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人本觀視野下的認知符號學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betwee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tructuralism and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on school, criticizes the objective philosophical stand of the latter two linguistic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tial humanism advocated by postmodern philosophy, and reexamines the exact meaning of "social" used by Saussur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t and what is often said in academic circles as "sociality". The author also tries to apply the core principl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ality-cognition-language", to cognitive semiotics,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analysis method of "monism, cognition and resemblance" based on "experiential humanism".
【作者單位】: 四川外語學院;
【分類號】:H0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寅;;主客主多重互動理解[J];哲學動態(tài);2009年10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寅;;認知語言學的“體驗性概念化”對翻譯主客觀性的解釋力——一項基于古詩《楓橋夜泊》40篇英語譯文的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03期
2 王寅;體驗哲學:一種新的哲學理論[J];哲學動態(tài);2003年07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寅;語言的體驗性——從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看語言體驗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年01期
2 杜鵑;;影響詞匯提取和組織的認知探索[J];外語學刊;2009年05期
3 王寅;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chǔ):體驗哲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02期
4 王寅;認知語言學與兩代認知科學[J];外語學刊;2002年01期
5 劉大偉;許婷;;認知語言學的哲學觀——體驗哲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6 白琳琳;;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身體隱喻[J];考試周刊;2010年47期
7 王寅;再論語言的體驗性——認知語言學的語言體驗觀[J];山東外語教學;2005年02期
8 楚行軍;;后現(xiàn)代真理觀的新面孔[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段鎢金;;體驗哲學對原型范疇構(gòu)建和原型意義擴展的解釋[J];山東外語教學;2010年06期
10 王寅;;《易經(jīng)》與認知語言學:語言體驗觀比較——四論語言的體驗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寅;;四論語言的體驗性——《易經(jīng)》與認知語言學的語言體驗觀對比初探[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楚行軍;;體驗哲學的后現(xiàn)代性分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分組討論[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田英;;淺談?wù)J知語言學翻譯觀與翻譯能力培養(yǎng)[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10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5 ;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日程安排[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6 郅友昌;張曉燕;;俄羅斯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7 姜志芳;;從一詞多義現(xiàn)象看認知語言學對意義的構(gòu)建[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8 魏在江;;語篇轉(zhuǎn)喻[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9 陳維振;吳世雄;;有關(guān)范疇本質(zhì)和語義模糊性的再認識[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10 王寅;;漢語“動名構(gòu)造”與英語“VN構(gòu)造”的對比——一項基于語料庫“吃-名/eat-N構(gòu)造”的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晶 山西財經(jīng)大學;我所理解的認知語言學[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10年
2 張繭;語言學家來湘論道[N];湖南日報;2007年
3 吳明華;認知語言學在中國[N];中華讀書報;2005年
4 中國銀行業(yè)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唐雙寧;學習借鑒《核心原則》 進一步提高銀行監(jiān)管水平(《有效銀行監(jiān)管核心原則》專題之一)[N];國際金融報;2004年
5 記者 左永剛;國際銀行監(jiān)管新標準亮相[N];財會信報;2006年
6 中國銀行業(yè)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唐雙寧;學習借鑒《核心原則》進一步提高銀行監(jiān)管水平[N];金融時報;2004年
7 薛莉;銀行業(yè)監(jiān)管存在諸多不足[N];市場報;2004年
8 本報記者 王妮娜;新版《有效銀行監(jiān)管核心原則》頒布[N];中國證券報;2006年
9 本版編輯 沈家煊 傅小蘭 蔡曙山;揭開人類心智的奧秘[N];光明日報;2006年
10 本報記者 孫軻;存款保險敲定核心原則[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薇;名詞動用的認知修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2 王磊;圣經(jīng)寓言故事的認知闡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3 劉宇紅;認知語言學視野中的指稱解讀:限定名詞詞組的外指與前指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3年
4 鐘書能;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名詞化習得的認知語言學實證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5年
5 蔡言勝;《世說新語》方位詞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5年
6 王仁強;認知視角的漢英詞典詞類標注實證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7 張磊;漢英視覺動詞語法化的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8 高文成;認知語言學理論框架下的英漢存在句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9 王松鶴;隱喻的多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10 李康;英語運動動詞的認知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江加宏;通感隱喻的認知研究[D];安徽大學;2005年
2 何小燕;從認知角度看翻譯的主體間性[D];長沙理工大學;2007年
3 辛燕;通感的認知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4 余平;意象圖式與唐詩絕句語篇的視點分析[D];重慶大學;2005年
5 何俊平;譯者的心路歷程[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6 江秋麗;空間的認知—詞匯模式在非正式政治語篇中的應(yīng)用[D];吉林大學;2007年
7 吳立莉;論認知取向的翻譯和翻譯教學[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年
8 董瑩瑩;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徐志摩和葉芝詩作中的愛情隱喻的比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7年
9 池哲梅;日語移動動詞的認知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8年
10 李妍琰;從認知語言學看經(jīng)濟新聞英譯本中的冗余現(xiàn)象[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5128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512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