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語“(?)”和漢語“抓”的語義擴展機制對比
發(fā)布時間:2020-11-15 07:32
多義詞依賴于經(jīng)濟性而產(chǎn)生,即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人們日常生活中交際的需要,語義項也隨之增多。歷來學者對多義詞的研究從詞典編纂到認知語言學角度都做了不同的探討。其中韓國學者(?)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多義詞進行了綜合分析,并指出了其一般認知原理,即多義詞的基本義比派生義更常用。但從日常生活中來看,以“(?)”和“抓”為例,其基本義和派生義的使用頻率與一般認知原理并不相符。同時,(?)(2014)對多義動詞“(?)”的研究,也得出與一般認知原理不相符的結論。本文以學者們的研究為基礎,首先以韓國語和漢語詞典為依據(jù),通過認知模型和圖示分析其基本義和派生義,并統(tǒng)計分析語料庫中與之相關的例句,從出現(xiàn)頻率、結構、認知方面分別對兩者進行對比分析。本文共分為五個部分,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章為緒論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目的和意義,多義詞以及“(?)”和“抓”的研究現(xiàn)狀,研究范圍與方法等。第二章主要以韓國語詞典《(?)》,《(?)》,《(?)(?)》,以及漢語詞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漢語大詞典》中的語義為基礎,分析“(?)”和“抓”的基本義以及派生義,并對派生義進行分類對比。第三章以第二章語義對比分析為基礎,對兩者的認知模型和圖示進行分析,對比認知語義的差異。第四章統(tǒng)計二十一世紀世宗語料庫中“(?)”和北京大學CCL語料庫中“抓”的部分例句,從使用頻率,結構方面,認知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第五章為結論部分,對以上所分析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本文在多義詞研究的基礎上,對于(?)提出的多義詞一般認知原理,進行了具體詞匯的研究認證,從側面反映出多義詞的使用狀況以及認知機制。同時,對于韓中兩國多義詞的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給出了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學位單位】:延邊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H55;H136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錄
正文
參考文獻
附件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84507
【學位單位】:延邊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H55;H136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錄
正文
參考文獻
附件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福印;;意象圖式理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2 陳玉珍;;認知視野下多義詞的詞典表征方式[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年10期
本文編號:28845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884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