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主謂結構的認知分析與生成傾向
發(fā)布時間:2021-12-18 05:58
文章在認知取向下對現代漢語主謂結構進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對其系統性特征進行了初步探索。首先在認知語法理論指導下,以形式和配位為線索考察了現代漢語系統主要的主謂結構,分析其形式和語義特征,梳理了其間的派生關系。在此基礎上,結合原型范疇理論與互動—派生模型構建了現代漢語主謂結構范疇內部成員的派生網絡,并探討成員的語義動態(tài)程度差別及其原因。同時通過對漢語關系性入場成分的分析,提出現代漢語的主謂結構在生成策略上傾向于主題導向。
【文章來源】:紅河學院學報. 2020,18(06)
【文章頁數】:8 頁
【部分圖文】:
動作鏈模型簡圖
“工具—受事”結構的認知圖解
圖4 “工具—受事”結構的認知圖解地點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原型角色,它往往不是事件的參與者,⑤而只是事件發(fā)生的場景或參與者占據的位置。表示事件發(fā)生場景的地點角色在認知加工時體現了“容器——場景”隱喻,在語言編碼時可以由介詞標記作為插入語成分體現,如(3a),也可以直接充當主語,形成場景主語結構,側顯場景和作為參與者的某個事件之間的互動關系,如(3b)。這種配位方式結構的認知圖解可以表示為如圖6,由于其不側顯動作鏈模型之中的能量傳遞關系,所以其中充當賓語的角色不是受事,而是系事。系事與對象類似,可被視為受事原型角色的派生角色,若將受事角色的語義特征表示為(+受動,+變化),對象的概念特征可表示為(+受動,-變化),那么系事的概念特征為(-受動,+變化)。相應的,“地點—系事”配位結構的動詞也要受到一定的語義限制,其往往是表示事件發(fā)生或變化的動詞。(3c)是另一種由地點充當主語的主謂結構,其配位方式為“地點—零角色”,其認知圖解如圖7。零角色是從概念自主/依存聯結角度提出的,指占據某個位置或僅呈現某種靜態(tài)特征的事件參與者,零角色必須為事件的唯一參與者。這種主謂結構同樣對其中的動詞有特殊的語義要求,即表示占據、存在的靜態(tài)動詞。另外,借助時空隱喻,時間角色也有類似的配位方式,如(3d)(3e),其認知理據及語義限制與(3b)(3c)基本一致。如: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比附“主謂結構”引起的問題[J]. 沈家煊.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8(06)
[2]漢語有沒有“主謂結構”[J]. 沈家煊. 現代外語. 2017(01)
[3]構式視角下的漢語名詞謂語[J]. 龐加光.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3(06)
[4]句式研究中的派生分析及相關理論問題[J]. 施春宏. 世界漢語教學. 2008(02)
[5]過程和非過程——漢語謂詞性成分的兩種外在時間類型[J]. 郭銳. 中國語文. 1997(03)
[6]話題化及相關的語法過程[J]. 袁毓林. 中國語文. 1996(04)
[7]試論漢語中三種句子成分與語義成分的配位原則[J]. 陳平. 中國語文. 1994(03)
[8]漢語句子的特點[J]. 陸儉明. 漢語學習. 1993(01)
[9]漢語動詞的過程結構[J]. 郭銳. 中國語文. 1993 (06)
本文編號:3541773
【文章來源】:紅河學院學報. 2020,18(06)
【文章頁數】:8 頁
【部分圖文】:
動作鏈模型簡圖
“工具—受事”結構的認知圖解
圖4 “工具—受事”結構的認知圖解地點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原型角色,它往往不是事件的參與者,⑤而只是事件發(fā)生的場景或參與者占據的位置。表示事件發(fā)生場景的地點角色在認知加工時體現了“容器——場景”隱喻,在語言編碼時可以由介詞標記作為插入語成分體現,如(3a),也可以直接充當主語,形成場景主語結構,側顯場景和作為參與者的某個事件之間的互動關系,如(3b)。這種配位方式結構的認知圖解可以表示為如圖6,由于其不側顯動作鏈模型之中的能量傳遞關系,所以其中充當賓語的角色不是受事,而是系事。系事與對象類似,可被視為受事原型角色的派生角色,若將受事角色的語義特征表示為(+受動,+變化),對象的概念特征可表示為(+受動,-變化),那么系事的概念特征為(-受動,+變化)。相應的,“地點—系事”配位結構的動詞也要受到一定的語義限制,其往往是表示事件發(fā)生或變化的動詞。(3c)是另一種由地點充當主語的主謂結構,其配位方式為“地點—零角色”,其認知圖解如圖7。零角色是從概念自主/依存聯結角度提出的,指占據某個位置或僅呈現某種靜態(tài)特征的事件參與者,零角色必須為事件的唯一參與者。這種主謂結構同樣對其中的動詞有特殊的語義要求,即表示占據、存在的靜態(tài)動詞。另外,借助時空隱喻,時間角色也有類似的配位方式,如(3d)(3e),其認知理據及語義限制與(3b)(3c)基本一致。如: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比附“主謂結構”引起的問題[J]. 沈家煊.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8(06)
[2]漢語有沒有“主謂結構”[J]. 沈家煊. 現代外語. 2017(01)
[3]構式視角下的漢語名詞謂語[J]. 龐加光.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3(06)
[4]句式研究中的派生分析及相關理論問題[J]. 施春宏. 世界漢語教學. 2008(02)
[5]過程和非過程——漢語謂詞性成分的兩種外在時間類型[J]. 郭銳. 中國語文. 1997(03)
[6]話題化及相關的語法過程[J]. 袁毓林. 中國語文. 1996(04)
[7]試論漢語中三種句子成分與語義成分的配位原則[J]. 陳平. 中國語文. 1994(03)
[8]漢語句子的特點[J]. 陸儉明. 漢語學習. 1993(01)
[9]漢語動詞的過程結構[J]. 郭銳. 中國語文. 1993 (06)
本文編號:35417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354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