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中古漢語“其 S ”結(jié)構(gòu)的演變——兼論第三身代詞“其”的產(chǎn)生過程
發(fā)布時間:2021-03-04 23:46
文章考察與"主之謂"結(jié)構(gòu)(簡稱"之S")相當(dāng)?shù)?其+VP"結(jié)構(gòu)(簡稱"其S")在上古—中古漢語中的演變。"其S"與"之S"在語用功能上并不完全一致,"其S"的可及性程度高于"之S"。"其"是"之"位于空代詞Pro之后的屈折形式。"其S"的演變與"之S"不同步,當(dāng)"之S"從口語中消失以后,"其S"仍然存在,甚至在部分文獻中的使用頻率還有所上升。從戰(zhàn)國后期開始,"其S"發(fā)展出了一些新的用法。"之S"的消失促使"其S"和"其"都發(fā)生了重新分析:"其S"由"主之謂"結(jié)構(gòu)重新分析為主謂結(jié)構(gòu);"其"也重新分析為第三身代詞。"其S"功能的擴展是其重新分析的產(chǎn)物。"其"發(fā)展成為功能完備的第三身代詞是在近代漢語時期,在"其"的白讀形式"渠(佢)"取代"其"以后在南方方言中最終實現(xiàn)...
【文章來源】:語言科學(xué). 20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8 頁
【部分圖文】:
“之S”的演變趨勢
不過,上述考察所顯示的趨勢很有可能失之偏頗。主要原因在于魏晉南北朝這一歷史時期的語言情況和語料情況都相當(dāng)復(fù)雜。在我們考察的作品中既有文人作品,也有以四音節(jié)為律的佛典文獻。這兩個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之S”和“其S”使用頻率人為的升高。魏培泉(2004)就已經(jīng)指出王洪君(1987)在這一點上有可能考慮不周。同時,他還指出,在東漢安世高譯經(jīng)中,“其”總體的使用頻率極低;在支婁迦讖的作品中,“其”的使用頻率卻并不低;在《中阿含經(jīng)》《十誦律》《四分律》幾部大經(jīng)中,“其”的使用頻率又很低。種種跡象表明,語體、地域和個人習(xí)慣等因素都會對“之S”和“其S”的使用頻率造成影響。如果考慮到這些復(fù)雜的因素,圖3所顯示的趨勢顯然過于簡單、過于理想化了,甚至可能與事實相悖。比如從三國到南北朝時期,“其S”在很多地域口語中的使用頻率就極有可能不是上升的而是下降的。不過,我們至少可以說,圖3所反映的“之S”和“其S”的演變差異在某些文獻所代表的語言變體中是存在的。同時我們也承認,其中的“其S”的演變趨勢可能只是多種趨勢中的一種而已。圖3 “之S”與 “其S”的演變趨勢對比
“之S”與 “其S”的演變趨勢對比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其”替換“之”看上古-中古漢語的兼語式[J]. 李明. 當(dāng)代語言學(xué). 2017(01)
[2]上古漢語敘事語篇中由話題控制的省略模式[J]. 董秀芳. 中國語文. 2015(04)
[3]“之”的衰落及其對句法的影響[J]. 朱冠明. 語言科學(xué). 2015(03)
[4]周秦漢語“之s”可及性問題再研究[J]. 洪波. 語言研究. 2010(01)
[5]也談“之字結(jié)構(gòu)”和“之”字的功能[J]. 沈家煊,完權(quán). 語言研究. 2009(02)
[6]周秦漢語“之s”的可及性及相關(guān)問題[J]. 洪波. 中國語文. 2008(04)
[7]指示詞“這”和“那”在北京話中的語法化[J]. 方梅. 中國語文. 2002(04)
[8]人稱代詞“他”的照應(yīng)功能研究[J]. 王燦龍. 中國語文. 2000(03)
[9]古漢語中介賓位置上的零形回指及其演變[J]. 董秀芳. 當(dāng)代語言學(xué). 1998(04)
[10]兼指代詞的原始句法功能研究[J]. 洪波. 古漢語研究. 1991(01)
本文編號:3064157
【文章來源】:語言科學(xué). 20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8 頁
【部分圖文】:
“之S”的演變趨勢
不過,上述考察所顯示的趨勢很有可能失之偏頗。主要原因在于魏晉南北朝這一歷史時期的語言情況和語料情況都相當(dāng)復(fù)雜。在我們考察的作品中既有文人作品,也有以四音節(jié)為律的佛典文獻。這兩個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之S”和“其S”使用頻率人為的升高。魏培泉(2004)就已經(jīng)指出王洪君(1987)在這一點上有可能考慮不周。同時,他還指出,在東漢安世高譯經(jīng)中,“其”總體的使用頻率極低;在支婁迦讖的作品中,“其”的使用頻率卻并不低;在《中阿含經(jīng)》《十誦律》《四分律》幾部大經(jīng)中,“其”的使用頻率又很低。種種跡象表明,語體、地域和個人習(xí)慣等因素都會對“之S”和“其S”的使用頻率造成影響。如果考慮到這些復(fù)雜的因素,圖3所顯示的趨勢顯然過于簡單、過于理想化了,甚至可能與事實相悖。比如從三國到南北朝時期,“其S”在很多地域口語中的使用頻率就極有可能不是上升的而是下降的。不過,我們至少可以說,圖3所反映的“之S”和“其S”的演變差異在某些文獻所代表的語言變體中是存在的。同時我們也承認,其中的“其S”的演變趨勢可能只是多種趨勢中的一種而已。圖3 “之S”與 “其S”的演變趨勢對比
“之S”與 “其S”的演變趨勢對比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其”替換“之”看上古-中古漢語的兼語式[J]. 李明. 當(dāng)代語言學(xué). 2017(01)
[2]上古漢語敘事語篇中由話題控制的省略模式[J]. 董秀芳. 中國語文. 2015(04)
[3]“之”的衰落及其對句法的影響[J]. 朱冠明. 語言科學(xué). 2015(03)
[4]周秦漢語“之s”可及性問題再研究[J]. 洪波. 語言研究. 2010(01)
[5]也談“之字結(jié)構(gòu)”和“之”字的功能[J]. 沈家煊,完權(quán). 語言研究. 2009(02)
[6]周秦漢語“之s”的可及性及相關(guān)問題[J]. 洪波. 中國語文. 2008(04)
[7]指示詞“這”和“那”在北京話中的語法化[J]. 方梅. 中國語文. 2002(04)
[8]人稱代詞“他”的照應(yīng)功能研究[J]. 王燦龍. 中國語文. 2000(03)
[9]古漢語中介賓位置上的零形回指及其演變[J]. 董秀芳. 當(dāng)代語言學(xué). 1998(04)
[10]兼指代詞的原始句法功能研究[J]. 洪波. 古漢語研究. 1991(01)
本文編號:30641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306415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