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江浙方言分區(qū)初探
本文選題:宋代 + 江浙 ; 參考:《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摘要】:方言地理學、歷史地理學雖然分屬不同的學科,但是二者有著密切的關系,"地理學"是二者聯(lián)系得紐帶,F(xiàn)代方言分區(qū)的主要依據(jù)之一是語音特征。通過宋代江浙詩人用韻的分析,歸納出宋代江浙13條語音特征,利用這13條語音特征,進行宋代江浙方言分區(qū),結果發(fā)現(xiàn)宋代江浙方言分區(qū)大致與現(xiàn)代江浙方言區(qū)域分布相對應,也就是說現(xiàn)代江浙方言的區(qū)域分布在宋代即已具雛形,其中江浙吳語的劃分與周振鶴、游汝杰根據(jù)現(xiàn)代方言區(qū)劃和南宋政區(qū)界線相重合的部分所擬的宋代吳語的劃分基本一致。
[Abstract]:Although dialectal geography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belong to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geography is the link between them. One of the main bases for the division of modern dialects is phonological featur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hyme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poets in Song Dynasty, 13 phonetic features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in Song Dynasty are summed up, and the division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dialects in Song Dynasty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se 13 phonetic featu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vision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dialects in Song Dynasty corresponds to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modern dialects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roughly, that is to say,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modern dialects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has already taken shape in Song Dynasty, in which the division of Jiangsu and Zhejiang Wu languages and Zhou Zhenhe's, Yu Rujie's division of Wu language in the Song Dynasty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according to the overlap of the division of modern dialect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作者單位】: 邵陽學院中文系;南京大學文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宋代江浙語音研究”(10YJC740083)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宋代江浙吳音研究”(20100471322) 江蘇省博士后科研資助計劃項目“宋代江浙文士用韻研究”(1001058C) 湖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優(yōu)秀青年項目“10-13世紀江浙詩歌用韻研究”(09B093)
【分類號】:H173
【參考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錢毅;宋代江浙詩韻研究[D];揚州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慧敏;江淮官話的歸屬與特征研究概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2 史艷鋒;;孟州方言中的入聲[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3 周政;;陜南方言的標準問題[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4 陳榮澤;;近十年漢語方言研究的新發(fā)展[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5 張世方;;也談北京官話區(qū)的范圍[J];北京社會科學;2008年04期
6 施馬琪;劉通;;宋代詩人葉適近體詩用韻研究[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7 楊紹林;四川彭州方言副詞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8 苗慧;;鐵嶺方言語音特點之探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1年09期
9 周驥;高廉平;;重慶方言中的例外字探究[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10 王杰立;;楊維楨等浙江詩人古體詩用韻特殊韻字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秦曰龍;清抄本《五音通韻》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蘆蘭花;湟水流域漢語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吳媛;陜西關中西府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韋名應;桂東(林巖)壯語方言島語音研究:范式綜合[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龔娜;湘方言程度范疇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6 孫越川;四川西南官話語音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7 葉曉鋒;漢語方言語音的類型學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8 邸宏香;《辨音纂要》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林頌育;論漢語方言的文白異讀[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10 高峰;晉語志延片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萍;府城官話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劉靜;山西大同方言的實詞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郭貞彥;山西文水(裴會村)話語音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美莊;《全宋文》江浙文人用楙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5 熊瑜;贛劇音韻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6 詹純;吉安采茶戲音韻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7 柯建林;清孫PX《爾雅直音》音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吳燕;包頭方言詞匯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9 白彥;近60年來《方言》學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李芳娟;乾縣方言語氣詞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劉曉南;朱熹與閩方言[J];方言;2001年01期
