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民族”一詞見于西晉永嘉年間
[Abstract]:Some scholars hold that the term "Chinese "ethnic group"" is the inherent word of ancient Chinese, and it has appeared in the Book of the South.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taph of Wang's wife and wife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pointed out that the appearance of the term ""ethnic group""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period of the Western Jin Yongjia period, which is about 200 years earlier than the case in the "South Qi Book".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歷史系;
【分類號】:K237.1;H13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侯德彤;漢文中“民族”一詞的出現(xiàn)并非始自《東籍月旦》——質(zhì)疑近年來民族研究中的一個學術(shù)觀點[J];東方論壇;2002年06期
2 邸永君;“民族”一詞見于《南齊書》[J];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3 郝時遠;中文“民族”一詞源流考辨[J];民族研究;2004年06期
4 茹瑩;漢語“民族”一詞在我國的最早出現(xiàn)[J];世界民族;2001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薛瑞澤;北魏的農(nóng)田水利建設(shè)[J];安徽史學;2002年03期
2 閻步克;漢代樂府《陌上!分械墓僦茊栴}[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秦冬梅;論東晉北方士族與南方社會的融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4 彭萍萍;民族主義研究綜述[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3年01期
5 侯德彤;漢文中“民族”一詞的出現(xiàn)并非始自《東籍月旦》——質(zhì)疑近年來民族研究中的一個學術(shù)觀點[J];東方論壇;2002年06期
6 金大珍;北魏都城洛陽在中國歷史文化上的地位——《洛陽伽藍記》研究之一[J];大同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7 王盛婷;試論漢魏六朝碑刻同根委婉語[J];西華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 陳小青;《北魏楊播墓志》考釋[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01期
9 龔永輝;;民族概念:話語權(quán)與學理性——中央“12條”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研究之一[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10 潘蛟;“族群”及其相關(guān)概念在西方的流變[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育民;;廢約運動與中國近代的民族主義[A];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第二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臧運祜;;近代中日關(guān)系與中國民族主義——以六個關(guān)鍵年度為視點的考察[A];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第二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昊;政黨與基層社會[D];復旦大學;2003年
2 石茂明;跨國界苗族(Hmong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3 烏小花;當代世界民族宗教問題與世界和平[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4 張一兵;明堂制度研究——明堂制度的源流[D];吉林大學;2004年
5 曾維加;道教的社會傳播研究——以公元六世紀前巴蜀及中國北方為中心[D];四川大學;2004年
6 鄧文初;民族主義之旗[D];浙江大學;2005年
7 毋有江;北魏政區(qū)地理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8 付春;民族權(quán)利與國家整合[D];復旦大學;2005年
9 戴龐海;先秦冠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10 李海波;死亡學視野中的中國佛教死亡觀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穎虹;毛南族族群認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2 黨軍;論冷戰(zhàn)后的民族主義[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3 楊強;漢魏六朝家譜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4 丁森;當前我國西部地區(qū)民族問題的復雜性及其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劉玉華;論民族主義對國際格局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6 程太霞;冷戰(zhàn)后世界民族主義浪潮對我國民族問題的警示[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7 王盛婷;漢魏六朝碑刻禮俗詞語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劉盛舉;魏晉南北朝墓志銘用韻初探[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朱成實;南北朝淮河流域佛教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10 郝晉陽;魏晉南北朝墓志中的假借字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韓錦春 ,李毅夫;漢文“民族”一詞的出現(xiàn)及其初期使用情況[J];民族研究;1984年02期
2 彭英明;關(guān)于我國民族概念歷史的初步考察——兼談對斯大林民族定義的辯證理解[J];民族研究;1985年02期
3 郝時遠;先秦文獻中的“族”與“族類”觀[J];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4 邸永君;“民族”一詞見于《南齊書》[J];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5 茹瑩;漢語“民族”一詞在我國的最早出現(xiàn)[J];世界民族;2001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土;;民族研究所開展社會語言學研究[J];民族語文;1984年03期
2 鹿健;;《世界民族譯名手冊》出版[J];辭書研究;1982年06期
3 胡起望;中東南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歷史特點[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6期
4 ;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簡介[J];語文建設(shè);1992年09期
5 禹巖;;蘇聯(lián)語言學家普吉斯基訪問民族研究所[J];民族語文;1986年01期
6 景;;日本學者橋本萬太郎訪問民族研究所[J];民族語文;1985年01期
7 民照;;民族研究所招收攻讀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專業(yè)碩士學位研究生[J];民族語文;1985年04期
8 白瑪;;研究通訊[J];民族語文;1982年06期
9 佚名;;“卿卿”原是吝嗇鬼?[J];東西南北;2009年07期
10 王春德;;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少數(shù)民族語言研究室的最近工作[J];當代語言學;1965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陳好林;;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著述索引(1990—1994)[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輯)[C];1994年
2 史金波;;我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的新階段[A];中國民族古文字[C];1982年
3 冬青;;古代少數(shù)民族文字論著目錄(初稿)[A];中國民族古文字[C];1982年
4 王國宇;;水族古文字考釋[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輯)[C];1993年
5 黃偉;;布依族文化的語言透視[A];布依學研究(之三)——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二屆年會暨第三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1年
6 陳士林;;彝文研究的基礎(chǔ)和前景[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7 牛汝極;;元代景教碑銘和文獻中的敘利亞文突厥語語音系統(tǒng)分析[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七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胡增益;;一部稀有的滿文辭書——《滿州類書》[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輯)[C];1991年
9 趙巖社;;語言民族學與民族語言學在佤族文化研究中的作用[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記者 劉鐵軍 通訊員 劉晉;甘肅舉辦全省少數(shù)民族語文工作者培訓班[N];中國民族報;2009年
2 阮煜琳;搶救保護水書任重道遠[N];西部時報;2007年
3 楊品;滇南彝文電腦字庫開發(fā)項目實施方案論證會在蒙自召開[N];紅河日報;2008年
4 本報記者 王彤 歐婭;水書:徘徊在消亡邊緣[N];貴州政協(xié)報;2004年
5 韓士奇;閩南話 古中原活化石[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6 朱大木;切忌隨意簡化姓和名[N];社會科學報;2000年
7 文天心 米娜;我省民族工作著重辦實事 搶救瀕危少數(shù)民族語言[N];黑龍江日報;2004年
8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 朝克;保護好多樣的民族語言文字[N];中國民族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翟宜疆;水文造字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寶樂日;土族、羌族語言及新創(chuàng)文字在學校教育領(lǐng)域使用發(fā)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郭友旭;語言權(quán)利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權(quán)利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洪勇明;回紇汗國古突厥文碑銘語言和歷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5 李明;《古壯字字典》方塊古壯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婧賢;從《說文解字》方域詞看先秦語言關(guān)系[D];蘭州大學;2008年
2 楊雨晴;侗泰語農(nóng)業(yè)詞匯比較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9年
3 唐育紅;貴州侗漢雙語文教學調(diào)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祖木來提·阿布力克木;《突厥語大詞典》詞匯分析[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5 黃美新;大新縣大嶺壯語親屬稱謂的文化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
6 張健;試論《突厥語大詞典》的史料價值[D];蘭州大學;2008年
7 李霞;仡佬語漢借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8 葉官謀;《布伯的故事》文本文字研究[D];廣西大學;2008年
9 王勝香;古壯字自造字文化蘊涵初探[D];廣西大學;2008年
10 謝燮;女書中的疑似甲金文借字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5039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503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