋;對維漢語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夏迪婭·伊布拉音;維吾爾民族漢語教學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D];新疆大學;2006年
4 潘素英;泰國中小學漢語課程大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何麗英(KATEMATU DUANGMANEE);泰國華僑學校漢語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6 ZIN YU MYINT(黃金英);緬甸小學本土化漢語教材建設探討[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倪蓉;現(xiàn)代漢語作格交替現(xiàn)象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8 楊洪建;哈薩克族學生漢語否定結(jié)構(gòu)習得研究[D];新疆大學;2007年
9 桂樸成(Supachai Jeangjai);漢泰熟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10 丁米;泰國大學漢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云;《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字詞目標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2 郭穎;蒙古國烏蘭巴托市漢語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D];吉林大學;2010年
3 LESTARI PUSPITANINGSIH(傅碧達);印度尼西亞高中漢語教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謝慧;以色列特拉維夫地區(qū)的漢語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5 馬思穎;論非目的語環(huán)境中的漢語獲得和漢語教學[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6 樸京淑;試論韓國朝鮮時代的漢語教學[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7 來小子;對蒙古族學生漢語語法教學研究[D];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2009年
8 何婷婷;《拾級大成》與衛(wèi)三畏的漢語教學[D];吉林大學;2008年
9 劉軼姝;漢語教材的教師手冊考察[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10 徐瓊;青海藏族地區(qū)初小階段漢語教材改革[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6040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604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