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漢語“化”綴的演變及其結構來源
本文選題:語法化研究 + 現(xiàn)代漢語; 參考:《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摘要】:當前,語法化研究是中國語言學界關注的熱點。這種"熱"不僅反映在研究者人數(shù)的增多上,更體現(xiàn)在人們對語法化理論的認識程度上,即在不滿足既有知識狀況的前提下開始的探索與反思,換言之,它是學界從知識論角度對作為方法的語法化理論進行的重新思量與考究。比如,對于一些不能用語法化理論涵蓋的語言現(xiàn)象,它們是否應該理所當然地被排斥在理論的討論之外?對于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紛繁復雜的漢語語言現(xiàn)象,我們又應該在哪一個層面使用這樣的理論闡釋?為了對這一問題作出回應,本欄目特邀請國內(nèi)漢語語法化研究的知名學者和專家,推出三篇筆談。張誼生教授的文章從虛詞的實化與語素的詞化、陌生化變異與合理化誤用、歷史語料的中斷與錯位等方面,提出語法化理論在應對漢語語言現(xiàn)象時并非完全有效。另兩篇則是運用語法化理論對漢語語言現(xiàn)象具體闡釋的案例。方梅教授等的文章以現(xiàn)代漢語"化"綴的演變?yōu)橹行?考證了化綴詞"X化"的來源問題。崔應賢教授的文章則以漢語動詞重疊的演變現(xiàn)象為中心場域加以考察,得出嘗試義在這一語言變化中起到了主導作用,并大致經(jīng)歷了從詞匯意義、句法組合到詞法形式三個階段的結論。上述探討,觸及了語法化理論在中國語言學研究領域的合法性問題。本刊特將其編輯發(fā)表,也是希望能以此為契機,在質(zhì)疑與辯護的互動中,將漢語語法化研究推向引入,從而進一步促進漢語語法化研究的繁榮。
[Abstract]:At present,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ization is a hot topic in the Chinese linguistic circle. This "heat"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researchers, but also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ization, that is, the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starting from the premise that the existing knowledge is not satisfied. In other words, it is the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to the language as a language. For example, for some linguistic phenomena that can not be covered by 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ization, for example, should they be excluded from the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and at what level we should use this theory to explain the complicated and complicated Chinese language phenomena that have appeared in history.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is problem, this column invites famous scholars and experts of Chinese Chinese grammaticalization research to introduce three articles. Zhang Yi Sheng's essay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ization in dealing with Chinese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reality and morpheme of the function words, the misuse of the Defamiliariz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the interruption and dislocation of the historical corpus. The language phenomenon is not completely effective. The other two is a case of applying 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ization to the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phenomenon. The article of Professor Fang Mei, center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hemical" affixes of modern Chinese, examines the origin of the "X" of the suffix, and professor Cui Yingxian's article takes the evolution of the overlapping of Chinese verbs as the central field. It is concluded that trying meaning has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the change of the language, and has roughly experienced the conclusion from three stages of lexical meaning, syntactic combination and lexical form. The above discussion touches the legality of 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ization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inguistic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questioning and defense, the Chinese grammar research is pushed into the Chinese language, thus further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of Chinese grammaticalization research.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肖婭曼;;OV式與漢語的一種指稱性語法手段[J];漢語學習;2007年05期
2 陳曉明;淺析詞綴“化”及化綴詞[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振強;肖治野;;雙重否定:否定之否定[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2 胡德明;;反問特有的句法結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3 陳勇;名詞謂語句研究綜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4 胡利華;;安徽亳州方言中的“得”簡析[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5 薛鳳生;;動補結構否定形式小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6 高志勝;;現(xiàn)代漢語讓步連詞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7 陸俠;;蒙城縣(立倉鎮(zhèn))方言BA式形容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8 余舟;;漢英“吃”所構成的詞語的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9 陳曉燕;;被字句中“被”的句法功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10 仝曉琳;;現(xiàn)代漢語兼語式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陳立民;;語言的結構和結構的轉化——句子生成初論[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2 姬云鵬;劉裕昆;王寧川;;《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6版》譯文商榷舉隅[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王會;;試論“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趙曉偉;韓群;;單用“X是X”的語義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陳星;;介詞短語“在+處所”結構的分布類型及其語義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馬躍珂;;漢語的“重復”與英語的“Repetition”[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武宏琛;;現(xiàn)代漢語疑問代詞非疑問用法研究述評[A];第五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唐樹華;有些隱喻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朱懷;概念整合與漢語非受事賓語句[D];吉林大學;2011年
