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語料庫的中英味覺詞“甜甜”“酸”“苦”認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11-29 00:42
【摘要】:本文基于語料庫,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比分析了漢語中的“甜”“酸”“苦”和英語中的sweet, sour and bitter這三組味覺詞,旨在探索味覺隱喻的工作機制及其對諸如感官域等目標域的投射及其投射規(guī)則和原理。 基于修辭學的傳統(tǒng)研究認為通感是一種修辭方法。自從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認知方法代替了傳統(tǒng)方法,并被引入到了對于通感的研究中。本論文中,由摘自CCCL和BNC語料庫大量的研究實例證明漢英味覺詞隱喻通感共同性遠遠大于它們的差異性。生活中通感具有隱喻一樣的普遍性,而且在同樣存在諸如“艱難經(jīng)歷是苦的”等概念隱喻以及其在語言層面成系統(tǒng)的表達。這主要是人類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礎還有共同的認知模式(認知的普遍性)決定的。 進一步研究表明,盡管基于認知的普適性人們對于基本味覺詞的認識相同,但基于這些基本味覺感受的通感隱喻的目標域卻有一些差別。不同的思維模式和文化背景差異導致了投射空缺,概念隱喻的不同闡釋和同一隱喻的不同理解。另外本文利用常見并被學界接收的三種隱喻理解機制:對比模型,特征賦予模型以及概念整合理論檢驗了通感隱喻,發(fā)現(xiàn)了一些普適規(guī)律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通感隱喻的理解有自己特性。普通隱喻源域至目標域的映射是有選擇性的,結構性的,而通感的映射是完全的,整體的。同時本文考察了通感隱喻的句法功能和語義特征,對于苦,在漢語中只能作為形容詞以加深寒冷的程度,如苦寒,而其英語中的相應的bitter卻能直接作寒冷的意思解,對中英文酸、甜、苦的隱喻映射的共性和差異進行了對比,并用認知語言學理論解釋它們不同的句法功能和語義特征,以讓語言學習者或者翻譯者更加意識到認知模式的不同導致兩種語言中存在的差異。 通感隱喻基于“感官意象”(此文中主要研究味覺意象)指向不同目標域的意象圖式的映射。由于作為源域的味覺詞的感受基于認知的普適性而相差無幾,所以目標域的不同就可能會因為映射的目標域的選擇而造成了不同。所以本論文對映射的方向和目標域的選擇機制做了詳細的研究。 本文對于揭示通感隱喻及其認知基礎的理解有一定意義。在理論層面,本文豐富了通感的研究,揭開了通感的面紗,為揭示語言、文化、心智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角度。同時,驗證和支持了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隱喻的認知理論。在實踐層面,本文將幫助語言工作者掌握通感隱喻的實質,提升語言學習或教學,提高語言能力,使跨文化交際更加有效。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313;H136
本文編號:2567237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313;H13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貴友;“味覺感知”類句子中的動賓雙系形容詞狀語[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1999年04期
2 周梅芳;從認知的角度看情感隱喻[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年03期
3 張韶巖;日漢語基本味覺詞引申義之比較[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06期
4 連淑能;英語的“抽象”與漢語的“具體”[J];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學報);1993年03期
5 劉皓;;淺析“辛”和以“辛”為部首漢字的形義演變[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6 黃寶珍;;漢日語味覺詞對比研究[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7 汪少華;隱喻推理機制的認知性透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10期
8 宋德生;;通感單向映射的工作機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年08期
9 文旭;;認知語言學事業(y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年02期
10 江宏;;漢英味覺詞文化學淺析[J];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尚芳;漢英“甜”和“苦”味覺隱喻對比[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王銀平;英漢味覺范疇隱喻對比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3 王永美;基于語料庫的中英常規(guī)味覺隱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5672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567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