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語言經驗主義傳統(tǒng)視域中的語言與文化——從洛克“語言范疇論”到沃爾夫“語言決定論”

發(fā)布時間:2018-11-23 17:59
【摘要】:整個語言學史可以分為經驗主義語言傳統(tǒng)和理性主義語言傳統(tǒng)。經驗主義傳統(tǒng)重視語言與社會、歷史、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理性主義傳統(tǒng)注意語言結構本身,而不在乎語言之外的東西。通過梳理西方經驗主義語言學家對語言和社會文化的探討,深刻地理解語言對于主體人和文化世界的意義。語言地位的變化經歷了從作為思想和經驗的表現(xiàn)工具到語言具有認識世界的功能,最后到語言作為本體的確立。每個社會和文化中的語言的文字和結構都表現(xiàn)了那個社會和文化自身的觀念和價值。
[Abstract]:The whole history of linguistics can be divided into empiricism and rationalism. The empiricist tradition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 history and culture, while rationalist tradition pays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rather than anything other than language. By combing the western empiricist linguists' discussion on language and social culture, the significance of language to the subject and the world of culture is deeply understood. The status of language has changed from being a tool of thought and experience to having the function of knowing the world, and finall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language as the Noumenon. The words and structures of the language in each society and culture express the concept and value of that society and culture itself.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H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剛;名稱來源問題的哲學意蘊——論柏拉圖《克拉底魯篇》對名稱來源問題的探討及其哲學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2 陳海燕;英語新詞的文化現(xiàn)象[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3 歐陽妃;;轉換生成語法對漢語歧義現(xiàn)象的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4 趙曉芳;;語言天空下的別樣風景——關于《馬橋詞典》的語言哲學解讀[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5 辜正坤;比較文學的學科定位及元—泛比較文學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6 徐通鏘;思維方式與語法研究的方法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7 李晗蕾;《國語學草創(chuàng)》與現(xiàn)代語言學[J];北方論叢;2003年02期

8 朱志平;作為應用語言學分支的對外漢語教學[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9 岑運強;把握語言學發(fā)展史的總脈絡——試論“五段兩線三解放”[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武小軍;;川北隱語的下位類型:行話、歇后語論說[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郭中;;論語言符號任意性和理據(jù)性的對立統(tǒng)一[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歐妮;;突顯地域性 增強實用性——由通用對外漢語口語教材的不足引起的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3 倪梁康;;人的理念:天性還是歷史?——由洪堡語言世界觀思想引發(fā)的問題討論[A];“現(xiàn)象學與政治學”國際現(xiàn)象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第十二屆現(xiàn)象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林雄奇;;三位一體:Halliday元語功能的哲學解讀[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徐時儀;;略論漢語文白轉型與平民意識[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6 林雄奇;;Halliday語法隱喻的詩性功能[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探要[D];上海大學;2010年

3 王航贊;邁克爾·達米特的語義學思想研究[D];山西大學;2009年

4 阿地力江·阿布來提;少數(shù)民族權利刑事法律保護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5 謝立忱;當代中東國家邊界與領土爭端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6 劉文正;《太平經》動詞及相關基本句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7 王光和;西方文化影響下的胡適文學思想[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8 李春陽;白話文運動的危機[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9 金順吉;韓漢語人稱代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10 朱一凡;翻譯與現(xiàn)代漢語的變遷(1905-1936)[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小英;幼兒教師教學語言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席志武;雅克·德里達解構符號學與美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賈少寧;漢語塞音韻尾對英語清塞音尾負遷移的實驗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4 馮莉;《國語》自然類名物詞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柏;含“和”建筑名稱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6 錢寧羅;18-19世紀西方語言學與揚州學派語言研究簡論[D];揚州大學;2010年

7 岳秀文;“不”和“沒有”的認知考察及留學生習得“不”和“沒有”的偏誤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8 董力燕;解釋學視野下的翻譯過程研究[D];河北大學;2008年

9 張書理;概念與現(xiàn)實中的“凱爾特人”[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唐盈;英語指示語的先用與反先用現(xiàn)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步升;;鷓鴣天[J];星火;2010年01期