6 王欣;漢日否定表達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莫啟揚;語言中的時間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學;2011年
8 陳勇;漢語數(shù)量范疇及其非范疇化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9 方清明;現(xiàn)代漢語名名復合形式的認知語義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10 阮氏麗娟;漢語方位詞及其類型學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構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顧倩;現(xiàn)代漢語否定副詞“不”“沒(沒有)”“別”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陶勝妃;現(xiàn)代漢語謂詞修飾詞前后位置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林琳;“代詞+(的)+名詞”結構中“的”字隱現(xiàn)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嚴偉劍;疑問代詞“怎么”“怎樣”“怎么樣”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劉君章;現(xiàn)代漢語“V單+N”結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姜丹丹;面向?qū)ν鉂h語教學的插入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孟洋;《祖堂集》動結式述補結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戴佳;現(xiàn)代漢語特殊結構“V+得+發(fā)+X”[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何元建;回環(huán)理論與漢語構詞法[J];當代語言學;2004年03期
2 李行健;;漢語構詞法研究中的一個問題——關于“養(yǎng)病”“救火”“打抱不平”等詞語的結構[J];語文研究;1982年02期
3 劉興均;《周禮》合成名詞的特殊結構:OV式[J];語言研究;2003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晶;何金娥;;試析“手”的語法化[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2 麻彩霞;;現(xiàn)代漢語介詞語法化研究述評[J];漢字文化;2009年01期
3 陳靜;;漢語語法化研究中的歷時和共時[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6年06期
4 劉利紅;徐佳麗;;語法化的探討及對外語教學的應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5 張誼生;;略談漢語語法化研究中的若干疑難現(xiàn)象[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6 李明;;第二屆漢語語法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溫州召開[J];中國語文;2004年02期
7 高航;嚴辰松;;“頭”的語法化考察[J];外語研究;2007年02期
8 羅主賓;賀永軍;;漢語研究語法化理論綜述[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年12期
9 劉紅妮;;非句法結構“算了”的詞匯化與語法化[J];語言科學;2007年06期
10 李文山;;論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三個“還有”——兼論共時材料中的語法化[J];漢語學習;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詞典》編寫組;徐德寬;楊同用;張會;劉蘭民;;《現(xiàn)代漢語常用實詞搭配詞典》編撰中的幾個問題[A];2004年辭書與數(shù)字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尹世超;;現(xiàn)代漢語標題語言句法研究的價值與方法[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3 孫現(xiàn)瑤;付莉;;《人民日報》50年來文章標題的語言變化[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4 李志江;;談現(xiàn)代漢語通用字部首的定位[A];中國辭書論集2000[C];2000年
5 徐德寬;;現(xiàn)代漢語雙賓構造中兩個賓語的題元角色[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應學鳳;;現(xiàn)代漢語單音節(jié)反義詞音義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陳振宇;陳振寧;;怎樣計算現(xiàn)代漢語句子的時間信息[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文貴良;;文學漢語:現(xiàn)代想像與當代生長[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下)[C];2004年
9 徐赳赳;;現(xiàn)代漢語篇章中啟后性分析[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下卷)[C];2007年
10 王萌;俞士汶;段慧明;孫薇薇;;基于語料統(tǒng)計的現(xiàn)代漢語量名搭配研究[A];第四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徐來;網(wǎng)絡方言對漢語破壞還是更新[N];中國改革報;2007年
2 北京師范大學 鄧 峗;《言有所為——現(xiàn)代漢語語用分析》讀后[N];中國信息報;2005年
3 劉醒龍;漢語的遺憾與希望[N];中華讀書報;2006年
4 徐通鏘(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詞典與規(guī)范[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
5 北京大學教授 蘇培成;促進通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N];中國教育報;2005年
6 王東;人教社駛出“新品旗艦”[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7 李代祥;網(wǎng)絡語言的定性[N];中華讀書報;2006年
8 張念;明清知識分子的形象譜系[N];中華讀書報;2007年
9 遲蘭英;構建現(xiàn)代漢語強化教學模式[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10 任松筠;到國外教漢語也不錯[N];新華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海良;現(xiàn)代漢語類詞綴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顏紅菊;現(xiàn)代漢語復合詞語義結構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3 張紅軍;共生與互動[D];山東大學;2007年
4 付寧;語法化視角下的現(xiàn)代漢語單音方位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5 劉文欣;現(xiàn)代漢語責訓句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6 陳鴻瑤;現(xiàn)代漢語副詞“也”的功能與認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胡曉慧;動詞后“上”與“下”、“來”與“去”的語義演變及其不對稱性[D];浙江大學;2010年
8 安美娜;現(xiàn)代漢語高頻語素復合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9 馬春華;現(xiàn)代漢語歐化結構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10 張磊;漢英視覺動詞語法化的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思華;插入語“據(jù)說”的語法化與主觀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代瑜;語法化視角的現(xiàn)代漢語副詞標注實證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3 劉怡;現(xiàn)代漢語“相反”類詞語分析[D];延邊大學;2010年
4 豆會;河南商丘方言中“敢說”的詞匯化和語法化[D];河南大學;2010年
5 張靜;“V起”的句法、語義及語法化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6 裴錦隆;《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介詞語法化過程相關的詞匯語義現(xiàn)象的處理[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樊城呈;“看來”、“想來”的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楊煜;“再X不過”格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婷婷;漢語的話語標記“還有”[D];河南大學;2010年
10 韓曉君;現(xiàn)代漢語“當 X”式表時雙音詞的詞匯化及語法化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512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051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