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翻譯功能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11-20 12:40
【摘要】:翻譯不僅是一種跨語言的交際行為,也是一種跨文化的傳播過程和交流活動。人類自有文化開始就有傳播在進行,傳播促進文化發(fā)展,異語文化之間的傳播屬于跨語言和跨文化的傳播,必須通過翻譯才能夠實現。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翻譯就沒有異語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與發(fā)展?v觀中外社會歷史文化發(fā)展的歷程,從歐洲的文藝復興,到印度佛教的西土東傳,再到中國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無不證明了翻譯在社會歷史文化變遷中所發(fā)揮的獨特而巨大的作用。 綜觀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中外翻譯活動及翻譯理論的發(fā)展,最突出的是翻譯研究學派的理論,它把翻譯研究和文化研究結合起來,實現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又進而提出文化研究的“翻譯轉向”,把翻譯置于社會文化語境中,研究其社會文化功能和作用。鑒于此,翻譯和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便成為了本文研究的重心:即在跨文化傳播的視野下,結合跨文化傳播學的原理,運用描述性翻譯研究方法,采納翻譯文化研究學派研究范式,以翻譯目的論為理論依據,分析、闡述翻譯的社會歷史文化功能。也就是把翻譯置放于跨文化傳播的語境中,從宏觀、動態(tài)、外部的視角探究翻譯活動(包括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活動)和翻譯作品對目的語社會歷史文化的發(fā)展變遷所產生的巨大作用。 本研究擬采用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按照文獻綜述、原理參照、主題闡述、實證描述以及意義分析的邏輯思路,本文的章節(jié)設置及主要內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首先回顧國內外翻譯研究的發(fā)展歷史、現狀和主要理論研究派別,著重介紹了學者們對翻譯社會文化功能這一課題所進行的研究,分析了翻譯的文化研究學派提出的翻譯研究“文化轉向”的時代背景、內在原因、哲學基礎及其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得出“文化轉向”是翻譯研究的必然趨勢的結論。在當前,,文化研究的“翻譯轉向”是我們面臨的又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即研究在跨文化傳播語境中,翻譯在目的語社會歷史文化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包括如何起作用以及作用的效果如何等。也就是說,本文不僅關注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也考察文化研究的“翻譯學轉向”這一學術動態(tài)。 第二章主要是關于對翻譯研究的新視角——跨文化傳播學的研究,介紹了跨文化傳播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功能。跨文化傳播學源自傳播學,所以貫穿這部分的主線是從傳播的模式和功能演進到跨文化傳播的模式和功能:從拉斯韋爾傳播過程的“5W”模式(即誰、說什么、通過何種媒體渠道、對誰及產生什么效果)到布雷多克的7要素模式(在5W模式基礎上,增加了在“什么情況下”和“為了什么目的”),針對翻譯作為跨文化傳播方式的特殊性,本文又增加了一項“使用何種傳播方式”,一方面進一步完善了跨文化傳播的模式,另一方面也引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主題:跨文化傳播視野下的翻譯功能。 第三章主要是從跨文化傳播視角研究翻譯,首先對翻譯概念進行再認識。以前的研究大多是從研究文學翻譯入手,而本研究則把研究范圍擴大到文化層面,從而擴大了翻譯的內涵和外延。因為文化包羅萬象,對文化的翻譯也就無所不包,不僅有文學翻譯,還有科技翻譯、制度翻譯、習俗翻譯,甚至器物翻譯等文化翻譯形式。其次,根據上一章闡述的跨文化傳播八要素一一對應地確認了翻譯的跨文化傳播本質屬性。最后,對“文化翻譯”及“翻譯文化”進行了界定,認為從文化翻譯到翻譯文化的過程,就是從翻譯開始到產生效果后翻譯功能的實現過程,繼而闡釋了翻譯的跨文化傳播功能。 本文第四章以佛經的漢譯及傳播為例,對翻譯的傳播作用進行了實證描述。首先描述了佛教傳入前中國社會的原生態(tài)文化或本土文化,其目的在于立此存照,以資比較,來觀(翻譯傳播之)后效。然后以佛教傳入的歷史為主線,通過描述性、實證性的分析研究,探討翻譯對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和文化變遷所起的作用,并藉此強調翻譯在跨文化傳播及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文化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 接下來的第五章是通過個案分析,選擇幾個典型個案,包括嚴復和林紓的改寫翻譯、《湯姆叔叔的小屋》的漢譯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在中國的譯介和傳播等,把譯者、譯作、翻譯策略、文學、社會思潮等作為切入點進行重點分析,使翻譯的作用和社會文化功能更加具體而清晰。 第六章作為結論部分,從歷史發(fā)展觀視角分析了中國歷史上經過幾次翻譯高潮之后中國的社會、歷史和文化所發(fā)生的變化和變遷,而這一切變化和變遷都是受外來文化在中國的譯介和傳播的影響,并藉此提出“后翻譯時代”、“顯形翻譯”和“隱形翻譯”等概念,同外來文化翻譯發(fā)生之前的中國社會狀況進行對比,進而說明翻譯在中國社會歷史文化變遷中的功能和作用。本章還從正反兩方面來說明,在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階段,翻譯興則文化盛則社會進、翻譯廢則文化衰則社會退這一歷史規(guī)律。最后本章強調并呼吁在當今這個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語境下,更應該重視作為跨文化傳播主要途徑的翻譯活動,并對目前國內外翻譯活動出現的現象和問題進行反思,認為應該加強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對等翻譯,盡量保持中文與外文互譯量的平衡。 本文的研究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本研究從新的視角,即在跨文化傳播的視野下,結合跨文化傳播學的原理來研究翻譯,在理論上拓展了翻譯研究的領域和范圍。把翻譯學和跨文化傳播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是在跨學科或交叉學科研究上做了一次有益的嘗試。 其次,從跨文化傳播視角來研究翻譯,對翻譯活動的諸方面進行客觀描述,對翻譯中的關系因素進行深入分析,例如譯者與譯文讀者之間的關系,翻譯目的、翻譯策略與翻譯效果之間的關系。通過這些描述和分析來揭示翻譯的原理、規(guī)律和功能,進一步豐富翻譯學理論的內涵,也是翻譯學建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再次,借鑒國外最新的翻譯研究理論,主要是借鑒文化研究范式和目的論翻譯理論等來探討發(fā)生在中國歷史上的翻譯實踐活動,是“外為中用”在翻譯研究中的體現,其本身也充分證明了跨文化傳播中翻譯的功能及其現實意義。 最后,所有的理論闡述和實證分析都表明,翻譯實踐活動在中外社會歷史文化發(fā)展變遷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現在還是將來,翻譯的功能都不會減弱,反而會不斷增強,因此,不但不應該被忽視,反而應該受到加倍的重視和關注。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05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梅瓊林;連水興;;跨文化傳播:走出理論殖民的漩渦——讀姜飛《跨文化傳播的后殖民語境》[J];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01期

