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量名不匹配構(gòu)式在語料庫中的低頻出現(xiàn)率及內(nèi)在原因
[Abstract]:One of the prerequisites for constructing the relative clauses of Chinese object is that the mismatch construction of "classifier-noun" is high enough.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premise hypothesis is supported by the news corpus ChineseTreebank5.0,.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quantifier is more inclined to postposition in the object relative clause, and there are only 10 cases before the quantifier, and none of them belong to the "mismatch matching" construction in the real sens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internal causes of this disequilibrium distribu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Chinese users can use other linguistic means to avoid the potential semantic difficulties caused by mismatch of adjacent components in generating sentence structures.
【作者單位】: 上海外國語大學;
【基金】: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度校級一般科研項目(規(guī)劃基金:KX171083) 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編號:KB159214)的資助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呂文華;“由” 字句——兼及“被”字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年02期
2 熊仲儒;;現(xiàn)代漢語中的“由”字被動句[J];現(xiàn)代外語;2010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屈哨兵;;現(xiàn)代漢語被動標記研究檢討[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12期
2 耿京茹;;漢法被動表述中動詞使用的差異[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3 王文娟;;現(xiàn)代漢語“由”字句研究綜述[J];綏化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4 范曉;;“被”后賓語在篇章中與上下文關(guān)系的考察[J];語言科學;2007年03期
5 屈哨兵;;被動標記“讓”的多角度考察[J];語言科學;2008年01期
6 朱其智;“由”字句的語篇分析[J];語言研究;2002年04期
7 熊仲儒;;現(xiàn)代漢語中的“由”字被動句[J];現(xiàn)代外語;201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朱其智;;“由”字句的語篇分析[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2 戴耀晶;;現(xiàn)代漢語被動句試析[A];漢語被動表述問題研究新拓展——漢語被動表述問題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陸儉明;;有關(guān)被動句的幾個問題[A];漢語被動表述問題研究新拓展——漢語被動表述問題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屈哨兵;;被動標記的認知分析[A];漢語被動表述問題研究新拓展——漢語被動表述問題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張誼生;;“由”字被動句研究——兼論由字句和被字句的區(qū)別[A];漢語被動表述問題研究新拓展——漢語被動表述問題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金蓮;基于平行語料庫的中日被動句對比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屈哨兵;現(xiàn)代漢語被動標記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3 張萬禾;意愿范疇與漢語被動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4 唐均;蘇美爾語的格范疇[D];北京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海榮;鏡像原則與主動句被動句的轉(zhuǎn)換分析[D];復旦大學;2010年
2 姜麗艷;俄漢公文事務(wù)語體的語言特點及翻譯策略[D];黑龍江大學;2009年
3 薛姍;泰國留學生“被”字句習得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4 鄭媛;漢語被動式的界定及其語法化[D];山東大學;2005年
5 王文娟;現(xiàn)代漢語“由”字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6 陳明美;從日本學生的偏誤看“被”字句的研究與教學[D];蘇州大學;2006年
7 胡勇;從漢語被動結(jié)構(gòu)的演變看漢語注重話題的語言類型特征[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8 曾丹;《水滸全傳》被動句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9 郭曉瑋;留學生學習漢語被動句的偏誤分析[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10 李衛(wèi)中;“由”字句和“由”字介詞框架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吳庚堂;“被”字的特征與轉(zhuǎn)換[J];當代語言學;1999年04期
2 熊仲儒;漢語被動句句法結(jié)構(gòu)分析[J];當代語言學;2003年03期
3 石定栩,胡建華;“被”的句法地位[J];當代語言學;2005年03期
4 鄧思穎;;漢語被動句句法分析的重新思考[J];當代語言學;2008年04期
5 吳庚堂;漢語被動式與動詞被動化[J];現(xiàn)代外語;2000年03期
6 鄧思穎;;作格化和漢語被動句[J];中國語文;2004年04期
7 呂文華;“由” 字句——兼及“被”字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偉;;基于語料庫的當代英語同源賓語結(jié)構(gòu)特征調(diào)查研究[J];語言研究;2010年01期
2 王海峰;;基于語料庫的現(xiàn)代漢語離合詞語義特征考察[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3 孫麗;;以difficulty為例對中國學生英語作文搭配習慣的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年01期
4 肖忠華;戴光榮;;尋求“第三語碼”——基于漢語譯文語料庫的翻譯共性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年01期
