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中式比喻復合詞比喻跨度的分級及影響因素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2-18 19:02
比喻跨度指比喻復合詞從喻體到本體的聯(lián)想距離,與比喻被理解的難易程度呈正比,與比喻復合詞的詞義透明度呈反比。定中式比喻復合詞比喻跨度的大小主要受六個因素影響:本體的顯隱、相似點、詞素間的語義結(jié)構(gòu)關系、本體喻體的相似程度、限定成分的提示程度、頻率。六個因素對比喻跨度的影響力和適用范圍各不相同,按照影響力的大小對所考察的定中式比喻復合詞的比喻跨度進行分層級排序。
【文章來源】:語言教學與研究.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1 頁
【文章目錄】:
一 比喻跨度的概念
二 比喻跨度的分級
2.1前喻式定中復合詞比喻跨度的分級
2.1.1相似點
2.1.2詞素間的語義結(jié)構(gòu)關系
2.1.3本體喻體的相似程度
2.2后喻式定中復合詞比喻跨度的分級
2.2.1相似點
2.2.2本體喻體的相似程度
2.2.3限定成分的提示程度
三 比喻跨度的影響因素
3.1本體的顯隱
3.2相似點
3.3詞素間的語義結(jié)構(gòu)關系和本體喻體的相似程度
3.4本體喻體的相似程度和限定成分的提示程度
3.5頻率
四 比喻跨度的產(chǎn)生
五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中比喻的層次和意義[J]. 孫銀新. 學術交流. 2019(02)
[2]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BCC語料庫的研制[J]. 荀恩東,饒高琦,肖曉悅,臧嬌嬌. 語料庫語言學. 2016(01)
[3]比喻造詞中名詞性喻指成分屬性義的義項設置與釋義[J]. 許曉華. 辭書研究. 2015(05)
[4]定中復合名詞中的構(gòu)式強迫[J]. 宋作艷. 世界漢語教學. 2014(04)
[5]比喻造詞中名詞性喻指成分屬性義的類型及其分布特征[J]. 許曉華. 語文研究. 2013(04)
[6]《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詞義透明度考察[J]. 李晉霞. 漢語學報. 2011(03)
[7]基于參照點理論的漢語隱喻名名復合詞研究[J]. 黃潔.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0(05)
[8]《現(xiàn)代漢語詞典》某些比喻義獻疑[J]. 應雨田. 辭書研究. 2009(04)
[9]比喻式偏正復合名詞的結(jié)構(gòu)研究[J]. 李智,王浩. 語文研究. 2009(01)
[10]論詞義的透明度[J]. 李晉霞,李宇明. 語言研究. 2008(03)
博士論文
[1]現(xiàn)代漢語復合詞語義結(jié)構(gòu)研究[D]. 顏紅菊.首都師范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039966
【文章來源】:語言教學與研究.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1 頁
【文章目錄】:
一 比喻跨度的概念
二 比喻跨度的分級
2.1前喻式定中復合詞比喻跨度的分級
2.1.1相似點
2.1.2詞素間的語義結(jié)構(gòu)關系
2.1.3本體喻體的相似程度
2.2后喻式定中復合詞比喻跨度的分級
2.2.1相似點
2.2.2本體喻體的相似程度
2.2.3限定成分的提示程度
三 比喻跨度的影響因素
3.1本體的顯隱
3.2相似點
3.3詞素間的語義結(jié)構(gòu)關系和本體喻體的相似程度
3.4本體喻體的相似程度和限定成分的提示程度
3.5頻率
四 比喻跨度的產(chǎn)生
五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中比喻的層次和意義[J]. 孫銀新. 學術交流. 2019(02)
[2]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BCC語料庫的研制[J]. 荀恩東,饒高琦,肖曉悅,臧嬌嬌. 語料庫語言學. 2016(01)
[3]比喻造詞中名詞性喻指成分屬性義的義項設置與釋義[J]. 許曉華. 辭書研究. 2015(05)
[4]定中復合名詞中的構(gòu)式強迫[J]. 宋作艷. 世界漢語教學. 2014(04)
[5]比喻造詞中名詞性喻指成分屬性義的類型及其分布特征[J]. 許曉華. 語文研究. 2013(04)
[6]《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詞義透明度考察[J]. 李晉霞. 漢語學報. 2011(03)
[7]基于參照點理論的漢語隱喻名名復合詞研究[J]. 黃潔.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0(05)
[8]《現(xiàn)代漢語詞典》某些比喻義獻疑[J]. 應雨田. 辭書研究. 2009(04)
[9]比喻式偏正復合名詞的結(jié)構(gòu)研究[J]. 李智,王浩. 語文研究. 2009(01)
[10]論詞義的透明度[J]. 李晉霞,李宇明. 語言研究. 2008(03)
博士論文
[1]現(xiàn)代漢語復合詞語義結(jié)構(gòu)研究[D]. 顏紅菊.首都師范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0399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3039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