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受控之魯迅的翻譯選擇
[Abstract]:Lu Xun's transl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publication of Foreign novels in 1909. According to the manipulation theory, Lu Xun's choice before 1909 was to accept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poetic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o that he was under control, and then the choice was to challenge and transcend these manipulation factors to achieve self-control. This paper focuses on Lu Xun'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the early controlled state, discusses his controlled mainstream ideology, poetics form and the concrete controlled embodiment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reversal in the future. It is found that Lu Xun is a continuous system in the early stage and the later challenge, which accumulates uneasiness and dissatisfaction in the early stage, and explodes and reverses in the later stage. Therefore, without early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free translation, we may not be able to achieve the idea of literal translation in the later period.
【作者單位】: 成都體育學院;
【分類號】:H05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黃碧蓉;;翻譯策略之于漢外文化雜合:魯迅的求索和現(xiàn)實的思考[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05期
2 劉嫦;也談歸化和異化[J];外語學刊;2004年02期
3 鄒白茹;張景華;;超前的現(xiàn)代性[J];外語學刊;2007年04期
4 黃碧蓉;;雜合背景下的翻譯策略與文化身份構(gòu)建[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5 王巍;;操控論三要素對晚清小說翻譯政治功利性的闡釋[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旭;魯迅對弗洛伊德學說的借鑒與運用[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2 翟紅梅;姜家濤;;林語堂《浮生六記》英譯研究述評[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3 王冬杰;劉杰輝;;“林譯小說”中的贊助人因素初探[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4 方習文;;陳獨秀抨擊“桐城派”探因[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0期
5 傅道彬,王秀臣;海藏樓內(nèi)外的鄭孝胥[J];北方論叢;2005年01期
6 陳方競;;“文學史上的失蹤者”:穆木天——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左翼文學論(三)[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7 劉洪濤;劉倩;;論林譯小說《迦茵小傳》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吳琳;歷史的選擇——談魯迅的“直譯”觀[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9 楊文彬;;現(xiàn)代作家版權(quán)啟示錄[J];編輯之友;2011年02期
10 高興;;“為斯文一線之延”的“風雅”之爭——論林紓的古文觀及其歷史際會[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陳平原;;古典散文的現(xiàn)代闡釋[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學藝術(shù)的對話與共生”中國文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郝明工;;世紀文學的中國命名——關(guān)于“從新時期文學到新世紀文學”的若干思考[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楊琥;;嚴復與章士釗關(guān)于“民約論”的論爭[A];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誕辰150周年紀念論文集[C];2004年
4 王觀泉;;兵燹與弦歌[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一輯)[C];2007年
5 林志宏;;“我的朋友胡適之”:1920年代的胡適與清遺民[A];近代中國(第十八輯)[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勝璋;林紓古文論綜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2 彭建華;晚清民初的法國文學接受[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3 楊玲;林譯小說及其影響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肖曼瓊;翻譯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周羽;清末民初漢譯小說名著與中國文學現(xiàn)代轉(zhuǎn)型[D];上海大學;2010年
6 胡樹毅;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病態(tài)人物敘事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7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shù)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靳叢林;竹內(nèi)好的魯迅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9 蘇暢;俄蘇翻譯文學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D];吉林大學;2009年
10 蘇懿;魯迅現(xiàn)代倫理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育江;劉熙載文藝批評思想研究[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0年
2 保菁菁;“改寫理論”視角下《湯姆叔叔的小屋》三個中譯本語言多樣性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慧;世紀之交的深遠回響[D];南昌大學;2010年
4 李明;辜鴻銘譯《論語》的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D];大連外國語學院;2010年
5 莊小珊;明清福建曲家考[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唐曉麗;從意識形態(tài)、詩學和贊助人看小說《回顧:公元2000-1887年》的三個中譯本[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園;從林譯《巴黎茶花女遺事》看譯入語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對翻譯的影響[D];中南大學;2010年
8 陳蔚;魯迅人道主義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9 路保安;論嚴復的天演哲學與中西文化比較會通[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10 章小亮;夏曾佑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莫遜男;從歸化到異化——魯迅翻譯策略探索[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2 王宏志;民元前魯迅的翻譯活動─—兼論晚清的意譯風尚[J];魯迅研究月刊;1995年03期
