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漢語關聯(lián)副詞復現(xiàn)式框式結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06 01:07
本文將關聯(lián)副詞復現(xiàn)式框式結構視為一個小系統(tǒng),對其內(nèi)部的共性與差異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并從歷時發(fā)展的角度分析了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本文分為七個部分,包括引言、已有成果綜述、四章正文及結論。各部分所做工作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紹了本文的選題緣起、研究對象及目的、研究方法及語料選擇。第二章綜述已有研究成果。總結了框式結構名稱的使用情況,回顧了框式結構研究的發(fā)展歷程。第三章考察“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結構構成的共性與差異。結論顯示,在結構構成上,三種框式結構表現(xiàn)出較高一致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從構成成分上看,變項A、B以同質謂詞性成分為主,意義相互關聯(lián);從結構整體上看,框式結構具有共同的語法作用,遵循共同的位序原則。第四章考察“又A又B”“不A不B”“半A半B”句法功能的共性與差異?傮w來講,三種框式結構的句法功能相當于謂詞性結構。具體來說,三種框式結構在復句中充當分句的能力最強,單句中主要充當謂語、狀語、定語。其中,“不A不B”的句法功能最豐富,“又A又B”的句法功能相對單一。第五章是本文的重點。分別考察“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語義類型、語義增值途徑及層級性,并比較分析其...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選題緣起
1.2 研究對象及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語料選擇
第2章 已有成果綜述
2.1 關于框式結構的名稱
2.2 框式結構的研究歷程
2.2.1 初步認識階段
2.2.2 初步探索階段
2.2.3 多元發(fā)展階段
2.3 現(xiàn)有成果存在的問題
第3章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結構構成
3.1 A、B的語法性質
3.1.1 “又A又B”中A、B的語法性質
3.1.2 “不A不B”中A、B的語法性質
3.1.3 “半A半B”中A、B的語法性質
3.1.4 A、B語法性質的共性與特點
3.2 A、B的語義關系
3.2.1 “又A又B”中A、B的語義關系
3.2.2 “不A不B”中A、B的語義關系
3.2.3 “半A半B”中A、B的語義關系
3.2.4 A、B語義關系的共性與特點
3.3 A、B的位序
3.4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結構作用
3.5 小結
第4章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句法功能
4.1 “又A又B”的句法功能
4.1.1 充當句法成分
4.1.2 充當分句
4.2 “不A不B”的句法功能
4.2.1 充當句法成分
4.2.2 充當分句
4.3 “半A半B”的句法功能
4.3.1 充當句法成分
4.3.2 充當分句
4.4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句法比較
4.5 小結
第5章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語義分析
5.1 “又A又B”的語義分析
5.1.1 “又A又B”的語義類型
5.1.2 “又A又B”的語義增值與層級
5.2 “不A不B”的語義分析
5.2.1 “不A不B”的語義類型
5.2.2 “不A不B”的語義增值與層級
5.3 “半A半B”的語義分析
5.3.1 “半A半B”的語義類型
5.3.2 “半A半B”的語義增值與層級
5.4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語義比較
5.4.1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語義共性..
5.4.2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語義差異..
5.5 小結
第6章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構式化進程..
6.1 “又A又B”的構式化進程
6.1.1 “又A又B”的歷時考察
6.1.2 “又A又B”構式化特點及成因
6.2 “不A不B”的構式化進程
6.2.1 “不A不B”的歷時考察
6.2.2 “不A不B”的構式化特點及成因
6.3 “半A半B”的構式化進程
6.3.1 “半A半B”的歷時考察
6.3.2 “半A半B”的構式化特點及成因
6.4 小結
第7章 結論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959631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選題緣起
1.2 研究對象及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語料選擇
第2章 已有成果綜述
2.1 關于框式結構的名稱
2.2 框式結構的研究歷程
2.2.1 初步認識階段
2.2.2 初步探索階段
2.2.3 多元發(fā)展階段
2.3 現(xiàn)有成果存在的問題
第3章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結構構成
3.1 A、B的語法性質
3.1.1 “又A又B”中A、B的語法性質
3.1.2 “不A不B”中A、B的語法性質
3.1.3 “半A半B”中A、B的語法性質
3.1.4 A、B語法性質的共性與特點
3.2 A、B的語義關系
3.2.1 “又A又B”中A、B的語義關系
3.2.2 “不A不B”中A、B的語義關系
3.2.3 “半A半B”中A、B的語義關系
3.2.4 A、B語義關系的共性與特點
3.3 A、B的位序
3.4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結構作用
3.5 小結
第4章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句法功能
4.1 “又A又B”的句法功能
4.1.1 充當句法成分
4.1.2 充當分句
4.2 “不A不B”的句法功能
4.2.1 充當句法成分
4.2.2 充當分句
4.3 “半A半B”的句法功能
4.3.1 充當句法成分
4.3.2 充當分句
4.4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句法比較
4.5 小結
第5章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語義分析
5.1 “又A又B”的語義分析
5.1.1 “又A又B”的語義類型
5.1.2 “又A又B”的語義增值與層級
5.2 “不A不B”的語義分析
5.2.1 “不A不B”的語義類型
5.2.2 “不A不B”的語義增值與層級
5.3 “半A半B”的語義分析
5.3.1 “半A半B”的語義類型
5.3.2 “半A半B”的語義增值與層級
5.4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語義比較
5.4.1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語義共性..
5.4.2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語義差異..
5.5 小結
第6章 “又A又B”“不A不B”“半A半B”的構式化進程..
6.1 “又A又B”的構式化進程
6.1.1 “又A又B”的歷時考察
6.1.2 “又A又B”構式化特點及成因
6.2 “不A不B”的構式化進程
6.2.1 “不A不B”的歷時考察
6.2.2 “不A不B”的構式化特點及成因
6.3 “半A半B”的構式化進程
6.3.1 “半A半B”的歷時考察
6.3.2 “半A半B”的構式化特點及成因
6.4 小結
第7章 結論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9596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959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