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互文手法的時代“風情畫”——新媒體語篇中的引用類型與模式
[Abstract]:As a traditional writing technique and rhetorical format, citation has been discussed, but it is rare to discuss citation and its expression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such as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 the traditional "citation" of Chinese has been greatly renovated in the pres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ra, and it also presents a variety of colorful colo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dissecting the expression types and structural patterns of quoting figures of speech as typical intertextuality in the discourse of new media.
【作者單位】: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中文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BYY034)
【分類號】:H1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陳永國;互文性[J];外國文學;2003年01期
2 鄭慶君;;互文性理論與漢語修辭格的關(guān)系探析——以漢語仿擬修辭格為例[J];當代修辭學;201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長河;;環(huán)境話語中委婉修辭法的生態(tài)批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2 干寧;;英語軛式搭配和漢語拈連的比較與翻譯[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3 劉旺余,郭麗;英語中的排比[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4 劉旺余;英語中的委婉[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5 陳敏;;“偷”來的世界——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互文性[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6 朱軍;;互文性與翻譯的過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6期
7 李佳;;中德委婉語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1期
8 盧茜;;體裁互文性,主體位置與閱讀位置的語用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9 楊學敏;;“互文”=無限釋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10 涂芊;;杜詩疊字藝術(shù)[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穎;漢語矛盾格的多維觀照[D];安徽大學;2011年
2 張德歲;謂詞性主語與謂詞性賓語不對稱現(xiàn)象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3 竇衛(wèi)霖;中美官方話語的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4 王艷紅;美國黑人英語漢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向紅;互文翻譯的語境重構(gòu)[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6 吳莉;轉(zhuǎn)喻與話語的符號—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賀彩虹;笑的解碼[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徐志學;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石刻用典語言形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孟德騰;現(xiàn)代漢語嵌入式預制語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李成林;《漢書》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鹿文芝;互文性視角下的高中生作文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磊;化妝品廣告語言特色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3 畢麗華;原型范疇理論下的英語委婉語分析[D];山東大學;2010年
4 梅麗華;戴維·洛奇《小世界》之互文性解讀[D];浙江工商大學;2010年
5 王君;典故的認知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8年
6 朱奕霏;[D];鄭州大學;2008年
7 曾夢蕊;英漢死亡委婉語文化內(nèi)涵對比研究[D];寧波大學;2010年
8 任婭妮;漢語歇后語的語境順應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9 韋統(tǒng)向;語用視角下的漢語辭格幽默效果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1年
10 李潔瓊;魔幻化諷刺小說的語匯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陳永國;互文性[J];外國文學;2003年01期
2 徐盛桓;冪姆與文學作品互文性研究[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3 秦海鷹;互文性理論的緣起與流變[J];外國文學評論;2004年03期
4 辛斌;體裁互文性與主體位置的語用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05期
5 鄭慶君;;“互文”型手機短信及其語篇特征探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新軍;互文性:從索緒爾到萬維網(wǎng)——Graham Allen《互文性》評介[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2 楊衍松;互文性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4年04期
3 蔣驍華;互文性與文學翻譯[J];中國翻譯;1998年02期
4 辛斌;語篇互文性的語用分析[J];外語研究;2000年03期
5 祝朝偉;互文性與翻譯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6 夏家駟,楊紹北;互文性給機器翻譯帶來的啟示[J];中國翻譯;2004年03期
7 劉承宇;英漢語篇互文性對比研究[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8 李明;文本間的對話與互涉——淺談互文性與翻譯之關(guān)系[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9 王燕星;;淺析互文在廣告中的運用[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6年S1期
10 秦文華;在翻譯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間——從互文性角度談翻譯[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熊錫源;;互文性概念在翻譯研究中的應用[A];國際譯聯(lián)第四屆亞洲翻譯家論壇論文集[C];2005年
2 余平;;論“文本間性”與習語的翻譯——文化意象翻譯研究之二[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萬麗媛;;從引用看語篇的互文性[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歐陽東峰;;狂歡文本中的譯者身份[A];國際譯聯(lián)第四屆亞洲翻譯家論壇論文集[C];2005年
5 舒奇志;;論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與文化意象的翻譯[A];國際譯聯(lián)第四屆亞洲翻譯家論壇論文集[C];2005年
6 羅選民;;翻譯、認知與跨學科研究(代序)[A];國際譯聯(lián)第四屆亞洲翻譯家論壇論文集[C];2005年
7 任小玫;;語言翻譯與文化飛散:對翻譯工作者身份認同、工作效率及全球意識方面二律背反的理解與應對(英文)[A];多元文明沖突與對話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下)[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王爾勃;再創(chuàng)造中的雙向激活[N];文藝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武建國;當代漢語公共話語中的篇際互文性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2 田英華;語言學視角下的傳記體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3 王正;翻譯中的合作模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4 鄭燕平;論全球背景下語篇翻譯的原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5 王晉軍;會話中問句的批評性分析[D];廈門大學;2004年
6 趙東林;基于語篇類型的翻譯對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生輝;中國民事訴狀中通過互文性對信息的有效呈現(xiàn)[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4年
2 劉小俠;英漢“神舟五號”新聞報道中轉(zhuǎn)述語的互文性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3 李梅紅;在互文性理論指導下進行廣告翻譯的可行方法[D];廈門大學;2006年
4 秦文華;在翻譯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間[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張向芳;互文性與廣告翻譯[D];上海海事大學;2005年
6 曹琳婧;廣告文本中的互文性功能[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7 高芳;表現(xiàn)與關(guān)聯(lián):廣告文本中的互文性[D];新疆大學;2005年
8 黃懿;互文性與《紅樓夢》中互文符號的翻譯[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劉薇;熟語性與熟語形成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潘晨曦;電影片名的互文式翻譯[D];東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1623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162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