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布依語中固有詞的送氣音
[Abstract]:The original words of Buyi only appear in some dialects in the third dialect area, which mainly appear in the third tone. The breath of the third dialect is not original.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still the imbalance of phonological structure caused by phonetic simplification. In order to fill in the blanks and obtain a new balance, the aspirated tone was introduced in the 3rd tone. A large number of loanwords borrowed from Chinese break through the pattern of Buyi phonetic system and promote the production of aspirating sou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is only a inducing factor.
【作者單位】: 遵義師范學院中文系;
【基金】:遵義師范學院科研資金課題《鎮(zhèn)寧布依語方言研究》(批準號:2008002)
【分類號】:H26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韋樹關;壯侗語族語言送氣音聲母來源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2 曹廣衢;從布依語的方音對比研究考察布依語聲母和聲調(diào)相互制約的關系[J];貴州民族研究;1984年03期
3 黃泉熙;試論壯侗語族語言的送氣音聲母消失問題[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4 張均如;;壯侗語族塞擦音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J];民族語文;1983年01期
5 張均如;;廣西中南部地區(qū)壯語中新借詞讀音的發(fā)展[J];民族語文;1985年03期
6 梁敏,張均如;;侗臺語族送氣清塞音聲母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J];民族語文;1993年05期
7 吳福祥;;關于語言接觸引發(fā)的演變[J];民族語文;2007年02期
8 梁敏;;再論侗臺語送氣清塞音的產(chǎn)生——與韋樹關同志商榷[J];民族語文;2007年03期
9 曾曉渝;;從漢借詞看侗臺語的送氣聲母[J];民族語文;2009年02期
10 曾曉渝;;論次清聲母在漢語上古音系里的音類地位[J];中國語文;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建國;湘語果攝字的歷史層次[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2 錢虹;;《現(xiàn)代漢語詞典》聯(lián)綿字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3 伍巍,蔣尊國;漢語方言中表示“撥出(飯菜)”的“減”[J];辭書研究;2005年03期
4 胡文群;談輕聲及其重要性[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5 孫銳欣;廿八都話的中塞調(diào)的實驗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01期
6 孫宏開;關于漢藏語系分類研究中的一些問題[J];國外語言學;1995年03期
7 廖慈惠;李向奇;;文化接觸、語言接觸與美國英語演變的類型和機制[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8 曾曉渝;略談語音的演變[J];達縣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9 李輝,李昕,楊寧寧,文波,侯井榕,黃興球,金建中,金力;遺傳和體質(zhì)分析草苗的起源[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4期
10 李莎;;輕聲的宏觀歷史發(fā)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彭云帆;;普通話水平測試評分差異中的語感作用[A];首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覃夕航;;普通話元音/γ/的性質(zhì)和音值分析[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仲黎;祁陽方言語音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2 番秀英;漢語和泰語個體量詞對比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3 李鳳杰;漢英對比韻律系學中的若干問題[D];南開大學;2010年
4 張雷;黎語志強話參考語法[D];南開大學;2010年
5 邱磊;鄂東北江淮官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梁敢;壯語體貌范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7 王雪梅;內(nèi)蒙古晉語涼城話及其變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王懷榕;茶洞語的漢語借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9 白萍;內(nèi)蒙古額爾古納俄羅斯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10 趙翠陽;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韻類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芬;龍崗壯語語音系統(tǒng)特點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高鮮菊;漢泰語諺語對比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賴華平;來賓小平陽儂話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明悅;峰巖仡佬語及方言內(nèi)部比較[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禚韜;龍口方言與普通話“兒化”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6 尚新麗;邢臺方言的語流音變[D];河北大學;2009年
