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格式化與符號的普遍理據(jù)性
【作者單位】: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H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趙毅衡;;三界通達:用可能世界理論解釋虛構與現(xiàn)實的關系[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2 趙毅衡;;理據(jù)滑動:文學符號學的一個基本問題[J];文學評論;201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國建;論現(xiàn)代詩的“間離效果”[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5期
2 周全田;禪思與詩思的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3 李曉丹;;廣告作品意蘊傳播的特點[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7年15期
4 陳黎;從康德到巴爾特:西方形式主義文論考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5 周志高,劉縣軍;《德伯家的苔絲》悲劇成因探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6 王娟萍;;西方電影中的隱喻修辭[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7 宋時磊;;偵探、知識與玫瑰——對艾柯《玫瑰之名》的重新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8 徐黃鸝;;從語言學角度看結構主義敘事學的研究方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0期
9 蘇麗君;;論讀者對文學作品的作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1期
10 辛朝衛(wèi);;淺析布萊克《老虎》中的“含混”魅力[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王耀華;;理解和尊重多元音樂文化——跨文化音樂比較學的理論基礎和特點[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藝術的超越與文明的發(fā)展”藝術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高堅;高紅艷;;新聞理論研究中的方法論試探[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3 江耘;;香港電視新聞之特點分析[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4 呂鵬;;生產(chǎn)機制與接受機制的共謀——電視娛樂節(jié)目發(fā)展的符號學分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肖颯;;從符號學角度看漢語的語言信息優(yōu)勢[A];云南省思維科學學會、云南省邏輯學會2007年聯(lián)合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7年
6 朱武雄;;民間宗教的語言與城鎮(zhèn)化農(nóng)村治理——以媽祖信仰為例[A];2010年“海右”全國博士生論壇(公共經(jīng)濟學)“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轉(zhuǎn)型的公共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文忠祥;;土族婚禮歌演唱模式初探——以民和土族婚禮情境為例[A];第二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中青年學者高級研修班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chǎn)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原雪;二語/外語語境下的批判性閱讀理論構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郭星;二十世紀英國奇幻小說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王屯;大學社會評價中的符號資本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徐進波;中國山水畫裝飾性探微[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10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席志武;雅克·德里達解構符號學與美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金芝;職教師資培訓中雙元制模式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偉偉;對中國旗袍文化之美的符號學解讀[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崔妮;論伊瑟爾的閱讀理論及其深化[D];西北大學;2010年
5 李姝瑤;感官代償在產(chǎn)品設計中的應用[D];南昌大學;2010年
6 王斐;城市路燈造型設計形態(tài)語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7 吳鈺瓊;中國大陸男性時尚雜志(電子版)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曾喜云;論詹姆遜對結構主義的闡述[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陳甜;鐵凝小說語言符號的修辭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葉立;網(wǎng)絡新聞的敘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李娟紅;;從筆記小說釋詞現(xiàn)象看詞語的理據(jù)[J];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2 劉帥;程夢詩;;“可能世界”理論視野中的武俠世界[J];理論觀察;2009年03期
3 曾丹;;試析漢字符網(wǎng)絡語匯的構成及其生成機制[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年01期
4 張永言;;關于詞的“內(nèi)部形式”[J];語言研究;1981年00期
5 陸正蘭;;“擬聲達意”與“姿勢語”[J];中國比較文學;2007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章禮霞;辯證看待語言的符號性[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2 趙琴;語言符號象似性的哲學思辨[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3 張思銳;莫嘉琳;;索緒爾符號任意性原則的論爭及其哲學指歸[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4 羅晨潔;;論語言任意性與象似性的非平衡性[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5 李燕;;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與理據(jù)性關系認識[J];文教資料;2007年21期
6 余玲;;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象似性關系[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11期
7 魏博輝;;論語言對藝術思維導向的“局域”作用[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霍興花;王如玉;李金珊;;語言符號的任意性、理據(jù)性和象似性[J];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9 薛寧地;;擬聲詞與語言符號的相對任意性——兼與裴文先生商榷[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10 張艷雙;郭婷婷;白會m,
本文編號:25421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542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