2 黃月琴;;中日跨文化傳播的障礙以及超越——以紀錄片《靖國神社》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年03期

3 秦屹;楊志偉;;跨越而非超越——好萊塢中國題材動畫片跨文化傳播的二度編碼解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4 呂媛媛;;關于跨文化廣告?zhèn)鞑サ呐u[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年07期

5 胡凌霞;文智勇;;論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休克"現象[J];東南傳播;2006年03期

6 倪建平;;中國在中亞文化傳播和國家形象塑造[J];對外大傳播;2006年12期

7 韓國秀;;多元文化融合中李安電影的東方傳統(tǒng)與跨文化傳播[J];電影文學;2008年23期

8 馬少華;;“性相近,習相遠”的跨文化理解[J];新聞與寫作;2010年08期

9 北竹;高等專業(yè)外語教學與跨文化傳播學科的發(fā)展[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10 李軍林,劉英;淺析李大釗跨文化傳播的特點[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3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國偉;;淺析中醫(yī)跨文化傳播[A];第十次全國中醫(yī)藥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學術交流會暨第二屆全國中醫(yī)藥博士生優(yōu)秀論文頒獎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賀心穎;;北京奧運會跨文化傳播問題及策略研究[A];奧運后首都國際化進程的新趨勢與新挑戰(zhàn)——2008城市國際化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鐘克勛;;論加強康巴地區(qū)跨文化傳播的現實意義[A];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2009年刊)[C];2010年

4 黃兆媛;;申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跨文化傳播的價值分析與研究[A];第五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第二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8年

5 莊曉東;;文化傳播研究在當代中國的意義[A];民族文化與全球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麻爭旗;;翻譯二度編碼論——對媒介跨文化傳播的理論與實踐之思考[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7 高衛(wèi)華;;新聞傳播與文化傳播的學科關系分析[A];新時期中國新聞學學科建設30年[C];2008年

8 倪建平;;中國在中亞的國家形象塑造:文化傳播的視角[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9 王珊珊;;世界語與跨文化傳播[A];2008學術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下卷)[C];2008年

10 崔波;;地方性知識: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新視角[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合年會清華大學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黃廓 姜飛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人文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在博弈中規(guī)劃跨文化傳播地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陳國明 美國羅德島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跨文化傳播:從術語到學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金玉柱;中國武術跨文化傳播需做到問題視域融合[N];中國體育報;2010年

4 賈文山 美國加州Chapman University傳播學系終身教授 仁可 譯;當代美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理論評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袁艷;中外學者研討跨文化傳播[N];光明日報;2004年

6 本報記者 褚國飛;發(fā)展跨文化傳播學 提升中國的國際傳播力與競爭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單波;跨文化傳播與東西方文化的溝通、理解[N];社會科學報;2004年

8 張小燕;多國學者在漢探討“跨文化傳播”[N];湖北日報;2004年

9 王文娟;跨文化傳播下的中國元素[N];中國文化報;2010年

10 鄭一卉 北京語言大學;走在重建“巴別塔”的路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英鵬;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翻譯功能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2 曾文雄;翻譯的文化參與[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德讓;翻譯會通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卓;對“文明的沖突”的一種傳播學闡釋[D];復旦大學;2012年

5 王琰;意義的浮橋與彼岸的想象[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馮智強;中國智慧的跨文化傳播[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花家明;當代中國廣告批評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8 湯筠冰;跨文化傳播與申奧片的國家形象建構[D];復旦大學;2008年

9 吳鈞;論中國譯介之魂[D];山東大學;2008年

10 譚業(yè)升;翻譯中的識解運作[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福建;金融危機下我國跨文化傳播的變遷[D];山東大學;2010年

2 趙娜;跨文化傳播背景下的動畫創(chuàng)作[D];暨南大學;2010年

3 楊仁忠;如何呈現“他者”:跨文化傳播與新聞倫理沖突[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孫煥根;電影《功夫熊貓》的跨文化傳播策略分析[D];河北大學;2010年

5 白長燕;跨文化傳播環(huán)境下的中國紀錄片的發(fā)展[D];鄭州大學;2004年

6 李妍;美國電視劇的網絡傳播熱透視[D];重慶工商大學;2010年

7 蔡春影;跨國公司中國市場廣告的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D];暨南大學;2002年

8 金玉;跨文化傳播環(huán)境下中國英文報紙的發(fā)展[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危紅波;企業(yè)文化傳播理現論及應用的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2年

10 顧東黎;跨文化傳播中華文媒體的生存空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34493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34493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a57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