7 姜巍;河北辛集方言語音調(diào)查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8 胡紅淵;侗英人體隱喻的對比分析[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鄭巧梅;《等韻一得》音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10 陳新國;安新方言兒綴音變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韋樹關;壯侗語族語言送氣音聲母來源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2 巫凌云;;西雙版納古傣文塞音聲母考[J];民族語文;1979年04期
3 倪大白;;談水語全濁聲母b和d的來源[J];民族語文;1980年02期
4 陳乃雄;;五屯話初探[J];民族語文;1982年01期
5 藍慶元;壯語中古漢語借詞及漢越語與平話的關系[J];民族語文;2001年03期
6 曾曉渝;高田壯語的聲調(diào)演變[J];民族語文;2001年04期
7 吳安其;語言接觸對語言演變的影響[J];民族語文;2004年01期
8 黃行;語言接觸與語言區(qū)域性特征[J];民族語文;2005年03期
9 曾曉渝;;三江侗語中古漢語借詞[J];民族語文;2006年04期
10 吳福祥;;關于語言接觸引發(fā)的演變[J];民族語文;2007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軍;;漢語和韓國語中數(shù)詞及使用的對比研究[J];才智;2009年18期
2 黃貞姬;;韓國語漢字詞研究綜述[J];東疆學刊;2007年01期
3 譚曉平;;勉語早期漢語借詞全濁聲母探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4 李得春;;古代韓國漢字特殊用法綜述[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5 劉興均;;漢語、壯語和韓語動物類名物詞音義關系初探[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6 馬猛;李鐘善;王芳;;漢韓翻譯中漢字詞的使用方法[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7 朱建祥;;論漢語詞后綴“化”及其英譯[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8 張劍南;;由Norman Conquest談英語詞匯[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年13期
9 梁敏;;再論侗臺語送氣清塞音的產(chǎn)生——與韋樹關同志商榷[J];民族語文;2007年03期
10 劉劍三;楊學前;;臨高木偶戲?qū)εR高語漢借詞的影響[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韋名應;曹凱;;仡佬語方言鼻音聲母的發(fā)音特征[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2 祖麗皮亞·阿曼;艾斯卡爾·艾木都拉;吾守爾·斯拉木;呼和;鄭玉玲;;維吾爾語雙音節(jié)詞韻律特征聲學分析[A];第八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暨慶賀吳宗濟先生百歲華誕語音科學前沿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陳明君;;韓語英譯詞的音系研究—音節(jié)界線的變動和增音[A];第七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暨語音學前沿問題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6年
4 涂良軍;;語言調(diào)查和比較中應重視同義詞的作用[A];第38屆國際漢藏語會議論文提要[C];2005年
5 胡松柏;;贛東北方言詞匯接觸的表現(xiàn)[A];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第三屆官話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孟柱億;;韓國人漢語詞語偏誤分析[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7 吳定川;;布依語新興語法現(xiàn)象分析[A];布依學研究(之七)——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8 周國炎;;現(xiàn)代漢語借詞在布依語中的地位[A];布依學研究(之二)——貴州省布依學會首屆年會暨第二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0年
9 宣德五;;朝鮮文字的變遷[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漢語與韓國語比較研究[N];光明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崔紅花;漢韓日體詞修飾詞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2 黃貞姬;韓國語漢字形容詞研究[D];延邊大學;2009年
3 譚曉平;江永勉語與漢語的接觸與演變[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4 包薩仁;蒙古語族東鄉(xiāng)語與漢語的接觸研究[D];北京大學;2006年
5 李彥潔;現(xiàn)代漢語外來詞發(fā)展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6 雙山;蒙古語科爾沁土語詞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7 趙娟廷;漢韓公文語體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石磊;韓中人稱名詞后綴對比[D];延邊大學;2010年
2 張春艷;韓國語單位性依存名詞與漢語量詞的對比[D];延邊大學;2010年
3 邰利明;滿語中的蒙古語借詞[D];黑龍江大學;2010年
4 王程敏;《初級韓國語》詞匯分布的計量學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5 吳向麗;外來詞對維吾爾語的影響[D];新疆大學;2010年
6 通力嘎;關于科爾沁土語用于和幼兒交流的昵語[D];內(nèi)蒙古大學;2010年
7 趙津瑩;韓國語與中國朝鮮語報紙語言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李秀成;關于韓國語漢字詞和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對比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劉靜;關于現(xiàn)代日語中“つ/ツ”的考察[D];吉林大學;2009年
10 祁春娜;外來詞在俄羅斯大眾傳媒中的功能[D];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3980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398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