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納西族圖畫象形文字的象征意義
[Abstract]:......
【作者單位】: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東巴教通論”(項目批準號:04XZJ001)階段成果
【分類號】:H257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旭紅;淺析我國佛塔的建筑藝術(shù)成就[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5年02期
2 秦國林;20世紀西方文學批評理論平議[J];北方論叢;2002年03期
3 馬燕華;初級漢語水平留學生的第三聲聽辨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4 梁偉明;學術(shù)期刊的封面裝幀格調(diào)論[J];編輯學報;2000年02期
5 湯云航;女媧神話考源[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0年03期
6 戴峰;清初經(jīng)世文風的鼓蕩與轉(zhuǎn)折——以唐甄《潛書》為中心[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7期
7 劉宛;城市設計概念發(fā)展評述[J];城市規(guī)劃;2000年12期
8 劉曉梅;新詞語的詞源研究概述[J];辭書研究;2003年02期
9 張萍;從國家本位到公眾本位——建構(gòu)我國城市規(guī)劃法規(guī)的思想基礎[J];城市規(guī)劃匯刊;2000年04期
10 熊志輝;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對當代人的啟示[J];城市規(guī)劃匯刊;2002年05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道敏;民權(quán)刑法論[D];北京大學;2001年
2 楊正瓴;時間序列中的混沌判定、預報及其在電力系統(tǒng)中的應用[D];天津大學;2003年
3 鮑江;象征與意義:葉青村納西族宗教儀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4 岳峰;架設東西方的橋梁——英國漢學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5 田進文;從細胞到人體的陰陽五藏之演化及肝藏生理病理的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3年
6 鄭飛洲;納西東巴文字字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阮仁良;平原河網(wǎng)地區(qū)水資源調(diào)度改善水質(zhì)的機理和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劉立志;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政策發(fā)展的理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趙心愚;納西族與藏族歷史關(guān)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10 張衛(wèi)國;企業(yè)邊界理論與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小五;幾種被子植物幼苗的結(jié)構(gòu)、分化與演化[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2 閻偉;原始思維對《老子》和《莊子》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張積慧;中國旅游產(chǎn)業(yè)的形成及發(fā)展趨勢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1年
4 呂晶華;“臺灣意識”剖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2年
5 王勇茂;中國古代宇宙論的若干問題[D];西北大學;2000年
6 王美欽;寫實油畫技法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2年
7 劉崢;紫外光譜法在藥物多組分同時測定及相互作用分析中的應用[D];重慶大學;2002年
8 文峰;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地緣戰(zhàn)略·中國實踐[D];暨南大學;2003年
9 成蔭;南宋臨安飲食服務業(yè)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3年
10 張鳳海;法治視野中的政治文明[D];安徽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靜生;;納西東巴文隨筆三則[J];中國文字研究;2011年00期
2 習煜華;;納西東巴象形文字中的歷史沉淀[J];中國文字研究;2011年00期
3 ;我國語言文字知多少[J];天津政協(xié);2011年05期
4 劉悅;;對東巴文異體字中所見繁化現(xiàn)象的思考[J];閱江學刊;2011年03期
5 吳超;;納西東巴文字在現(xiàn)代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再生[J];青年文學家;2011年13期
6 胡文華;;納西東巴文會意兼聲字分析[J];中國文字研究;2010年00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和志武;;納西族古文字概況[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2 林向肖;;東巴文、東巴經(jīng)形成時代的探討[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輯)[C];1993年
3 和發(fā)源;;納西族圖畫象形文字的起源問題[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輯)[C];1993年
4 李佳;;東巴經(jīng)中與“茶”有關(guān)的常用語用字分析[A];2010年重慶市語言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楊甲榮;;東巴文[A];中國民族古文字[C];1982年
6 姜竹儀;;納西族的象形文字[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7 和力民;;東巴教與東巴文——論東巴教在東巴文發(fā)展中的作用[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輯)[C];1991年
8 王元鹿;;納西東巴文計數(shù)習俗中所見的原始思維[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輯)[C];1991年
9 唐漢章;;淺論東巴、東夷象形文字之演化[A];徐霞客與麗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10 石尚昭;吳支賢;;水族文字研究[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輯)[C];199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任佩;東巴文——傳承納西族文化的象形文字[N];中國檔案報;2001年
2 欣華;納西東巴文陷入失真困境[N];西部時報;2007年
3 江世震;納西語言文化教材出版[N];云南日報;2007年
4 本報記者 張琨邋實習記者 李鐸業(yè);讓更多納西族孩子會說納西話[N];西部時報;2007年
5 陳寶輝;活著的象形文[N];中國旅游報;2002年
6 記者 楊躍萍;讓“活”著的象形文字重煥生機[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7 李方清;活化石——東巴文[N];湖北日報;2005年
8 喻遂生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納西東巴文活著的原始文字[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9 本報記者 鄭立華;水書:水族古文化的神秘傳承[N];中國商報;2006年
10 張悅;民族語言漸消亡 徒留聲聲嘆[N];中國民族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和繼全;白地波灣村納西東巴文調(diào)查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2 鐘耀萍;納西族汝卡東巴文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3 鄧章應;西南少數(shù)民族原始文字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黃思賢;納西東巴文獻用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曾小鵬;俄亞托地村納西語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李靜;納西東巴文非單字結(jié)構(gòu)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胡文華;納西東巴文形聲字研究及其文字學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悅;基于異體現(xiàn)象描述的東巴文字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霞;納西東巴經(jīng)《恩恒尼汝、高勒高趣的故事》字釋及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2 孔明玉;納西東巴經(jīng)《給死者換壽歲》字釋及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3 鄭長麗;《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跋語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4 梁進;納西東巴經(jīng)《哥來秋招魂的故事》版本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5 張毅;納西東巴經(jīng)《黑白戰(zhàn)爭》字釋及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6 劉lm雪;納西東巴經(jīng)《大祭風·超度男女殉情者·制作木身》字釋及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7 楊陽;納西東巴文動物字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8 李佳;《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祝福語用字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李子涵;納西族四種文字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全華玲;納西象形文字在視覺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紡織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4905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490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