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補語“上/下”句法同構現(xiàn)象及其語義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8-27 18:14
作補語的“上”“下”的語義研究歷來都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之一,很多學者認識到現(xiàn)代漢語中存在補語“上”“下”句法同構現(xiàn)象,卻鮮有人對此進行深入研究,F(xiàn)代漢語中“V上”“V下”句法同構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一些動詞能夠與“上”“下”組合,并且組合后句子表達的事件基本相同,但句子內部存在語義差異。本研究旨在對“V上”“V下”句法同構現(xiàn)象進行較為細致的描寫分析,并對這一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做出解釋,再對“上”“下”的語義系統(tǒng)進行梳理;诖搜芯磕康,本文的研究方法為語料分析法,以北語BCC語料庫為主要檢索工具,根據(jù)動詞的使用頻率選取三個均能與“上”“下”搭配的高頻單音節(jié)動詞:“寫”“買”“花”構成的“V上”“V下”句法同構現(xiàn)象進行論述分析。筆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論述,認為產生句法同構現(xiàn)象原因之一是動詞詞匯意義特征的影響,通過對動詞不能同時跟“上”“下”兩搭的情況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多義動詞對“V上”“V下”句法同構的影響更大;原因之二是語境不同造成的影響,句子語境中情態(tài)詞的出現(xiàn)以及語篇語境都會弱化句法同構現(xiàn)象的內部語義差別,從而凸顯出其共同語義;原因之三是識解方式導致的差異,在表達同一個事件時由于觀察者選取的觀察角度以及...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7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緣由及研究意義
1.2 研究內容及語料來源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回顧
1.4.1 國內相關研究
1.4.2 國外相關研究
第二章 前人對“上”“下”的語義研究
2.1 “上”作補語的語義研究
2.2 “下”作補語的語義研究
2.3 “V上”“V下”語義不對稱現(xiàn)象
2.4 小結
第三章 “V上”“V下”句法同構現(xiàn)象描寫及原因分析
3.1 “V上”“V下”句法同構現(xiàn)象描寫
3.1.1 “寫上”“寫下”句法同構現(xiàn)象
3.1.2 “買上”“買下”句法同構現(xiàn)象
3.1.3 “花上”“花下”句法同構現(xiàn)象
3.1.4 其他動詞與“上”“下”搭配句法同構現(xiàn)象
3.2 “V上”“V下”句法結構趨同原因分析
3.2.1 述補結構中動詞詞匯意義特征影響
3.2.2 語境不同造成的影響
3.2.3 識解方式導致的差異
3.3 小結
第四章 “V上”和“V下”作補語的語義特征
4.1 作補語“上”的語義特征
4.2 作補語“下”的語義特征
4.3 小結
第五章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J]. 李天泓. 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16(07)
[2]漢語空間方位詞“上、下”的隱喻認知探索[J]. 董萌.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6(04)
[3]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BCC語料庫的研制[J]. 荀恩東,饒高琦,肖曉悅,臧嬌嬌. 語料庫語言學. 2016(01)
[4]從驅動-路徑圖式看“V+上/下”的對稱與不對稱[J]. 周紅.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06)
[5]Leonard Talmy的語言哲學思想[J]. 李福印. 中國外語. 2015(06)
[6]功能性成分與現(xiàn)代漢語方位詞“上”和“下”語義研究[J]. 徐丹,吳莉. 北方經貿. 2014(07)
[7]論意象圖式在認知活動中的省力作用——以“上—下”空間意象圖式為例[J]. 陳倩. 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4(02)
[8]空間隱喻與現(xiàn)代漢語中“上/下”的隱喻義[J]. 陳玉秀. 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報. 2014(03)
[9]相同動詞+結果補語“上/下”語義不對應情況研究[J]. 魏昇,劉乃仲. 現(xiàn)代交際. 2014(05)
[10]“V+上+數(shù)量”構式的語義功能及其語法化[J]. 董淑慧. 漢語學習. 2012(05)
博士論文
[1]漢語詞語的時空域及喻域研究[D]. 顧倩.南開大學 2013
[2]漢語趨向動詞的多義研究[D]. 黃月華.湖南師范大學 2011
[3]動詞后“上”與“下”、“來”與“去”的語義演變及其不對稱性[D]. 胡曉慧.浙江大學 2010
[4]漢語方位詞及其概念隱喻系統(tǒng)[D]. 蔡永強.北京語言大學 2008
[5]空間范疇的認知語義研究[D]. 朱曉軍.華東師范大學 2008
[6]現(xiàn)代漢語方位詞“前、后、上、下”研究[D]. 樸珉秀.復旦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漢語三維空間方位詞的認知研究[D]. 陳敏.西華師范大學 2017
[2]動結式“V上/下”中“上”、“下”對應研究[D]. 魏昇.大連理工大學 2014
[3]“V上”與“V下”的對稱與不對稱研究[D]. 肖敏.南京師范大學 2013
