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江淮官話古陰聲韻字收m尾現(xiàn)象考察
[Abstract]:In modern Jiang-Huai Mandarin of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there is a phenomenon that some middle ancient yin rhyme characters are read at the end of the vowel. These words mainly come from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flow and fruit photography, in which the most. In the real reading, the m-tail shows the features of lip closure, nasal tone color is not obvious, and the closing vowel occupies the position of u and Y. in the local phonology recorded by the tradition. The reason is the vowel pushing chain (vowel) and assimilation sound change in the local phonology. The high vowel push chain causes the u, which is already a high vowel, to be forced to come out of the high top, and the assimilation drives the y high top out of the same high vowel. U and y high top are erased first, and then the nasal sound changes, and finally the m tail is brought along.
【作者單位】: 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
【基金】: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優(yōu)秀學位論文培養(yǎng)計劃項目資助(181200000202)
【分類號】:H17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朱曉農(nóng);元音大轉(zhuǎn)移和元音高化鏈移[J];民族語文;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曾曉渝;略談語音的演變[J];達縣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2 吳波;;合肥話“-i”、“-y”音節(jié)聲韻母前化再探[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3 朱曉農(nóng);寸熙;;試論清濁音變?nèi)Α嬲搮、閩語內(nèi)爆音不出于侗臺底層[J];民族語文;2006年03期
4 魏來敏;;論漢語陽聲韻尾演變的語音條件[J];語文學刊;2006年14期
5 孫宜志;;合肥方言泥來母今讀[z]聲母現(xiàn)象的探討[J];中國語文;2007年01期
6 朱曉農(nóng);;我看流派——語言學中的三大潮流[J];語言科學;2006年01期
7 麥耘;漢語史研究中的假設與證明——試論一個學術觀念問題[J];語言研究;2005年02期
8 朱曉農(nóng);元音大轉(zhuǎn)移和元音高化鏈移[J];民族語文;2005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燕來;蘭銀官話語音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2 唐伶;永州南部土話語音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3 Pawel Matulewicz(帕維爾·瑪突來維切);吳語甌江方言韻母演變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4 胡萍;湘西南漢語方言語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吳波;江淮官話語音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6 鐘智翔;論緬語語音的歷史分期與歷史發(fā)展[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7 鄧享璋;閩北、閩中方言語音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8 徐越;杭嘉湖方言語音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9 李建校;陜北晉語語音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10 孫小花;山西方言語音歷史層次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建國;唐洋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2 陳昌霞;射陽方言語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顏峰;郯城(重坊)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4 余江;四川官話雅棉小片入聲歸陰平研究[D];汕頭大學;2004年
5 劉旭紅;射陽方言語音研究[D];南京大學;2005年
6 荀海燕;江蘇方言音韻個案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7 楊榮華;四川安岳大平話音系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6年
8 阿力木江·托乎提(Alimjan Tohti);維吾爾語語音和諧規(guī)律處理及其軟件設計[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侯超;合肥方言高元音實驗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王琳;祁門(箬坑)方言語音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朱曉農(nóng),夏劍欽;上海音系[J];當代語言學;1996年02期
2 潘悟云;;吳語的語音特征[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1986年02期
3 朱曉農(nóng);從群母論濁聲和摩擦——實驗音韻學在漢語音韻學中的實驗[J];語言研究;2003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平;;寶應方言語音初探[J];語言研究;2011年02期
2 崔彥;;江有誥的古韻研究及其影響[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3 周政;;安康方言的文白異讀與安康的方言接觸[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4 楊正超;;漢語中否定詞“沒得”的來源及其演變方向——以唐河方言為例[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5 耿軍;;安徽懷遠話的“嵌l詞”[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楊蔚;;從音韻現(xiàn)象看湘西鄉(xiāng)話與湘語的關系[J];語言研究;2011年03期
7 邵丹丹;;無為方言詞匯特點研究[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8 錢毅;;宋代江浙方言分區(qū)初探[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9 徐朝東;;敦煌韻文中陰入相混現(xiàn)象之考察[J];語言科學;2011年04期
10 唐麗麗;;歷史時期安徽境內(nèi)方言分區(qū)[J];巢湖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翁春;;試析中古-m尾韻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發(fā)展的不平衡性[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蔡麗華;;《音韻日月燈》研究——省辭書學會第五屆大會發(fā)言報告[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林吟;;福州方言韻書《戚林八音》與《加訂美全八音》的比較[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4 林雙萍;;談汝城話[A];海峽兩岸辭書學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魏薇;;論韻圖中入聲韻與陰陽聲韻相配的變化——兼論入聲塞音韻尾的消失[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6 韓玉華;;普通話水平測試標準樣本庫采集方案初探[A];第四屆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瀟;劍磨八年 璧合中西[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2 撰文 李奇瑞;婉曲輕柔九江話[N];九江日報;2008年
3 ;臺灣民間方言之源流[N];海峽時報;2001年
4 陳宗道;寶應方言里的吃[N];揚州日報;2006年
5 陳婉婉;規(guī)范語言文字,你做得怎么樣?[N];安徽日報;2008年
6 陳賢慶;從官話到普通話[N];中山日報;2007年
7 本報記者 何瑞林;揚州話將錄音永久存庫[N];揚州日報;2009年
8 吳影 ;吳儂軟語[N];中國文化報;2004年
9 本報記者 蔣廷玉;有聲庫存,讓方言文化跨越時空[N];新華日報;2011年
10 蔡燕雁;鼻音n和邊音l的辨正[N];語言文字周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磊;鄂東北江淮官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劉存雨;江蘇江淮官話音韻演變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3 貢貴訓;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語音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4 郭麗;湖北西南官話音韻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5 徐紅梅;皖北方言詞匯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6 鄭偉;太湖片吳語音韻演變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7 唐七元;漢語方言同源詞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8 蔡華祥;鹽城(步鳳)方言動態(tài)助詞及相關語法手段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9 周楊;計算機漢語方言辨識的理論與方法探討[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10 洪梅;中古入聲韻在明清韻書中的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建;安徽太湖方言語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鄧楠;祁門軍話語音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3 何自勝;六安話語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4 張小燕;宣城方言詞匯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呂泉;桂北平話陰聲韻的演變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9年
6 黃拾全;皖西南方言語音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7 吳芬芳;石門方言音韻研究[D];廣西大學;2006年
8 姚小烈;銅陵方言語音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
9 王瑩;張可久散曲用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朱衛(wèi)虹;江陰市方言語音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1375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137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