2 袁慶述;"凹"字方言白讀考[J];方言;2005年02期
3 丁治民;;宋代徽語考[J];古漢語研究;2007年01期
4 錢毅;;宋代潼川府路詩人用韻考[J];古漢語研究;2007年03期
5 張令吾;北宋詩人徐積用韻研究[J];古漢語研究;1998年01期
6 李藍;;論“做”字的音[J];中國語文;2003年02期
7 謝潔瑕;宋代蘇州詩人李彌遜用韻考[J];語言研究;2005年01期
8 金雪萊;黃笑山;;中古詩文用韻考研究方法的進展[J];語言研究;2006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莎莎;;元曲里的“呆”字音在昌邑方言中的積淀[J];語文學刊;2008年16期
2 高然;對漢語方言分區(qū)問題的再認識[J];學術研究;1997年01期
3 張軍;張永梅;徐彤;;語言學方法與陜北民歌研究[J];榆林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4 溫端政;晉語“分立”與漢語方言分區(qū)問題[J];語文研究;2000年01期
5 周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中原官話(稿)[J];方言;2007年02期
6 郝紅艷;;漢語方言與地域文化的考察[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10期
7 詹伯慧;;廣東粵語分區(qū)芻議[J];學術研究;1988年03期
8 汪平;;再說上海話的分區(qū)[J];方言;2006年03期
9 靳開宇;閆晶淼;;黑龍江方言的形成、特點和分區(qū)[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05期
10 李秉芬;;漢語方言分區(qū)標準的歷史發(fā)展[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商傳;任道斌;;憶隨剛主師江浙訪書[A];明史研究第2輯——紀念謝國楨先生九十誕辰專輯[C];1992年
2 梅俊道;;明初文壇上的張羽[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瞿鑌;許愛娥;林凡;;江浙籍漢族白癜風與HLA-DQB1相關性研究[A];2003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4 凌華;;江浙蘭花熱探析[A];第二屆浙江中西部科技論壇論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黃文虎;;鄉(xiāng)人儺東西交流管窺[A];2000年青海海峽兩岸昆侖文化考察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6 孫沛;陳燕;許云祿;;江浙短尾蝮蛇毒解離素的分離純化及抗腫瘤轉移[A];第八屆中國生物毒素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孫沛;陳燕;許云祿;;江浙短尾蝮蛇毒解離素的分離純化及抗腫瘤轉移[A];第八屆中國生物毒素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7年
8 張元隆;;辛亥時期江浙留日學界對近代國家觀念的播揚[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9 張澤奇;;堅定信心 采取措施 做大做強重慶摩托車工業(yè)[A];重慶市首屆工程師大會論文集[C];2004年
10 蘇金智;;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調查中的雙語雙方言問題[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胡儀琳 楊仕省;江浙地產(chǎn)炒家撤離大上海[N];江蘇經(jīng)濟報;2003年
2 記者 孟令坤 游濤;180多名江浙企業(yè)家考察我市[N];常德日報;2007年
3 李澤宙;吳天君帶隊赴江浙招商[N];新鄉(xiāng)日報;2006年
4 張金鳳;綏棱大鵝“飛落”江浙[N];黑龍江經(jīng)濟報;2005年
5 蔡志杰邋張景勝;鋅期貨上演震后“閃電戰(zhàn)”江浙系重挫五礦實達[N];經(jīng)濟觀察報;2008年
6 晏華邋記者 陳碧紅;江浙收割大軍開進綿竹災區(qū)搶收水稻[N];四川日報;2008年
7 記者 姜瑜;“綠色”信貸江浙行[N];上海金融報;2009年
8 特約記者 許意強;江浙企業(yè)領跑太陽能產(chǎn)業(yè)[N];中國企業(yè)報;2009年
9 柯立強;東至縣政協(xié) 赴江浙考察招商[N];江淮時報;2010年
10 魏家駿邋陳思祿 本報記者 曹湘黔;自貢如何轉化江浙經(jīng)驗[N];自貢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戴微;江浙琴派溯流探源[D];上海音樂學院;2003年
2 王海燕;江蘇省北部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的分界再論[D];蘇州大學;2007年
3 王宏佳;湖北咸寧方言詞匯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錢毅;宋代江浙詩韻研究[D];揚州大學;2008年
5 周楊;計算機漢語方言辨識的理論與方法探討[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6 張佑林;江浙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7 張守廣;從傳統(tǒng)商幫到江浙團的支柱[D];南京大學;1994年
8 孟萬春;商洛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9 張紅;元代唐詩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10 王彥;梁山方言音變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紅霞;《歷代婦女著作考》清人著述拾補—江浙部分[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郭麗;孝感(花園鎮(zhèn))話音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3 黃晶;清代江浙刻印醫(yī)書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08年
4 唐麗麗;歷史時期安徽方言的分區(qū)及分布特點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5 余九紅;十八世紀江浙漢學書院構建及其影響[D];山東大學;2008年
6 王海燕;清末江浙地區(qū)鄉(xiāng)民毀學現(xiàn)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陳貴領;《金瓶梅》中江浙一帶喪葬習俗考[D];蘭州大學;2007年
8 韓曉艷;江浙兩地制造業(yè)FDI對技術創(chuàng)新的影響分析[D];浙江工業(yè)大學;2007年
9 程熙榮;景德鎮(zhèn)地區(qū)方言歸屬與分布考察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10 張學敏;江浙出口貿(mào)易與環(huán)境污染關系比較分析[D];江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0324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03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