5 ;《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9年總目錄[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年01期
6 吳軍;;語料庫與英語語法教學[J];外語學刊;2010年01期
7 于龍;陶本一;;識字教學的問題與對策——基于語料庫的小學語文教材用字研究[J];語言文字應(yīng)用;2010年01期
8 翁振山;;量詞“對”、“副”、“雙”的比較研究[J];語文學刊;2010年03期
9 畢秋燕;;量詞在幾種修辭格中的運用[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02期
10 吳文華;;關(guān)于語料庫建設(shè)的一些思考[J];林區(qū)教學;201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政文;;基于語料庫的“admit”的對比研究[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五輯)[C];2010年
2 吳尚義;顧越;;基于語料庫的《物流專業(yè)英語教程》的編寫[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五輯)[C];2010年
3 李志江;;關(guān)于《264組異形詞整理表》的討論[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林劉巍;陳艷;;“準異形詞”的釋義與規(guī)范處理——“曼延”“蔓延”“漫延”的形義關(guān)系及應(yīng)用考察[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王東海;王麗英;;古籍數(shù)字資料庫建設(shè)與語文詞典編纂的結(jié)合[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王敏;解海江;陳淑梅;;進一步發(fā)展我國語文辭書出版事業(yè)的建議[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張龍哺;;新時代的計算機智能翻譯技術(shù)[A];2010年中國翻譯職業(yè)交流大會論文集[C];2010年
8 申文明;劉連芳;黃家裕;溫家凱;;基于概率模型的漢越人名音譯[A];廣西計算機學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俞敬松;;翻譯教育與時代同行 北京大學語言服務(wù)人才培養(yǎng)課程體系建設(shè)[A];2010年中國翻譯職業(yè)交流大會論文集[C];2010年
10 陳紱;;《顏氏家訓》量詞研究[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楊紅巖 通訊員 牛俊武;首批中國交通建設(shè)標準編譯完成[N];中國交通報;2011年
2 記者 曹秀娟;省社科院兩項目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N];山西日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薄潔萍;加強基礎(chǔ)理論和文化研究的重大舉措[N];光明日報;2010年
4 汪磊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網(wǎng)絡(luò)語言熱的冷思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記者 陳菁霞;《新世紀英漢大學詞典》獲高度評價[N];中華讀書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薄潔萍;加強基礎(chǔ)理論和文化研究的重大舉措[N];光明日報;2010年
7 汪磊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網(wǎng)絡(luò)語言熱的冷思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記者 陳菁霞;《新世紀英漢大學詞典》獲高度評價[N];中華讀書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薄潔萍;加強基礎(chǔ)理論和文化研究的重大舉措[N];光明日報;2010年
10 汪磊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網(wǎng)絡(luò)語言熱的冷思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向紅;互文翻譯的語境重構(gòu)[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2 梁偉;語言網(wǎng)絡(luò)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3 張蕾;英漢大眾經(jīng)濟語篇中奧運經(jīng)濟的隱喻表征[D];山東大學;2010年
4 夏云;基于語料庫的英漢翻譯小說常規(guī)化研究:歷時的視角[D];山東大學;2010年
5 張廷香;基于語料庫的3-6歲漢語兒童詞匯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6 崔鳳娟;庭審語篇中模糊限制語的順應(yīng)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7 王蕾;“把”字句及其英語表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8 唐燕玲;現(xiàn)代漢語小句內(nèi)疑問代詞同現(xiàn)情況考察[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馬春華;現(xiàn)代漢語歐化結(jié)構(gòu)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10 寇廣增;基于意見挖掘通用框架的情感極性強度模糊性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金盼;新聞?wù)Z料庫中基于概念網(wǎng)絡(luò)的詞語相關(guān)度計算[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趙芙蓉;基于語料庫的中國學生英語寫作中的雙及物構(gòu)式特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3 蔣子鵬;基于人機交互的英文動詞聚類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4 陳俊;對外漢語教學閱讀文本素材庫的選材及標注[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5 李琦;英漢二項表達式的詞匯行為對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6 姚軼晨;中美大學主頁上校長歡迎辭的體裁對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7 王敏;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中that/zero標補詞變異研究:拉波夫的語言變異觀[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8 孟令子;基于語料庫的莎劇漢譯本中“被”字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9 秦添嬰;基于語料庫的英語虛化動詞實證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10 華瑜瑋;基于語料庫的非分句并列結(jié)構(gòu)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2001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200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