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非言語交際形式的分類
[Abstract]:At present,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often classified by specific enumeration, though clear and clear, it is inevitable to ignore one or the other.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mean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direct communication and indirect communication, which can cover all forms. The direct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the communication signal which is sent by the communicator from his own body but not by other things, mainly includes paralanguage and body language. Indirect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the communication by the communicator through the medium other than the body. Mainly includes object language and space-time language.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such as paralanguage and object language, are also redefined. In contrast, direct communication is controllable, intuitive,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is relatively limited, whereas indirect communication is not. This classification also applies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communication forms, that is, human communi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direct communication and indirect communication, thus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human communi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forms: direct communication, indirect communication and indirect communication.
【作者單位】: 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外語系;商務部外事司;
【分類號】:H03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七一初;非言語交際簡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1期
2 胡曉燕;論文化學習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發(fā)展[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3 劉國忠;隱喻與跨文化交際[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4 邰文華;跨文化交際中的語境觀[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5 盧亞林;關于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口語教學的思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6 趙玲麗;;談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精讀教學中文化導入問題——從The Green Banana一文談起[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7 江秀麗;;英語教學與中西文化差異[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8 陳邦玲;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9 陳玲;文化障礙——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10 張燕;如何領會交際中的元信息[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雯;王茹;;論高校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滲透教學方法[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三輯)[C];2008年
2 卞文;;古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的比較[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3 肖麗平;;英語教學中的“非語言”交流[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4 林莉;倪盛儉;;文化移情之于翻譯[A];福建省首屆外事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閆君;;漢英公示語翻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6 連穎;;論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陳靜;;淺談高職商務英語中的文化教學[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第六章 外語教學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理論與實踐[C];2008年
9 張洪芹;麻保金;;英語寫作教學中“心理模型”的建構[A];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的中國視角——第四屆中國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臧國寶;張小波;;“翻譯文化觀”與“目的論”觀照下公示語翻譯構想——以雷州半島公示語為例[A];第十四屆全國科技翻譯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靜;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倫理溝通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馬騰;民族院校英語專業(yè)學生語際語語用能力及其培養(yǎng)模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龍翔;中國英語學習者言語交際中語用失誤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龍又珍;現(xiàn)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5 朱國輝;高校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余娟;從語言學習到文化理解[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高山;大學學科文化管理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8 崔智英;電視訪談的語體特征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9 金寶榮;漢語指示語及其篇章銜接功能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10 范杏麗;漢語請求策略研究:一項基于跨文化視角的對比[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紅莉;從文化角度談旅游宣傳資料的翻譯[D];河北大學;2009年
2 李玲玲;英語教師課堂非語言行為對學生情緒的調(diào)節(jié)作用[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3 魏瀟;英國人的文化定勢[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宋秋蓮;會話策略視角下的贊美語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李振;關聯(lián)—順應理論視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徐潔琳;人格對在滬美國旅居者和定居者跨文化適應的影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薛明珠;文化模擬法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周良謙;陪同口譯中文化差異引起的交流障礙及應對策略[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吉云蘇;跨文化視角下訊息設計原理在政府網(wǎng)站中的應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張冰蓉;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理解口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云萍;漢英表達非言語交際的語匯對比[J];莆田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2 陳文娟;唐敏;;非言語交際與外語教學[J];理工高教研究;2007年04期
3 馬宏偉;非言語交際與外語教學[J];山東社會科學;2000年03期
4 王婧嫻;;雙層面視角淺析跨文化交際[J];中外企業(yè)家;2011年12期
5 王育玲;;非言語交際行為中的文化差異[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年31期
6 丁景輝;;言語交際與非言語交際差異芻議[J];懷化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7 黨文霞;;外語課堂上的非言語交際[J];文教資料;2006年07期
8 武U,
本文編號:22321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232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