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東北部沂、沭、宿交界地區(qū)方言考察研究
本文選題:江蘇北部 + 交界地區(qū); 參考:《江蘇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江蘇北部的沂、沭、宿三地相接地區(qū),不僅是行政地域的交界地區(qū),也是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兩種語言的交界地區(qū)。該地區(qū)的語言呈現出許多過渡性特征。 本文根據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的主要特點,通過十七項語音特征對比字組和一百多條基本詞匯,對交界地區(qū)方言進行了以行政村為單位的大范圍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交界地區(qū)的語言狀況。同時根據調查結果,繪制了四十余幅方言地圖,力求從多個角度對交界地區(qū)方言現狀做出分析和解釋。 入聲的有無是方言分區(qū)的一條重要標準。交界地區(qū)語言的競爭導致入聲的變化十分復雜,不僅存在著入聲舒化的現象,而且入聲韻母的套數和數量也不一致。考察發(fā)現,交界地區(qū)其他語音特征和詞匯條目都沒有與入聲分界線完全吻合的同言線。因此本文作者認為,在討論交界地區(qū)方言劃分時,,采取單一的語音標準仍不失為一種有效易行的辦法。 本文研究發(fā)現,交界地區(qū)語言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很多語言現象的形成都不是完全同步的。該地區(qū)的語音特點和所謂的鑒別詞與入聲同言線一樣,基本都呈東西分布格局,但是也有一些語音和詞匯的發(fā)展成南北走勢。 本文研究認為,造成交界地區(qū)語言狀況復雜的原因不僅是語言本身的問題,同時也與地理地貌、行政區(qū)劃、交通狀況、語言認同、心理認知、傳媒教育、政治經濟以及戲曲文化等非語言因素有關。
[Abstract]:The region of Yi, Shu and Su-san in the north of Jiangsu is not only the border area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 but also the junction of the two languages of the Central Plains Mandarin and the Jianghuai Mandarin. According to the main features of Central Plains Mandarin and Jianghuai Mandarin, this paper compares 17 phonological features with more than 100 basic word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ialects of the borderline area in a wide range, and clarifies the language situation in the borderline area to a certain extent.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more than 40 dialect maps have been drawn to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ialects in the borderline area from many angles.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ccents i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for dialect zoning. The competition of language in the borderline area leads to the change of entering sound is very complex, not only exists the phenomenon of entering sound relaxation, but also the number and quantity of the vowels of the entering vowels are not consistent. It is found that the other phonological features and lexical entries in the borderline do not coincide with the line of speech perfectly. Therefor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t is still an effective and feasible method to adopt a single phonetic standard when discussing the division of dialects in the borderline areas,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s in the borderline areas is unbalanced. Many linguistic phenomena are not completely synchronized. The pho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 and the so-called discriminating word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e lines of the input words, which are basically distributed in east-west pattern,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honetic and lexical features that have developed into the trend of the north and south. The reason for the complexity of the language situation in the border areas is not only the language itself, but also the geographical landform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traffic conditions, language identity,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media education, Political economy and drama culture and other non-linguistic factors.
【學位授予單位】:江蘇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172.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邵燕梅;;論大學階段方言學教學[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2 徐前師;段玉裁的方言學觀[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3 昌梅香;;現代漢語方言后綴研究[J];學術交流;2008年01期
4 莫文;;慶!斗窖浴穭(chuàng)刊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甘肅舉行[J];中國語文;2009年01期
5 ;太原中級法院對我國方言學界首例著作權和名譽權案做出一審判決[J];方言;1998年01期
6 崔榮昌;;四川方言調查研究的回顧[J];語文知識;2007年01期
7 卞覺非;;解釋性:當代方言學的目標[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8 潘攀;;方言調查方法淺議[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88年01期
9 李志忠;;新疆民間故事《哪吒與天王》的方言學解讀[J];昌吉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10 李志忠;;新疆民間故事《兄妹成婚》的方言學解讀[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耿銘;;陜南安康中原官話重疊兒化名詞初探[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2 李如龍;;方言學必須加強應用研究[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3 曾賢模;;歇后語的認知語言學初探[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張文貞;;棗莊方言語氣詞“來”的語法化闡釋[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5 張嘉星;;《閩語庫》的定位、建構與社會效應分析[A];2007年中國索引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閻浩然;曹昭;;試論方言語境對普通話水平測試員測試評分的影響[A];第二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劉百順;葉雪萍;;客家方言詞語源流考[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8 陳澤平;;陶燠民《閩音研究》的標音法[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9 銀沛月;;成都口音普通話“去聲+去聲”雙音節(jié)詞重音研究之簡介[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10 韓述梅;;山東方言區(qū)普通話水平測試各等級語音面貌分析[A];語文現代化論叢(第七輯)[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楓 荔子 胡鍵;上海擬設小學方言課 廣東也可借鑒[N];南方日報;2007年
2 董玉梅;朱建頌:追尋武漢方言之根[N];長江日報;2005年
3 周政;方言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活化石[N];安康日報;2007年
4 關海山 王麗佒;勤于鉆研 勇于創(chuàng)新[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5 ;張亞玲入選中國女性力量榜20人[N];中國計算機報;2006年
6 記者 李靜;“第四屆官話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我市舉行[N];安康日報;2007年
7 任敏姍;馬悅然品評漢語芬芳[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8 翟華;滿城爭說次級貸[N];國際商報;2008年
9 甄達真;鄂爾多斯?jié)h語方言的收集整理者:栗治國[N];鄂爾多斯日報;2008年
10 ;紀念岑麒祥、袁家驊先生誕辰100周年[N];中華讀書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葉祖貴;信陽地區(qū)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姍姍;四部福安方言韻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3 貢貴訓;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語音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4 章黎平;漢語方言人體詞語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莫超;白龍江流域漢語方言語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6 王海燕;江蘇省北部中原官話和江淮官話的分界再論[D];蘇州大學;2007年
7 王雪梅;內蒙古晉語涼城話及其變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劉雪霞;河南方言語音的演變與層次[D];復旦大學;2006年
9 傅靈;方言與普通話的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10 王彥;梁山方言音變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相晉;濮陽縣方言語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衛(wèi)巖;永濟方言語匯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仇賽男;崇明方言來源探討[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4 周元雅;無錫市區(qū)新派方言現狀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5 王蓉蓉;榮成(人和)方言初探[D];蘇州大學;2011年
6 劉艷平;定襄方言諺語語義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魏秀秀;盂縣方言后綴“子”的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慧霞;河南平與方言音系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
9 何團強;永州和郴州市區(qū)方言聲調實驗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燕;邱縣方言民俗詞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049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004924.html