2 ;“萬事紅”杯社會百態(tài)征文大獎賽啟事[J];東方劍;2010年01期

3 ;社會底片[J];新聞世界;2010年01期

4 王通;;王守仁心學思想形成淺析——王守仁個人心學體系的形成[J];商業(yè)文化(學術版);2010年01期

5 王靜;;《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課程教學分析[J];云夢學刊;2010年01期

6 加高;;淺析《十日談》的隱喻對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J];青年文學家;2010年01期

7 ;社會底片[J];新聞世界;2010年02期

8 馬立立;;社會的發(fā)展對英語詞匯的影響[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年03期

9 劉濤;;老舍佚文三篇輯校[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年02期

10 楊忠;;語言相對論與語義研究視角摭議[J];外國問題研究;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衛(wèi);;科學實踐中的儀器——兼論科學進步的標準[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2 畢玉德;陳潔;呂春燕;;朝鮮語句子語義角色標注研究[A];中國計算機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7-2009)[C];2009年

3 陸志遠;;夸美紐斯適應自然教育原則的歷史啟示[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C];2009年

4 張麗;;論近代英國自然主義科學教育觀[A];教育的傳統(tǒng)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C];2009年

5 羅鋒;;尋找“物化”之旅:傳播批判思想蹤跡與語境分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曹維彬;;文化視角下的中國[A];文化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思考——第七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7 鄒詩鵬;;啟蒙的邊界[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Enlightenment and Its Contemporary Reevaluation[C];2009年

8 顏廷真;陳喜波;曹小曙;孫魯健;;人文地理學與風水文化之間關系初探[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9 劉海龍;;從當代多元“生態(tài)”視角反觀風景園林的生態(tài)基礎[A];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09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陸志遠;;夸美紐斯適應自然教育原則的歷史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青華;安全生產要杜絕“經驗主義”[N];中國冶金報;2010年

2 ;中華文化世界論壇集中研討 中華文化與南亞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N];中國民族報;2010年

3 記者 俞艷婷 區(qū)新聞信息中心 馮成 王思一;德勤文化園:非遺文化也能別具休閑味[N];嘉興日報;2010年

4 ;中華文化世界論壇集中研討 中華文化與南亞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N];中國民族報;2010年

5 記者 俞艷婷 區(qū)新聞信息中心 馮成 王思一;德勤文化園:非遺文化也能別具休閑味[N];嘉興日報;2010年

6 ;中華文化世界論壇集中研討 中華文化與南亞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N];中國民族報;2010年

7 記者 俞艷婷 區(qū)新聞信息中心 馮成 王思一;德勤文化園:非遺文化也能別具休閑味[N];嘉興日報;2010年

8 ;中華文化世界論壇集中研討 中華文化與南亞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N];中國民族報;2010年

9 記者 俞艷婷 區(qū)新聞信息中心 馮成 王思一;德勤文化園:非遺文化也能別具休閑味[N];嘉興日報;2010年

10 ;中華文化世界論壇集中研討 中華文化與南亞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N];中國民族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城;身體—主體·語言·說話主體[D];吉林大學;2010年

2 劉偉;超越相對主義科學觀的探索和趨勢[D];吉林大學;2009年

3 黃桂英;中國共產黨保持和發(fā)展自身先進性的理論與經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錢風華;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邱廣軍;基督教與近代中國東北社會(1866-1931)[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宗杰;新世代女性文學の位相[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王冬青;中國中山公園特色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9年

8 龐廣儀;粵漢鐵路早期歷史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9 金兵;民國時期職業(yè)指導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10 關金花;蒙古族英雄史詩的結安答母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婷婷;論《阿姆斯特丹》中的死亡、尊嚴與話語[D];浙江大學;2010年

2 周妍;身體,,審美的存在——梅洛—龐蒂身體美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3 袁文彬;狄爾泰的體驗概念與詮釋學[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平平;哪種自然主義認識論?[D];復旦大學;2010年

5 李貝貝;洛克倫理思想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文倩;“身體”視角與美術形象[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高竹;隱喻視角下的歇后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艷;羅蒂新實用主義真理觀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0年

9 金娟;試論休謨對形而上學的批判[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10 沈姍姍;論概念隱喻與人的體驗的關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35231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35231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9ca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