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dāng)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A了去了”格式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6-19 17:37
【摘要】:“A了去了”是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里后起的述補結(jié)構(gòu)。從目前使用來看,尚不廣泛,但正在逐步發(fā)展且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由于它在句法、語義、語用等方面的特殊性,我們有必要對其進(jìn)行描寫和解釋。所以,我們試著從多角度對“A了去了”進(jìn)行分析和考察,以期能對該格式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rèn)識。 第一章為緒論部分。主要介紹了論文的選題意義、研究現(xiàn)狀、研究的主要問題、研究方法、語料來源等。 第二章主要從共時層面著手,結(jié)合“A了去了”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的使用情況,分析其句法、語義、語用屬性。“A了去了”格式一般用在句末,常作謂語、補語;典型的語義為程度義,,同時也具有比較義;基于語義上的屬性,可得知其表達(dá)的是主觀量,并對預(yù)期信息量有突顯的作用。 第三章運用構(gòu)式理論對“A了去了”進(jìn)行分析,首先對形容詞、“了”等構(gòu)件進(jìn)行分析,然后對其構(gòu)式義進(jìn)行總結(jié)。繼而運用語法化理論、認(rèn)知語言學(xué)理論等,試著厘清其來源。 第四章將“A了去了”和“A極了”進(jìn)行比較。首先是共時層面的比較,主要是從對形容詞的選擇、句法分布以及語用功能等角度著手。接著,從歷時角度,分析“去”、“極”的句法、語義屬性的差異,進(jìn)而探討其差異性存在的原因。 第五章主要從方言的角度來論述。先對“去”在方言中的用法作簡單的歸納,然后重點論述“去”置于形容詞之后表示程度高的用法。該用法在方言中的使用較為廣泛,不僅限于“A了去了”這樣固定形式,其表現(xiàn)形式較為自由、靈活。并且,我們也發(fā)現(xiàn)方言和方言、普通話和方言在該格式的用法上還存在著不同。 第六章是結(jié)語部分,主要是對論文探討的主要內(nèi)容進(jìn)行總結(jié),并概括本文可能的創(chuàng)新點。
[Abstract]:"A has gone" is the complement structure from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Chinese Putonghua.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urrent use, it is not extensive, but it is gradually developing and being accept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Because of its particularity in syntax, semantics, pragmatics 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it. Therefore, we try to analyze and investigate "A has gone" from many angles, in order to have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selection, the research status, the main problems,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source of corpus and so on.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starts from the synchronic level, combined with the use of "A" in modern Chinese Putonghua, analyzes its syntactic, semantic and pragmatic attributes. "A has gone" format is generally used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often used as predicate, complement; the typical semantics is degree meaning, but also has a comparative meaning; based on the semantic attribute, we can know that it expresses the subjective quantity and plays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expected amount of information.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construction theory is used to analyze "A has gone". First, the adjectives, "have" and other components a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is summarized. Then, using grammaticalization theory,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ory and so on, try to clarify its source. The fourth chapter compares "A went" with "A Super". The first is the comparison at the synchronic level,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jective selection, syntactic distribution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Then, from the diachronic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syntax and semantic attributes of "go" and "pole", and then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usage of "go" in dialect,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use of "go" after adjectives. This usage is widely used in dialects, not only in the fixed form of "A gone", but also in its free and flexible form of expression. Moreover, we also find that dialects and dialects, Putonghua and dialects are still different in the use of this format.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part, mainly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paper, and summarizes the possibl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學(xué)位授予單位】:上海師范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146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海妮;;“把”字句中形容詞補語的語義指向[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10期

2 陳剛嶺;關(guān)于《現(xiàn)代漢語語法》之異言[J];新疆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漢文版);1997年02期

3 劉松漢;形容詞作狀語、補語情況再考察[J];南京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90年01期

4 夏秀峰;法語形容詞補語漫談(一)[J];法語學(xué)習(xí);1998年02期

5 黃國文,肖俊洪;論英語形容詞補語從句[J];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1996年06期

6 袁海霞;根據(jù)“V個A”格式質(zhì)疑程度賓語[J];咸寧學(xué)院學(xué)報;2005年01期

7 陳仕彬;;國際金融英漢對譯技巧[J];國際金融;2002年03期

8 張淵釗;;古漢語句子中賓語與補語的辨別[J];現(xiàn)代中醫(yī)藥;1989年03期

9 陳仕彬;;國際金融英漢對譯技巧[J];國際金融;2003年12期

10 張文華;“站滿了這么多人”不妥[J];漢語學(xué)習(xí);1987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尹一瓴;陳群秀;;現(xiàn)代漢語述語形容詞機器詞典的研究與實現(xiàn)[A];語言計算與基于內(nèi)容的文本處理——全國第七屆計算語言學(xué)聯(lián)合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3年

