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語法隱喻的認知視角
[Abstract]:Both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long to the functionalist camp. Metaphor, which involves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and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 or representation of the experiential world, has 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emphases, but generally speaking, it is not the same. The theory and achievement of the latter is a useful and necessary supplement to the former research. Conceptual grammatical metaphor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ncept", "grammar" and "metaphor" of consistency and metaphor, while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provides a unified explanation of the metaphorical phenomena concerned by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nking or understanding.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many of the conceptual grammatical metaphors are caused by the latter's substantive metaphors. On nominalizatio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otential of this phenomenon and its extended meaning, while cognitive lingu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tegory archetype and prominence, concludes that the category prototype of nouns is an object and the emphasis is on things. It provides cognitive basis or ontological basis for nominalization. Finally, with regard to the choice of subject, the cognitive gramma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a participant in transitive process clauses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e unconventional (metaphorical) use of process and environmental components provides a cognitive explanation: the choice of subject is the focus of salience, or, in a broader sense, Different clause structures focus on different parts or relationships in the empirical phenomenon of interpretation.
【作者單位】: 南京國際關系學院;
【分類號】:H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柴同文;;英語存在句“there-be”結構隱喻的認知-功能視角[J];外語研究;2011年05期
2 張輝;江龍;;試論認知語言學與批評話語分析的融合[J];外語學刊;2008年05期
3 金娜娜,陳自力;語法隱喻的認知效果[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年01期
4 朱永生;;名詞化、動詞化與語法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年02期
5 張德祿;趙靜;;論語法概念隱喻中一致式與隱喻式的形似性原則[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麗珍;;英語廣播新聞語篇的及物性特點分析——以一則廣播稿為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2 陳宏;;專門用途英語核心情態(tài)動詞實證研究——以法律語篇為例[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3 陸彥;;靜態(tài)與動態(tài)在翻譯中的轉換——《曾達的囚徒》英譯漢淺析[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4 丁素萍;白云超;;從學位論文英文摘要的人際主位功能看不同學科的語言特征[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任長普;張竹莉;周美才;;銜接理論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6 馮浩;劉宇慧;;認知型情態(tài)的人際意義[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7 李靈哲;;試析語篇教學模式在綜合英語課中的應用[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8 宋加高;潘子正;;《錦瑟》兩種英譯文本的概念功能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9 琚長珍;;漢語社論語篇的主位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郭福霞;;主位推進理論在高職高專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玉軍;;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核心思想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2 邱姣;;態(tài)度系統(tǒng)視角下《飄》中斯嘉麗的性格特點分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3 梁素芹;曹杏;;韓禮德情景語境理論觀照下的文學翻譯——Oracles & Miracles及其中譯本《“!辟t奇跡》個案研究[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4 陳治安;周忠杰;;詞典封面廣告語篇研究:一種評價視角[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彭靜;;語境,牽制和影響語義的一個重要因素[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蔡有恒;;功能理論與語篇語體特征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高貞;;名詞化與語法隱喻[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8 蘇妮娜;;英語學術語篇中的情態(tài)手段[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9 彭菲;;學術論文提要的主位推進模式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10 鄭建萍;;從系統(tǒng)功能語法看布什每周電臺演講主位選擇[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潔;建構視角下的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吳莉;轉喻與話語的符號—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唐斌;《人民日報》中(1987-2007)農民工的話語再現[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胡文輝;語言評價理論的價值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徐莉娜;翻譯中句子結構轉換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原雪;二語/外語語境下的批判性閱讀理論構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李青;現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仇偉;英語乏詞義結構的認知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10 邵春;英語主位化評述結構的功能語言學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宮國華;國際商務信函的語域分析[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2 黃姍姍;系統(tǒng)功能理論視閾下的“X是X”結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于娜;政治演講中主位及主位推進模式分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潘志娟;從語域分析的角度看《賣花女》中人物語言的風格再現[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王磊;系統(tǒng)功能語法視角下的語篇分析在專業(yè)英語精讀課中的運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馬春芬;《茶館》兩個英譯本的語域等效實現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7 董欣蓉;中美領導人就氣候話題講話中情態(tài)責任的對比分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8 張琪;系統(tǒng)功能語法視角下的古詩飲酒五不同英譯本的翻譯對比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9 劉毅;中西翻譯質量評估模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王瀟;語域理論與電影片名互譯初探[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蘇新春;漢語釋義元語言的功能特征與風格特征[J];辭書研究;2004年05期
2 柴同文;;隱喻存在句及其生成機制[J];外國語文;2009年01期
3 胡壯麟!100871;評語法隱喻的韓禮德模式[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02期
4 朱永生!200433,嚴世清!215006;語法隱喻理論的理據和貢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02期
5 洪艷青,張輝;認知語言學與意識形態(tài)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02期
6 朱永生;英語中的語法比喻現象[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94年01期
7 柴同文;;存在句中的概念隱喻——基于SFG及物性新模式的認知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卓素娟;關于動詞、形容詞作主語、賓語問題[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2 周毛草;;安多藏語瑪曲話動詞的名物化[J];民族語文;2006年05期
3 冉紅平,梁紅艷;對一封致歉信的批評性分析[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6期
4 李榮剛;對“詞類活用”說的再認識[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5 余新兵;;名物化及其對語篇翻譯的啟示[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1期
6 熊仲儒;零成分與漢語“名物化”問題[J];現代外語;2001年03期
7 何元建;王玲玲;;論漢語中的名物化結構[J];漢語學習;2007年01期
8 雷蔚茵;;名物化現象與詞類范疇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7期
9 張芬香;;手機短信幽默的關聯——識解探究[J];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10 潘海華;陸爍;;從“他的老師當得好”看句法中重新分析的必要性[J];語言研究;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健坤;;從認知語言學和系統(tǒng)功能理論的視角對概念隱語的探究[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2 ;認知視角對語篇語域的設定[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唐青葉;;詳略度、精密度與經驗識解[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王義娜;;人稱代詞移指現象的主觀性分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5 牛保義;;綜合掃描和序列掃描——英漢語工具主語句的認知方式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莫彭齡;;詞匯的“詞”、語法的“詞”和修辭的“詞”[A];修辭學新視野——漢語修辭與漢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黃華;;從認知語言學視角分析詩歌創(chuàng)作的認知規(guī)律——以“思想之狐”為例[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8 王文斌;;漢英“一量多物”的認知索解[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龍從軍;江荻;;現代藏語帶助動詞的謂語組塊及其識別[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沙潤霞;;從雙賓動詞的語義特征和雙賓句的句法形式考察一類“動賓結構+賓語”句式[A];黑龍江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叢迎旭;漢英錯位修飾現象語法隱喻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2 譚業(yè)升;翻譯中的識解運作[D];復旦大學;2004年
3 徐東輝;加克“語言轉化”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4 陳海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范疇化:概念庫的經驗識解模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5 王遠杰;定語標記“的”的隱現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6 姜莉芳;阿美語偏正短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7 王麗娟;從名詞、動詞看現代漢語普通話雙音節(jié)的形態(tài)功能[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8 高航;現代漢語名動互轉的認知語法考察[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9 ?≈;元江苦聰話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10 肖燕;時間的概念化及其語言表征[D];西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翁海桂;心理掃描與漢語動詞名物化現象[D];鄭州大學;2012年
2 王春湘;基于蘭蓋克識解理論的“花園幽徑現象”分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張冰;層級反義關系的動態(tài)認知識解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4 朱翠玉;對新疆7·5事件意義識解和構建的視角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紫s,
本文編號:22550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255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