3 王宏志;能夠“容忍多少的不順”?——論魯迅的“硬譯”理論[J];魯迅研究月刊;1998年09期
4 郎琳;小說敘事傳統(tǒng)與小說翻譯策略[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5 盧壽榮,張淼;魯迅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及評價[J];山東外語教學;2002年05期
6 宋學智;從文化觀看文學翻譯的指導原則——“揚長避短論”評析[J];外語教學;2003年05期
7 潘紅;歸化還是洋化——談翻譯過程中文化信息的求真[J];外語教學;1999年01期
8 孫會軍 ,鄭慶珠;翻譯與文化“雜合”[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04期
9 程翔章;中國近代翻譯文學的興盛及其原因[J];外國文學研究;1998年04期
10 劉重德;“歐化”辨析——兼評“歸化”現(xiàn)象[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朝;大貓;;母象王妃的驚天情殤[J];意林(少年版);2010年02期
2 孫冬梅;;淺析“全球化”語境下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必要性[J];文教資料;2010年02期
3 蔣寅;;理論的巨人 批評的矮子——漫說王夫之詩學的缺陷[J];文史知識;2010年03期
4 夏可君;;失蹤者的詩學[J];詩林;2010年01期
5 董可可;;當“魯智深”來臨的時候[J];第二課堂(初中);2010年Z1期
6 王平;;試析全國美展遭遇肯定與否定兩極化的傾向[J];國畫家;2010年01期
7 吳川;;向自己挑戰(zhàn)[J];公民導刊;2010年01期
8 鐘聞;;“東亞詩學與文化互讀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9 李瑋煒;;浪漫主義詩學的自然進化思想[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10 歐衛(wèi)軍;;人民的立場是當前文學價值觀重建的立足點[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子斌;;旅游社會學研究進展[A];旅游學研究(第五輯)[C];2010年
2 王聯(lián)榮;;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民辦學校教師隊伍建設(shè)研究 新時期學校總務(wù)處思想政治工作之管見[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程文忠;;論手機文化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影響和對策[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9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一)[C];2010年
4 熊家良;;日常生活的詩意呈現(xiàn)——阿毛的詩歌近作瑣議[A];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阿毛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夏可君;;暗冷而優(yōu)雅的語調(diào):阿毛詩歌的姿態(tài)[A];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阿毛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梁艷萍;;在場的詩者——阿毛新世紀創(chuàng)作批評[A];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阿毛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楊中標;;阿毛:詞語疊加的高度——阿毛詩歌的當下意義[A];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阿毛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霍俊明;;真實的黑暗來自俗世的反面——為《當哥哥有了外遇》而辯[A];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阿毛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楊匡漢;;飲之太和[A];中國新詩:新世紀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兩岸四地第三屆當代詩學論壇論文集[C];2010年
10 張?zhí)抑?;90年代詩歌“遺產(chǎn)”——新世紀詩界觀察札記之一[A];中國新詩:新世紀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兩岸四地第三屆當代詩學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經(jīng)濟全球化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shè)[N];光明日報;2011年
2 謝冕 詩歌理論家;時代呼喚詩歌的擔當[N];人民日報;2011年
3 劉明;煙臺“365”消防服務(wù)質(zhì)量管理體系再次通過國家認證中心認證[N];人民公安報 消防周刊;2011年
4 劉明;煙臺“365”消防服務(wù)質(zhì)量管理體系再次通過國家認證中心認證[N];人民公安報 消防周刊;2011年
5 ;經(jīng)濟全球化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shè)[N];光明日報;2011年
6 謝冕 詩歌理論家;時代呼喚詩歌的擔當[N];人民日報;2011年
7 通訊員 石治榮;2010,中鐵四局二公司實現(xiàn)安全年[N];中華建筑報;2011年
8 羅本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建設(shè)[N];光明日報;2011年
9 徐佳;好萊塢豐收年?[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1年
10 劉未;我國青年對民族史詩缺乏關(guān)注[N];中國藝術(shù)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仁香;梁宗岱詩學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2 高磊;清代宋詩選本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殷學國;中國詩學漁樵母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艷峰;從依附到自覺[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代云紅;中國文學人類學基本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魏春春;船山詩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祝伊湄;張之洞詩學及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立娟;東南亞華文文學流脈的跨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9 鄭霞;“沒有新的語言就沒有新的世界”—巴赫曼小說中的語言批判與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批判哲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崔紹懷;中國魯迅《野草》研究史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孔真;西方當代空間化敘事理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段瑩;安史之亂與天寶大歷之際的詩風演變[D];北京大學;2010年
3 付嵐;通過比較《京華煙云》三譯本看意識形態(tài)及詩學對翻譯的操控[D];燕山大學;2010年
4 蔡明明;圖像傳播時代兒童詩歌詩“畫”關(guān)系探求[D];西南大學;2010年
5 何桂平;讓蒙面人說話[D];西南大學;2010年
6 潘琴;詩畫關(guān)系與蓉子詩歌的意境建構(gòu)[D];西南大學;2010年
7 張玲;埃德加 愛倫 坡的美學思想與詩論[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8 宋軍美;“詩學誤讀”視角下艾麗斯 默多克三部小說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0年
9 馬亞琴;“別有用心”的重構(gòu)[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苗有弟;轉(zhuǎn)型時期中國政治文化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4826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482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