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化詞中的“兒”是語素嗎
[Abstract]:There are two different views on whether "son" is a morpheme in the word "son". One thinks "son" is not a morpheme; the other is that "son" is a morpheme, but in what nature of the morpheme, there are differences, most people think it is affixes, few people think it is the end, and some people think it is affixes and words. The last two categories. From the historical derivation of the childhood words, we can see that the "child" in the word "children" is only a affix morpheme and a special affix morpheme of the phonetic form, either from its origin or from its role in the word.
【作者單位】: 石家莊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河北方言中‘×-兒’形式音變的動因、機制及類型學意義”(12BYY033)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河北方言兒化變音的歷史層次及演變模式研究”(12YJA740041)的經(jīng)費資助
【分類號】:H136.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馬清華;詞匯語法化的動因[J];漢語學習;2003年02期
2 黑玉紅;;“兒”非語素——兼議“兒化”的作用[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2期
3 張樹錚;論普通話“-兒”綴的語音形式[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03期
4 劉雪春;兒化的語言性質(zhì)[J];語言文字應(yīng)用;2003年03期
5 勁松;“兒化”的語素形位學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翠;古漢語“不”的一類特殊用法——兼與《經(jīng)傳釋詞》商榷[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2 宣恒大;;論漢語的具象性[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3 陳勇;名詞謂語句研究綜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4 陶智;劉勝;;論古漢語中反身代詞的轉(zhuǎn)指用法[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5 羅丹;;析《二刻拍案驚奇》名量詞的語法特征和語法功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6 李美妍;;先秦漢語特指式反問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7 楊鵬亮;七十年代以前現(xiàn)代漢語語法縱、橫向比較法研究簡述[J];安康師專學報;2001年03期
8 劉風華;阿漢語法差異的多維研究[J];阿拉伯世界;2003年02期
9 方小中;定中結(jié)構(gòu)研究綜述[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10 王曉偉;;體貌回指研究的認知語法視角[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漢語否定詞的“實質(zhì)”與演變[A];高名凱先生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2 石夢婕;;文化翻譯學建構(gòu)新探——基于文化語義學的翻譯學建構(gòu)[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周國炎;;布依語比較句的結(jié)構(gòu)類型[A];布依學研究(之六)——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二屆第二次年會暨第六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4 王琛;;文化語義學視角下的翻譯初探[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龍又珍;現(xiàn)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5 王欣;漢日否定表達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阮氏黎心;漢越人體名詞隱喻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謝白羽;面向?qū)ν鉂h語教學的比較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續(xù)性語義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9 余成林;漢藏語系語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孟德騰;現(xiàn)代漢語嵌入式預制語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顧錚;英漢比喻類顏色詞語對比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姚雅寧;漢語“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耿冰;“實現(xiàn)事件”結(jié)構(gòu)詞匯化模式的英漢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姜丹丹;面向?qū)ν鉂h語教學的插入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谷全;“看”與“l(fā)ook”的語法化對比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孔軍;兒化詞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王曉蕾;量詞“顆”、“!、“枚”的比較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朱麗艷;《左傳》與《世說新語》位移動詞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羅睿華;英漢名詞標記性對比研究及其在高職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yīng)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朝奮;《虛化論》評介[J];國外語言學;1994年04期
2 沈家煊;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J];當代語言學;1998年03期
3 劉卓;“花兒”中的“兒”是變詞語素嗎?[J];漢語學習;2002年06期
4 李立成;“兒化”性質(zhì)新探[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5 馬清華;并列連詞的語法化軌跡及其普遍性[J];民族語文;2003年01期
6 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04期
7 李延瑞;論普通話兒化韻及兒化音位[J];語文研究;1996年02期
8 劉丹青;語法化中的更新、強化與疊加[J];語言研究;2001年02期
