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二語學術寫作中的介入標記語的比較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4-01 01:29
【摘要】:近年來,學術寫作中的作者—讀者關系受到越來越多關注。為此,K. Hyland提出“介入標記語”(Engagement Markers),即“認識讀者存在并使其介入到文本中的一系列修辭手段”。然而,二語學生對介入標記語的使用仍存在問題,針對介入標記語在二語學術寫作中使用情況的研究也為數(shù)不多。因此,本文主要比較中國二語學生的碩士論文與專家論文、文學論文與應用語言學論文,旨在深入研究介入標記語在學術寫作中的使用特征,為二語學術寫作教學及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本研究基于語料庫進行文本分析。語料庫包括兩大類:一是二語碩士論文語料庫,由2000至2009年錄入“中國知網(wǎng)”的20篇碩士論文構成,其中10篇來自文學,另10篇來自應用語言學;二是專家論文語料庫,選自《當代文學》(Contemporary Literature)和《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各10篇論文。K. Hyalnd提出“介入標記語的五大成分”(Five Elements of Engagement Markers):提問(questions),直接稱呼讀者(direct reader reference),指令行為標記語(directives),共享知識(reference to shared knowledge)和插入語(asides)。本研究對這五種成分進—步劃分,以深入分析語料庫中所有介入標記語。研究結果如下: 1)二語學生與專家使用的介入標記語總頻次區(qū)別不大,主要區(qū)別在于對五類成分的使用。首先,二語學生尚未充分利用提問的各種功能;就提問方式而言,反問比直接提問的頻次高。其次,專家大量使用插入語,并主要用于解釋。再者,直接稱呼讀者與共享知識在二語碩士論文中出現(xiàn)的頻次較高。在直接稱呼讀者時,二語學生較多使用第一人稱代詞,而極少使用第二人稱代詞。在共享知識的過程中,二語學生主要使用單個詞的形式,很少使用多詞結構。最后,盡管二語學生與專家使用的指令行為標記語數(shù)量接近,但前者更傾向義務型情態(tài)動詞,后者則較多使用祈使動詞。 2)文學論文使用的介入標記語總頻次比應用語言學論文稍高,主要區(qū)別在于指令行為標記語、直接稱呼讀者和共享知識的使用。首先,應用語言學大量使用指令行為標記語,尤其是義務型情態(tài)動詞,而文學則傾向以引文的方式使用指令行為標記語。從指令行為標記語所指示的三種行為來看,語言學中的指令行為標記語主要指示認知行為(cognitive acts),而文學中的指令行為標記語更多指示文本行為(extual acts)。其次,文學論文經(jīng)常直接稱呼讀者,其具體手段以第一人稱代詞為主,偶爾使用第二人稱代詞。最后,文學論文還經(jīng)常利用共享知識以使讀者介入文本,其主要形式為單個詞。 根據(jù)研究結果,本文得出兩個結論:一,寫作技巧對合理使用介入標記語有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介入標記語的教授并強化相關知識,以提高二語學生的學術寫作水平。二,介入標記語的相關研究應引起學者的重視,其各類特征(如在不同學科中的使用特點、在非英語國家的使用情況等)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 本文通過語料分析深入探討了介入標記語在學術寫作中的使用情況,‘為相關教學和研究提出建議,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09
本文編號:2609834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0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許恒;甘文凝;;讀者意識及讀者策略在英語寫作中的作用效度分析[J];國外外語教學;2007年02期
2 楊毓雋;模糊限制語與言語交際[J];外語教學;2002年04期
3 曾文雄;模糊限制語的語言學理論與應用研究[J];外語教學;2005年04期
4 蔡龍權,戴煒棟;關于限制語精確話語信息的可能性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08期
,本文編號:26098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609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