[4]“V下”格式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 程敏.上海師范大學 2012
[5]論“V上”的核心語義特征——接觸的認知圖式[D]. 劉厚偉.河北師范大學 2010
[6]“V上”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 于輝榮.上海師范大學 2010
[7]動詞后“上”“下”的語義結構與“V上”“V下”結構語義對立與趨同現(xiàn)象研究[D]. 岳凌.北京語言大學 2009
[8]方位詞“上”“下”的對稱與不對稱性分析[D]. 唐秋艷.北京語言大學 2007
[9]“上”“下”語法功能的認知研究[D]. 周美玲.南昌大學 2006
[10]趨向補語“下”的語法化過程及相關句法語義問題研究[D]. 盧莉.上海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366848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7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緣由及研究意義
1.2 研究內容及語料來源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回顧
1.4.1 國內相關研究
1.4.2 國外相關研究
第二章 前人對“上”“下”的語義研究
2.1 “上”作補語的語義研究
2.2 “下”作補語的語義研究
2.3 “V上”“V下”語義不對稱現(xiàn)象
2.4 小結
第三章 “V上”“V下”句法同構現(xiàn)象描寫及原因分析
3.1 “V上”“V下”句法同構現(xiàn)象描寫
3.1.1 “寫上”“寫下”句法同構現(xiàn)象
3.1.2 “買上”“買下”句法同構現(xiàn)象
3.1.3 “花上”“花下”句法同構現(xiàn)象
3.1.4 其他動詞與“上”“下”搭配句法同構現(xiàn)象
3.2 “V上”“V下”句法結構趨同原因分析
3.2.1 述補結構中動詞詞匯意義特征影響
3.2.2 語境不同造成的影響
3.2.3 識解方式導致的差異
3.3 小結
第四章 “V上”和“V下”作補語的語義特征
4.1 作補語“上”的語義特征
4.2 作補語“下”的語義特征
4.3 小結
第五章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J]. 李天泓. 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16(07)
[2]漢語空間方位詞“上、下”的隱喻認知探索[J]. 董萌.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6(04)
[3]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BCC語料庫的研制[J]. 荀恩東,饒高琦,肖曉悅,臧嬌嬌. 語料庫語言學. 2016(01)
[4]從驅動-路徑圖式看“V+上/下”的對稱與不對稱[J]. 周紅.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06)
[5]Leonard Talmy的語言哲學思想[J]. 李福印. 中國外語. 2015(06)
[6]功能性成分與現(xiàn)代漢語方位詞“上”和“下”語義研究[J]. 徐丹,吳莉. 北方經貿. 2014(07)
[7]論意象圖式在認知活動中的省力作用——以“上—下”空間意象圖式為例[J]. 陳倩. 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4(02)
[8]空間隱喻與現(xiàn)代漢語中“上/下”的隱喻義[J]. 陳玉秀. 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報. 2014(03)
[9]相同動詞+結果補語“上/下”語義不對應情況研究[J]. 魏昇,劉乃仲. 現(xiàn)代交際. 2014(05)
[10]“V+上+數(shù)量”構式的語義功能及其語法化[J]. 董淑慧. 漢語學習. 2012(05)
博士論文
[1]漢語詞語的時空域及喻域研究[D]. 顧倩.南開大學 2013
[2]漢語趨向動詞的多義研究[D]. 黃月華.湖南師范大學 2011
[3]動詞后“上”與“下”、“來”與“去”的語義演變及其不對稱性[D]. 胡曉慧.浙江大學 2010
[4]漢語方位詞及其概念隱喻系統(tǒng)[D]. 蔡永強.北京語言大學 2008
[5]空間范疇的認知語義研究[D]. 朱曉軍.華東師范大學 2008
[6]現(xiàn)代漢語方位詞“前、后、上、下”研究[D]. 樸珉秀.復旦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漢語三維空間方位詞的認知研究[D]. 陳敏.西華師范大學 2017
[2]動結式“V上/下”中“上”、“下”對應研究[D]. 魏昇.大連理工大學 2014
[3]“V上”與“V下”的對稱與不對稱研究[D]. 肖敏.南京師范大學 2013
[4]“V下”格式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 程敏.上海師范大學 2012
[5]論“V上”的核心語義特征——接觸的認知圖式[D]. 劉厚偉.河北師范大學 2010
[6]“V上”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 于輝榮.上海師范大學 2010
[7]動詞后“上”“下”的語義結構與“V上”“V下”結構語義對立與趨同現(xiàn)象研究[D]. 岳凌.北京語言大學 2009
[8]方位詞“上”“下”的對稱與不對稱性分析[D]. 唐秋艷.北京語言大學 2007
[9]“上”“下”語法功能的認知研究[D]. 周美玲.南昌大學 2006
[10]趨向補語“下”的語法化過程及相關句法語義問題研究[D]. 盧莉.上海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3668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336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