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白話小說詈語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9-26 13:08
【摘要】:詈語作為一種社會語言現(xiàn)象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tài)之中,在人們交際中廣泛存在,是人們?nèi)粘=浑H使用的語言之一。但由于它本身所固有的詈意被視為“語言垃圾”,不符合社會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標準而長期受到研究者的冷遇,不能登上“大雅之堂”。隨著明末清初白話小說研究的不斷深入,小說中的詈語逐漸受到重視,研究者對詈語的各個方面的意義都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試圖通過對詈語的研究揭示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念及其審美取向,以便深入理解小說的內(nèi)涵。 本文立足明末清初白話小說,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思潮,將小說中的詈語分為詛咒性詈語、動物性詈語、禁忌性詈語和違反倫理道德詈語四大類并分別進行深入探討,尋求詈語產(chǎn)生的心理機制及其社會意義,為更加深入理解小說內(nèi)涵奠定語言基礎。詛咒性詈語可以追溯到上古巫術,,是古代先民們對原始神力崇拜的一種體現(xiàn);動物性詈語主要從動物本身探討人們“以人為貴”的價值取向,通過對比動物的特有屬性探討致詈心理,揭示詈語特定含義;禁忌性詈語更側(cè)重于對人們的價值心理考量,人們在日常交際中恪守封建信條,對特定詞語采用避諱的做法,而突破這種避諱就形成了詈語;違反倫理道德則更注重的是中華民族特有的重視血緣的心理出發(fā),是對人的血緣和社會關系一種重視。 除此之外,本文還對詈語在明末清初小說中所起的作用進行了初步探討,主要可以歸結為塑造人物形象,豐富人物性格以及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三種方式,總結詈語對小說傳播的重大影響,詈語的使用貼近了小說與市井平民之間的關系,擴大了小說在市井平民之間的影響,更在客觀上促進了一些人主動創(chuàng)作小說,形成了相當規(guī)模的平民小說創(chuàng)作團體,促進了白話小說的繁榮。 不同時代的詈語反映了不同社會的價值觀念,對我們深入理解小說內(nèi)涵發(fā)揮著關鍵性的作用,本文本著客觀實際的態(tài)度,對小說中的詈語進行探討。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136
本文編號:2542174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13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劉福根;漢語詈詞淺議[J];漢語學習;1997年03期
2 張廷興;民間詈詞詈語初探[J];民俗研究;1994年03期
3 劉文婷;《金瓶梅》中詈語的文化蘊含與明代市民文化[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4 李朵;古代漢語詈語中的文化蘊含[J];黔南民族師專學報;1999年02期
5 張國;論英語詈語的功能及其理解途徑[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6 張博;我國古代女性侮稱與性別歧視[J];中華文化論壇;1998年01期
7 ;語言文明研究回顧[J];語文建設;1996年06期
本文編號:25421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542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