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匯類型對語音變異的制約——以江蘇溧水“街上話”為例
[Abstract]:Taking the phonetic variation of "street dialect" in Lishu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restriction of vocabulary type on phonetic variati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lexical types have a restricted effect on phonological variation, and different types of vocabulary have different constraints on phonological vari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orrowing of Putonghua word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nfluence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other word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nunciation of Mandarin words is promoted gradually from "common words / square common words" to "inherent words". The influence of Putonghua on dialects and their acceptance of Putonghua is a gradual and dynamic process.
【作者單位】: 南京曉莊學院人文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10YJA740031) 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10YYB005)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0SJD74001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H17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勛寧;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04期
2 付義榮;南京市語言使用情況調(diào)查及其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裴文;語言流變過程狀態(tài)的時空觀解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2 汪一為;認識當前社會現(xiàn)象的兩把鑰匙——階級分析法和階層分析法[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3 李慧敏;江淮官話的歸屬與特征研究概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4 王燕靈;關(guān)于少數(shù)民族漢語詞匯教學中新詞新義的思考[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張德新;;漢陰方言語法研究[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1期
6 李云龍,王玉蘭;詞義演變原因芻探[J];保定師專學報;2000年03期
7 陳保亞;;從語言接觸看歷史比較語言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8 郭強;試論中國社會結(jié)構(gòu)的斷裂與轉(zhuǎn)型[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04期
9 粟守廉;改革開放前后我國社會階層構(gòu)成的變化及幾點思考[J];北方論叢;2003年06期
10 馮培;社會變革中的大學青年與高等教育[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又清;;以毛澤東統(tǒng)戰(zhàn)理論為指導,做好在新社會階層中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段京肅;;社會關(guān)系的變化與信息傳播權(quán)利的轉(zhuǎn)移[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shù)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3 李紅濤;;強勢與弱勢分割——信息傳播資源分配結(jié)構(gòu)的動態(tài)觀察[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4 李小勤;;中國傳媒對“他者”的再現(xiàn):《南方周末》的農(nóng)民(工)報道之內(nèi)容分析,1984-2002年[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5 陳紅梅;;試析網(wǎng)絡(luò)傳播與傳統(tǒng)媒體的關(guān)系及其影響[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6 榮寧;;新中國社會階層演變與民主監(jiān)督制度建設(shè)[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李予軍;;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城市化發(fā)展與語言的變遷[A];第二屆城市科學論壇論文集[C];2006年
8 殷樹林;;也論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A];黑龍江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周軼;;普通話兒化音的測試和培訓對策[A];首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10 王暉;;普通話水平測試中的詞匯、語法問題[A];第二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廷玉;贛方言特征詞研究[D];暨南大學;2001年
2 宋福范;執(zhí)政條件下黨的先進性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3 江荻;論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謝建猷;廣西平話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俞理明;漢語縮略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6 廖美珍;問答:法庭話語互動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蔡永蓮;高等教育非公共消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8 吳云霞;萬榮方言語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9 石滄金;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史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10 祁型雨;利益表達與整合[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解海江;漢語方言義位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2 李芳;論商務(wù)談判中的禮貌語言策略[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3 章黎平;《廣韻》止攝字在膠遼官話中的演變[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章文靜;江淮方言、漢語普通話和英語標準發(fā)音語音體系的對比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郝會麗;論新聞?wù)Z體[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鄧曉華;疑問句的功能偏離——轉(zhuǎn)喻功能及其實現(xiàn)[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譚代龍;《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詞匯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8 張曉萍;國家—社會視域下的權(quán)利—權(quán)力與權(quán)利—義務(wù)[D];黑龍江大學;2002年
9 陽欣;《大正藏》音注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10 黨晨飛;土地制度變遷與中國現(xiàn)代化[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周煒;影響拉薩城鎮(zhèn)居民雙語使用的若干因素——1999年西藏城鎮(zhèn)居民語言使用調(diào)查報告之一[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2 曹志耘;;漢語方言:一體化還是多樣性?[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01期
3 張先亮;中學生普通話水平的現(xiàn)狀與對策[J];語言文字應(yīng)用;2000年04期
4 齊滬揚,朱琴琴;上海市徐匯區(qū)大中小學生稱謂語使用情況調(diào)查[J];語言文字應(yīng)用;2001年02期
5 謝俊英;;中國不同民族群體對普通話的態(tài)度差異分析[J];語言文字應(yīng)用;2006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瞿靄堂;藏語中的異根現(xiàn)象[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2期
2 劉虹;;大連話語音差異與社會因素之間的關(guān)系[J];語言研究;1986年02期
3 周一民;口語“這、那、哪”的語音變異[J];漢語學習;1987年02期
4 周玉忠;;英詩的語言變異[J];固原師專學報;1988年03期
5 徐通鏘;;語言變異的研究和語言研究方法論的轉(zhuǎn)折(下)[J];語文研究;1988年01期
6 熊慶年;錢大昕音轉(zhuǎn)說試析[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89年04期
7 鄧浩;;論現(xiàn)代維吾爾語語素的語音[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89年03期
8 沈孟瓔;陸文夫作品中語言變異手段的運用[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03期
9 黃行;;廣西龍勝勉語的語音變異[J];民族語文;1990年01期
10 陳宗振;現(xiàn)代維吾爾語詞根的語音變異及同根異形詞[J];語言與翻譯;1992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陳善廣;姜淇遠;;語音技術(shù)用于提高人—機系統(tǒng)工效的可行性實驗研究[A];第二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2年
2 徐近霈;劉明寶;楊子云;;高噪環(huán)境下頑健語音特征抽取[A];第三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4年
3 呂成國;周健;諸光;王承發(fā);徐近霈;;高噪聲有變異語音庫的建立[A];第五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8年
4 張翠玲;崔景旭;譚鐵君;;話者語音自身變異和話者之間差異的實驗研究[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5 楊俊杰;李曉勇;崔效義;李敬陽;王莉;馮祖;;雙胞胎語音共振峰頻率特性的差異性研究[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6 邢向東;;陜北晉語沿河方言語法成分的語音變異[A];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第三屆官話方言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王安琛;;網(wǎng)絡(luò)語境下語音變異的認知淺解[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陳建偉;臨沂方言和普通話的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2 王仲黎;祁陽方言語音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海燕;海南閩語人稱代詞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黃曉佳;《哈克貝利·芬歷險記》文體的功能主義分析[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3年
3 梅麗;日本學習者習得普通話舌尖后音的語音變異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4 管延增;青島城區(qū)尖團音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5 李娟;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作品的變異文體翻譯[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6 陳瑤;語音變體成因分析的“多條件疊加式滿足”模型[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書倉;形式變異與精神表達[D];河北大學;2005年
8 宋學東;語音變異及其語用意義[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9 陳衛(wèi)強;廣東從化粵客方言語音變異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白蘭;英語專業(yè)研究生的英語語音變異[D];吉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4387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43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