9 馬清華;漢語語法化問題的研究[J];語言研究;2003年02期
10 王立;北京話兒化成分的語義特點及語素身份[J];語言文字應(yīng)用;2001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付華;;語素“兒”與兒化詞[J];六盤水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2 楊暉;英漢兩種語言中語素、詞綴、詞尾的比較[J];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3 李彥;;關(guān)于“們”的一點看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10期
4 李學軍;;“—兒”的詞法性質(zhì)研究述評[J];殷都學刊;2011年03期
5 紀正紅;;對外漢語中的兒化教學[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7年07期
6 高艷;;近代漢語詞綴“老”“頭”“子”的發(fā)展演變[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S1期
7 張雨;;英漢詞綴比較[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年05期
8 孔凡濤;;現(xiàn)代漢語“兒而不化”現(xiàn)象探析[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9 陳偉;;語素“兒”的詞綴性質(zhì)[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10 彭勇;劉洪泉;;現(xiàn)代漢語詞綴“性”的英譯[J];雙語學習;2007年1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方芳;馮敏萱;;含詞尾的三字新詞識別[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曹躍香;;與“詞綴”有關(guān)的術(shù)語使用情況考察[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魏以達;;試論世界語和英語的詞綴體系[A];湖北省世界語協(xié)會世界語研討會論文集(1980-2002)[C];2002年
4 史定國;;現(xiàn)代漢語兒化詞規(guī)范問題[A];語言文字應(yīng)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5 張丹忱;;世界語的類型學特征[A];湖北省世界語協(xié)會世界語研討會論文集(1980-2002)[C];2002年
6 艾山·吾買爾;吐爾根·依不拉音;早克熱·卡德爾;;基于噪聲信道模型的維吾爾語央音原音識別[A];中國計算機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7-2009)[C];2009年
7 吳英成;;音系與詞法交叉:北京話詞語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分析[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8 張良軍;;英漢仿擬造詞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早克熱·卡德爾;艾山·吾買爾;吐爾根·依布拉音;帕里旦·吐爾遜;買熱哈巴·艾力;;基于混合策略的維吾爾語名詞詞干提取系統(tǒng)[A];少數(shù)民族青年自然語言處理技術(shù)研究與進展——第三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青年自然語言信息處理、第二屆全國多語言知識庫建設(shè)聯(lián)合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曾曉渝;;語言深度接觸現(xiàn)象的認識問題——以海南三亞回輝話為例[A];高名凱先生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硯洪 侯健美 路艷霞;《現(xiàn)代漢語詞典》大修 透射時代變遷[N];桂林日報;2005年
2 沈錫倫;語言分類法[N];語言文字周報;2011年
3 中國人民大學 周士琦;從“驢馬之爭”看并列語素排列[N];中國教育報;2001年
4 本報記者 尹雪;在環(huán)境與語素的和諧中創(chuàng)造美[N];中華建筑報;2001年
5 江西財經(jīng)大學 周萍 編譯;會分析的機器[N];計算機世界;2002年
6 于虹;關(guān)注字母詞在中文中的滲透[N];中國教育報;2005年
7 杜翔;《現(xiàn)代漢語詞典》詞本位的編篡思想[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8 胡宗哲;還“油藏”的“藏”正確讀音[N];中國石油報;2006年
9 朗錦華;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多音節(jié)詞語朗讀項應(yīng)該注意的問題[N];語言文字周報;2006年
10 沈錫倫;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蘭;朝鮮語體詞詞尾的結(jié)合類型和語法意義演變[D];延邊大學;2011年
2 彭宗平;北京話兒化詞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3 關(guān)俊紅;二十世紀辭書兒化詞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4 包滿亮;蒙古語構(gòu)形詞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5 宋開玉;明清山東方言詞綴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6 袁善來;比工仡佬語詞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劉曉梅;當代漢語新詞語研究[D];廈門大學;2003年
8 石德富;臺灣卑南語構(gòu)詞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9 曹躍香;現(xiàn)代漢語“V+子/兒/頭”結(jié)構(gòu)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張立平;關(guān)于形態(tài)變化對語序及主語脫落影響的歷時性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曉燕;論《歧路燈》中的兒化詞[D];山東大學;2009年
2 李婷婷;論現(xiàn)代漢語里的詞綴[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3 任湛明;《宋書》詞綴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4 李美子;《現(xiàn)代漢語詞綴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5 張子華;河曲方言詞綴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玲芳;現(xiàn)代漢語新興類詞綴(語綴)研究[D];廣西大學;2001年
7 付婷;樟樹方言的詞綴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翟勇;敦煌變文詞綴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9 莊宇;當代漢語兒化詞的調(diào)查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8年
10 包婷婷;現(xiàn)代漢語中與語素相關(guān)的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1287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128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