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的漢字教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19 20:31
本文關鍵詞: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的漢字教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漢字是留學生尤其是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最大障礙。如何提高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學習漢字的效率,是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中的一個難點。 一直以來,我們的研究只注重對外漢字教學的特殊性,而忽視我國傳統(tǒng)的漢字教學方法,對當前國內(nèi)的小學識字教學成果也借鑒不多。 本文借鑒傳統(tǒng)識字教學法中韻語的形式與小學識字教學法的特點,以《漢語語言文字啟蒙》、《張老師教漢字》、《漢語閱讀教程》三種教材為分析基礎,從以下三個部分對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的漢字教學研究作了初步的探討。 韻語與對外漢字教學。我國的傳統(tǒng)識字教學流傳最久遠的教材是《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這三本教材的成功之處都在于采用了韻語的形式。韻語識字為了實現(xiàn)盡早閱讀,將所學的生字先以認讀為主,不要求一次達到“會認、會講、會寫、會用”。這不僅分散了識字難度,還減輕了學習負擔。韻語識字充分運用整體認知的原理,不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學,而是進行整體輸入,整體儲存,從而大大提高了識字效率。這種方法對沒有任何漢字基礎的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對外漢字教學中的識字量和詞匯量。通過對比中外學生的識字量和詞匯量,指出現(xiàn)有的識字量和詞匯量是不能滿足留學生學習需要的。提高識字量和詞匯量應該同時進行,形式是“以字帶詞,識詞記字”。這種形式能促進留學生對字義、詞義的理解和掌握。 對外漢字教學中的聲符教學。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由于歷史音變,聲符的表音功能已大大削弱,所以當前的漢字教學總的來說是“重形不重音”。但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習慣于“因聲求義”,并且相關研究證明知音和知義之間有很大的聯(lián)系。要充分利用聲符的價值,提高留學生的漢字學習效率。
【關鍵詞】: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 韻語 識字量和詞匯量 音符 漢字教學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H195.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0
- 2 當前研究現(xiàn)狀10-14
- 3 韻語與對外漢字教學14-22
- 3.1 中國傳統(tǒng)識字教學中的韻語教學14-16
- 3.2 非漢字文化圈留學生學習漢字的難點及學習特點16-19
- 3.3 韻語教學法在留學生漢字教學中的實踐19-22
- 4 對外漢字教學中的識字量與詞匯量22-32
- 4.1 對外漢字教學中的識字量22-24
- 4.2 對外漢字教學中的詞匯量24-26
- 4.3 以字帶詞,提高識字量與詞匯量同時進行26-30
- 4.4 擴大識字量、詞匯量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30-32
- 5 對外漢字教學中的聲符教學32-40
- 5.1 對外漢字教學中的聲符教學情況32-33
- 5.2 語音線索在字詞識別中的作用33-35
- 5.3 如何加強聲符教學35-40
- 結語40-41
- 注釋41-42
- 致謝42-43
- 參考文獻43-46
- 附錄 1 識字量測試46-48
- 附錄 2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目錄48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劉s,
本文編號:3170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3170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