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義與文化因素研究芻議
[Abstract]:There is a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ning of Chinese words and cultural factors, which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eaching words as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The syntactic relation of word meaning can highlight the cultural factors and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levels in different semantic fields.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their negative effect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thinking pattern formed by their mother tongue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cultural patterns is the origin of bias.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
【分類號】:H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盧華巖;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語文化內涵[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萬藝玲;對外漢語詞義教學中的兩個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年03期
2 袁文彬;翻譯研究的語篇分析模式及其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3 劉艷茹;語言的結構之思——索緒爾哲學語言觀述評[J];北方論叢;2005年02期
4 稅昌錫;語義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語義特征的提取[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5 木欣;談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幾個原則[J];八桂僑刊;2003年05期
6 雷紅;意象圖式和隱喻的非命題意義[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7 馮藝遠;;理解:開始與終結[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8 易敏;在對譯與比較中觀察漢語詞義系統(tǒng)[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9 林建華;杜德全;;論文化傳統(tǒng)對我國全民健身進程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11期
10 朱秀元;索爾·貝婁小說的二項對立藝術初探[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沈燕;韋荷雅;;談非中國文化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A];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9年
2 傅鴻礎;;中文詞匯教學再議[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3 孟柱億;;韓漢孿生詞對漢語學習的影響[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4 徐昌火;甘良梅;趙汶修;;中高級韓國學生漢語合成詞習得研究[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翠;語言學中的預設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2 汪麗君;廣義建筑類型學研究[D];天津大學;2003年
3 郭長江;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教育變革的文化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陸啟光;壯族兒童社會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吳功榮;中美外交思想傳統(tǒng)的比較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6 石元蒙;明清朝貢體制的兩種實踐(1840年前)[D];暨南大學;2004年
7 黃漢平;拉康與后現(xiàn)代文化批評[D];暨南大學;2004年
8 周海波;現(xiàn)代傳媒視野中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劉澤民;試論實踐存在論的美學思考方式[D];復旦大學;2004年
10 陳歷明;翻譯:作為復調的對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曼;關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在中國環(huán)境下習得英語“間接請求”的實證研究[D];貴州大學;2007年
2 胡嵐;對初級階段留學生口頭和書面表達詞匯量的調查報告[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3 李文革;中國文化局限詞及其翻譯問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樸點熙;七種漢語教材選詞分析[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5 姜美玉;從若干漢語文化詞語看文化因素對韓國學生漢語學習的影響[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6 王珍喜;人、文化、社會的互動[D];云南師范大學;2000年
7 李威;非言語交際的文化差異及其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啟示[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8 余國良;語際語用學[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9 游春嫦;中國漢語文教材文化的視角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10 劉藝林;論“新移民文學”中的女性寫作[D];汕頭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溫潔;“預設”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J];漢語學習;1993年04期
2 李楓;思維方式的差異與第二語言學習[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朱瑞平;;漢語國際推廣中的文化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2006年S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建公;;古漢語復音虛詞析釋[J];現(xiàn)代中醫(yī)藥;1991年01期
2 張美蘭;詞義札記(二則)[J];古漢語研究;1992年03期
3 梁湘如;從“消息”到“信息”──詞義的變遷與漢語教學隅例[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4 趙誠;訓詁學回顧與展望[J];古漢語研究;1998年04期
5 沈基松;誰誤解了“退換”的詞義[J];語文建設;1999年03期
6 續(xù)紅偉;;論詞的偶發(fā)義的性質[J];軍事經濟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7 楊秀英;敦煌愿文詞義試解[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8 王興才;;重慶方言詞義札記[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9 曹霞;詞語拾零(十三):“包攬”詞義衍變及其用法商榷[J];中學語文教學;2004年03期
10 王偉;現(xiàn)代漢語同素異序詞淺論[J];棗莊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建新;;“大醫(yī)精誠”別解[A];全國第十八次醫(yī)古文研究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周祖亮;;“今”字注釋芻議[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全國第十七屆醫(yī)古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羅春宏;;網絡新詞語“PK”詞義探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王曉東;;“交費”與“繳費”[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繆小春;陳國鵬;應厚昌;;詞序和詞義在漢語語句理解中的作用再探[A];全國第五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4年
6 應學鳳;;說“抓狂”[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黃華;孟慶海;;詞的借代義及其注釋[A];中國辭書論集1999[C];1999年
8 盧潤祥;;例證十要[A];辭書編纂經驗薈萃[C];1992年
9 李明;;商業(yè)詞語的異化及其對語言的影響[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余曉峰;劉鵬遠;趙鐵軍;;一種基于《知網》的漢語詞語詞義消歧方法[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沈錫倫;詞義的性質[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2 劉永耕;“弘、宏、洪、鴻”四字的分工和異形詞整理[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3 福建中醫(yī)學院 彭榕華;“晵”義淺析[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4 顧禮儉;有贊同 有不贊同[N];中華讀書報;2003年
5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 萬齊洲邋馮天瑜;“人民”詞義的近現(xiàn)代變遷[N];長江日報;2007年
6 劉永耕;“份”、“分”兩字應該怎樣區(qū)分[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7 曹聰孫;詞語的歷史文化背景[N];協(xié)商新報;2007年
8 劉永耕;量詞“樣”跟“種”的區(qū)別[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9 劉永耕;要了解成語中的特殊語法[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10 劉永耕;亦通字構成的異形詞應該怎樣統(tǒng)一(上)[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年福;甲骨文詞義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2 魯六;《荀子》詞匯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3 劉艷平;《漢語大詞典》單義項借代詞語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4 吳漢江;漢語物象詞語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5 徐小婷;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稱謂詞語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6 曹廷玉;贛方言特征詞研究[D];暨南大學;2001年
7 李娜;《說文解字》“誤釋字”研究[D];河北大學;2012年
8 何靜;第二語言伴隨性詞匯習得中任務含量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9 黃碧蓉;人體詞語語義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10 李梅;半機構性話語中的他人修正[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美娜;偏正式復合名詞的詞義與語素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陳萍;漢語語素義對留學生詞義獲得的影響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3 柯莉;古漢語偏義復詞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5年
4 樸京淑;《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甲乙級復合式動詞詞義與語素義關系類型考察[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5 紀國峰;《文子》復音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李軼;詞義變異的認知分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7 劉偉麗;現(xiàn)代漢語詞的修辭派生義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8 胡晶瑩;成語用詞特點及演變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9 陶書貞;順應理論視角下詞義擴大與縮小的語用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10 古麗娜爾·胡吉西;漢語詞語的色彩意義及其在維譯中的表達[D];新疆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2234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223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