2 易綿竹;姚愛鋼;劉萬義;;從計算語義學(xué)角度看俄語形容詞的語義分類問題[A];中國計算機語言學(xué)研究前沿進(jìn)展(2007-2009)[C];2009年

3 章新傳;;余江話的“里”尾[A];江西省語言學(xué)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周曉幸;;略論法語形容詞與名詞的位置問題[A];國際交流學(xué)院科研論文集(第一期)[C];1994年

5 王寧;苑春法;黃昌寧;;漢語名詞和形容詞的聚類算法研究[A];自然語言理解與機器翻譯——全國第六屆計算語言學(xué)聯(lián)合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6 李敏;;形容詞與否定副詞“不”組合的語義、句法制約[A];中國語言文學(xué)資料信息(1999.2)[C];1999年

7 張成明;;名詞、動詞、形容詞之辨析[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員會、青海省教育學(xué)會優(yōu)秀教育論文集[C];2000年

8 許小星;亢世勇;;補語語義指向的制約因素[A];中國計算機語言學(xué)研究前沿進(jìn)展(2007-2009)[C];2009年

9 朱紀(jì)明;;俄語靜詞類型的不定人稱句淺析[A];對外貿(mào)易外語系科研論文集(第一期)[C];1992年

10 譚景春;;關(guān)于由名詞轉(zhuǎn)變成的形容詞的釋義問題[A];中國辭書論集2000[C];200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徐莉 潘永花 王昱虹 張群英 榮鈺;安全:從名詞到形容詞[N];網(wǎng)絡(luò)世界;2004年

2 靖江季市中學(xué) 李銀;高考作文語言如何出彩[N];成才導(dǎo)報.教育周刊;2007年

3 江蘇 爾東;電子大國與電子強國的區(qū)別[N];電子報;2006年

4 樓金;和諧與趨衡[N];經(jīng)理日報;2006年

5 ;從形容詞到名詞,從具名到匿名 [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06年

6 李國華;也說“樓××”類ABB式新詞[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7 呂俊;四個形容詞[N];上海金融報;2004年

8 康麗麗;ABB式形容詞初探[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9 小巖;為中國的大學(xué)加形容詞(下)[N];中國成人教育信息報;2001年

10 朱文獻(xiàn);名詞、動詞、形容詞的誤用[N];語言文字周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唐雯;類型學(xué)視角下西語形容詞在名詞短語中的位置及其與漢語形容詞定語的比較[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1年

2 蔡麗;程度范疇及其在補語系統(tǒng)中的句法實現(xiàn)[D];暨南大學(xué);2010年

3 李錦姬;現(xiàn)代漢語補語研究[D];復(fù)旦大學(xué);2003年

4 朱文文;現(xiàn)代漢語形容詞狀補語序選擇機制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xué);2008年

5 陳永莉;漢語動詞與相關(guān)句法成分的語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07年

6 李曉東;結(jié)果補語語義指向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xué);2008年

7 羅思明;英漢動結(jié)式的認(rèn)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09年

8 謝白羽;面向?qū)ν鉂h語教學(xué)的比較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1年

9 張景霓;毛南語動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06年

10 劉振平;單音形容詞作狀語和補語的對比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xué);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艷麗;漢語補語的英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xué);2007年

2 張丹鳳;《洛陽伽藍(lán)記》述補結(jié)構(gòu)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xué);2007年

3 夏艷;漢英補語對比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xué);2006年

4 任艷麗;“把”字句中的補語、時態(tài)助詞及其完句作用[D];遼寧師范大學(xué);2005年

5 胡艷麗;《尚書·周書》十四篇主謂句句型研究[D];揚州大學(xué);2010年

6 高曉;《三遂平妖傳》述補結(jié)構(gòu)淺論[D];曲阜師范大學(xué);2008年

7 馬恕鳳;狀語“更”與補語共現(xiàn)的制約機制考察[D];暨南大學(xué);2007年

8 王嬙;“透”和“通”作補語的比較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xué);2012年

9 趙麗娟;黑龍江方言附加式形容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xué);2004年

10 郭浩瑜;《紅樓夢》述補結(jié)構(gòu)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xué);2005年



本文編號:250252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50252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5680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